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20835400000005

第5章 西部农业经济结构的现状及特征(4)

甘肃静宁县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已初步形成乡有特色,村有重点,户有主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的新格局。2002年,静宁县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打出了优化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的三张“好牌”,重点发展果、薯、药、畜、菜等五大产业。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县委、县政府和各涉农部门转变工作职能,“扶”字当头,积极为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当好“后勤兵”。县林业局在支持农民退耕还林中,自育、购进苗木121万多株。县种子公司调运药材等优良种子,及时供应到农户手中。县农委牵头与杭州三里亭蔬菜市场签订了蔬菜供应合同,使农户种上了“订单蔬菜”。县委、县政府还把规模发展支柱产业作为乡镇工作的重点,层层签订责任书,把每项具体工作都落到实处。威戎镇在武家塬综合治理工程中,集中全镇劳力进行大会战,仅用8天时间就完成了道路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和果园建设,形成了山顶刺槐、山腰山杏、山下果园,面积达1300亩的规模化农业基地。司桥乡酸刺村曾是一个贫困村,近年来,该村大面积种植药材。2001年,全村种植药材面积达1360亩,户均达5亩,其中徐庄户均达到12亩,绝大多数农民靠种植药材走上了致富路。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了辐射30个乡镇、连接8万农户的南果、西薯、东药、中菜、北畜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四)农业的专业化和产业化正在促使西部地区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正在促使西部地区农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提高了其经济结构层次。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具有当地优势的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组织和专业化市场、专业化人才的农业运营体系;二是在一些省区市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农业企业直接参与当地农业经济的生产经营,从而推动了西部农业结构的调整。

1.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促进了西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合理化

陕西省畜牧业生产经营趋向专业化,相继出现了一批养鸡上万只、养猪上千头和养牛上百头的大户。陕西还根据畜牧业生产的自然区域优势,建立了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23个,笼养鸡基地县15个,奶山羊基地县12个和秸杆养牛基地县10个,禽蛋、奶已列入全国十大产区之一。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推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畜牧业已成为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主导产业之一。

四川彭州市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经营,使当地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新变化。

(1)四大优势产业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产业。蔬菜、中药材、牧草、小禽畜四大优势产业从原来的十三大农业产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带动全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00年,四大优势产业实现产值达9460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95610万元的48.4%;加上带动四大优势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加工增值,四大优势产业的总产值超过农业产值的60%以上。

(2)农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经过政府的引导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到2000年,蔬菜产业达到42万亩的种植规模,产值达60666万元;小禽畜养殖达1162万只,产值达23798万元;中药材及牧草业也快速发展,分别达5万亩、2.5万亩的规模。

(3)培育出了两个新兴的专业化产业。一个是黄姜,以彭州市享达生化有限公司为龙头,以致和乡为中心的种植基地的黄姜产业发展,预计在未来的两年发展到3万亩,年产值达2亿元规模。另一个是芦荟,目前其加工企业正在积极筹建中,试验性种植达300余亩,效益显著。加工企业建成投产后,该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

甘肃武山县以农业产业化为导向,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新兴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2000年初开始,武山县立足当地自然条件和地域优势,引导农民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通过区域化、规范化、模式化的栽培方式,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作物,加快了地方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2001年,该县蔬菜面积发展到10万亩,蔬菜总产32亿公斤,收入达3.2亿元。在巩固农业基础产业的同时,2002年武山县重点围绕胡萝卜、中药材、花卉、林果四大基地建设,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步伐。适应5000吨胡萝卜浓缩汁生产线建成投产的需要,拓建20000亩胡萝卜基地。目前,以郭槐乡为中心的10多个乡镇,正在夏季油菜地、小麦地复种发展“订单”胡萝卜,种植面积已达15000亩。以市场为依托,已在南部山区引种适销对路中药材,面积达6000余亩,将逐步建成万亩中药材基地。不断引进花卉新品种,培育壮大花卉产业,已建成1000亩球根花卉百合生产基地,以洛门、龙泉为中心的花卉专业户已达到260多户。结合退耕还林,该县将在渭北浅山区发展以花椒为主的经济林,在南部浅山区建成以苹果、梨、杏、核桃为主的万亩优质林果基地。

云南大理的蔬菜产业已经发展为10亿元的农业支柱产业。近年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蔬菜种植,实行专业化生产,实施“科技兴菜”战略,形成大流通格局。目前,该州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23万亩,年产值超过10亿元,成为仅次于粮、烟的第三大种植产业。蔬菜生产已成为大理州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大理州的弥渡、洱源、宾川、南涧、大理等县市已形成以早熟大蒜为龙头的冬春早菜生产经营的产业体系。全州种植早熟大蒜的12万亩,总产值达4亿多元。宾川的番茄、小甘蓝、西葫芦、小葱,弥渡的烟后大白菜,南涧的早黄瓜、早苦瓜、百合,大理市的大夹豌、甜椒、胡萝卜、洋花菜、茭瓜等等,都已形成专业化生产。

随着专业化、科学化种菜规模的扩大,大理州先后成立了136个蔬菜协会、研究会,建立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蔬菜经营网络。先后在四川、广东、广西、西藏等10多个省区建立了蔬菜销售网点;培养了1500多位从事蔬菜外销的农民经纪人,更加方便了农产品销售;兴建冷库40座,日处理净菜8000吨;州内还涌现出一大批蔬菜深加工民营企业。调节自如的灵活机制,既提高了外销蔬菜质量,又做到产品多、价不烂。目前,大理州的近百种蔬菜产品不仅俏销全国各地,加工蔬菜产品还远销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在蔬菜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理各地菜农,扬长避短,瞄准国内外大市场。外省纷纷搞大棚种植,他们则发挥“天然温室”优势,多用农家肥,少用与不用化肥和农药,以蔬菜的色香味俱佳和无公害取胜;同时积极培育和引进先进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新法,使蔬菜品种增至180多个,单产连年提高。

2.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推动西部地区农业结构水平的提升

在西部地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崛起,带动了当地农民对传统农业产业进行改造,直接推动了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

内蒙古宁城老窖集团根据企业产品开发需要,启动了30万亩红高粱基地、30万亩山杏林基地、10万亩葡萄基地建设,为当地农民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粮食的转化升级创造了条件。依托宁城老窖集团还建起了20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直接带动了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甘肃省的武威、张掖、酒泉三地区,农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在国内葡萄酒市场上具有很高知名度的“莫高”干红葡萄酒,是河西地区莫高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的著名品牌,河西地区还有“滨河”和“皇台”两家制酒企业生产葡萄酒。三家酒厂的葡萄酒生产能力超过4.5万吨,致使当地形成近10万亩葡萄种植基地。

张掖地区的石岗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是河西走廊著名的高效农业产业区。它是由民营企业投资,在戈壁荒滩中开辟绿洲3800亩,形成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的格局,在农林工程、高效节水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等综合开发方面,已成为当地一处具有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位一体的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观光区。园内建有集无土栽培、滴灌、喷灌、自动调温等先进手段于一室的国际一流高科技大棚,所产精细蔬菜、瓜果不受季节限制,四季均可上市。2000年6月,江泽民同志亲临园区视察,对园区给予高度评价。

在张掖的工业园区,还有一个颇为现代化的脱水蔬菜公司。这家企业以张掖地区盛产各类蔬菜为依托,采用全套进口设备,加工脱水蔬菜。其20多个系列产品,质量全部符合出口商检标准,而且全部销往欧美及东南亚地区,是张掖地区为数不多取得国家外经贸部批准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之一。公司除自身拥有20万亩基地外,还辐射了周边的近十万亩农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格局,实现了公司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在酒泉地区高台县的中外合资企业——高台番茄制品厂,其生产的番茄酱出口免检,全部由合资方意大利买断销往欧洲。目前,该厂已带动附近9000户农民的三万亩耕地,农民每亩地平均可收益1200元。

新疆的吐鲁番地区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如发展比较好的红柳河园艺场、二二一团等通过农户分散经营与企业综合管理相结合,既调动农户个体经营积极性,又达到了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农业产业公司直接进入市场,根据市场供需统一发出调整农业结构的市场信号,降低了农户直接进入市场的风险和交易成本。

(五)农业科技开发应用推动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科技进步是推动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在西部农业结构调整中,科技因素的作用日益加大,为农业增产增收、结构调整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几年,西部各地通过农业科技开发、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园区、送科技下乡、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创建示范园、建立新兴农业产业等方式,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进步。云南省在通过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丰富经验和丰硕成果。

从1998年开始,云南省的弥勒、陆良等7个示范县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把“烟”波浩淼的农田改造成了“百花园”,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为全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样板。目前,云南的弥勒和陆良已经成为西部地区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结构的典范,过去清一色的“烟田”,已变成果实累累的葡萄园、梨园和郁郁葱葱的桑田、菜地,农业产业结构层次迈上了新台阶。

1988年,云南省选择蒙自、弥勒、陆良、祥云、通海、南华、丘北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县,要求各县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尽快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做好示范工作。7个示范县积极行动,选择了优质大米、优质花生、酿酒葡萄、“三高”母猪、蚕丝绸产业技术开发、蔬菜、食用菌新法栽培、小椒共24个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项目,云南省共为示范项目投入科技专项经费900万元。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7个示范县共同的特点。三年多来,他们开发、引进了一批先进成熟的实用技术,如丘北县在小椒生产中开发出提纯复壮、籽种包衣、地膜栽培新技术,弥勒县从国内外引进了100多个葡萄品种,建立了母本园,陆良县在发展奶山羊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高床舍养羊技术,通海县为发展蔬菜产业引进的蔬菜新品种达178个,蒙自县从全国引进了84个水果新品种,等等。这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通过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云南省7个示范县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81.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94.4亿元,农业总产值从1997年的23.9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7.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也逐步恢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