书城社科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20835400000027

第27章 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

搞好农村能源建设。农村能源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农村能源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关系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的实现。今后,要按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提高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要加快试验、示范、推广的步伐,千方百计提高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

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组合,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促进农林牧业综合发展。按照现代化农业生产要求,对生产力要素诸如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进行合理配置,积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在市场杠杆作用下,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组合,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第一、二、三产业与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依据各地区的优势,增加畜牧业、林业及副业的比重。同时,种植业内部要调整粮、经二元结构,逐步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及名、优、特、稀农产品,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体系。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一是要对污水灌区污染较重的土地进行分期治理,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化学措施三者相结合的办法,连续治理。二是对化肥、农药、地膜等用量大、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的耕地,要因地制宜,改进手段,综合治理。三是在环境质量较好、名优土特产品资源丰富的区域开发建设绿色食品与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为社会提供安全、营养、无污染的优质农产品。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基础设施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包括物质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农业基础设施、邮电通讯、电力交通等,后者包括农村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四项内容:(1)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旨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2)生态环境建设,旨在提高农业生产环境的稳定性;(3)农业科技、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旨在提高农业应用科技和市场的能力:(4)农产品仓储、营销设施建设,旨在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西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如已有的水利工程设施,由于年久失修,设施老化,配套不全或带病运转,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天然降水利用率低下,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针对这种情况,今后西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即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农业的总体比较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适应这一变化,基础设施建设目标需做相应提升。(1)农业资源利用水平升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从外延型的增加农业资源利用能力转为内涵型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上来。要调整治水目标,采取措施保护天然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耕地蓄水能力、加强水利建设、退耕还湖等,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改善农田灌溉系统,推广抗旱作物或品种,实行短窄畦灌、喷微灌溉、灌区节水管理与精细灌溉等综合节水技术,以及雨水集蓄技术与高效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农村环境利用水平升级。主要是天然植被保护水平升级,促进自然生态系统顺向演替的进程;“边际土地”治理目标升级,即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使“边际土地”得到最适宜的利用。

(六)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把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收益率作为主要目标,强化农牧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根据各自然区域条件的差异,在进行引导和生产重组的同时,从科学角度解决区域发展难题,普及技术与引进和研究新技术相结合,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促进区域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建立有利于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链,即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重新建立农业基础结构和科技结构。

积极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抓住成熟适用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不但增产增效显著,而且能够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星火”、“燎原”、“丰收”等计划的实施,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工作者去农村开展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要重视推动民间各种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和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中的作用。狠抓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工程,实行大面积区域化种植、模式化栽培;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抓农业技术推广,首先要解决一些地方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问题。近年来,西部各地按照中央要求,落实农林水技术推广站“三定”工作有较大进展,但经费不足,队伍不稳定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要抓紧落实好农技推广站的“三定”工作;要注意培养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加强农业示范村、示范片建设,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户科技推广网络,制定长期稳定的科技政策。要根据农业科技工作长期性、地域性、综合性和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特点,制定农业科研机构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策;吸收科技人才,促进合理流动的政策;提高科研效率,多出成果、快出人才的政策,以促进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六)创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社会基础是指通过一系列配套的农业政策与法规,创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继续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千方百计地把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下来,努力使西部地区人口增长低于全国人口增长的目标。要继续坚持现行生育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巩固“三为主”,落实“三结合”(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逐步实现“两个转变”(由以往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社会制约为主逐步建立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相结合,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机制转变)。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

提高农民的科学与文化素质。加快农村教育改革步伐,努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继续抓好扫盲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及函授教育、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和农业职业中学;农村普通中学要积极创造条件,增设农业劳动技术课程。省、地两级要建立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县、乡要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办好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继续抓好“绿色证书”工程,以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为重点对象,进行农业技术教育,培养技术骨干力量;大力发展科技示范户,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特别需要社会化服务,包括信息、科技、购销、加工、储运、信贷、保险等。要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社区性、综合性服务与专业化、系列化服务相结合,构筑比较完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信用社要通过改革,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等。要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要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积极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在农业内部挖掘潜力,就业机会。在抓好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集体企业。只有把乡镇企业搞起来,才能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富裕的问题。另外,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