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要懂得的106条人生经验
20872200000022

第22章 聪明深处是糊涂,大智之人看似愚(2)

俗话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切斯特菲尔德也说过:“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让他们知道。”人们往往更喜欢忠实的听众,厌恶喋喋不休的人。静静地听人诉说,默默地在内心思考,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事情的原由。沉默是金,出言过于随便,往往给人一种不可靠感和不信任感。说了千言万语,也许还不如动一下手的作用大,所以说有时候语言是一种很卑贱的东西,多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肤浅的行为,而适当地保持沉默则是涵养的象征。

人际交往中,一定要多思考,遇事多个心眼,少一些言语。这样才会处世通达,左右逢源。如果一味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处处碰壁。

老子评价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盛德是指人的才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虽然是才华横溢,但却貌似愚鲁笨拙。在通常情况下,要克制自己显露才华的欲望,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免除招致别人嫉妒陷害的可能。在必要的时候适当地展示才华,那无疑将会赢得别人的好感,进而受人尊敬。钢极易折,不分场合地展露锋芒,不分青红皂白地显露其锐气,那结果可想而知。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爱耍小聪明,卖弄才情,这样的人很容易招致祸端。经常耍小聪明的人总有一天会被人识破,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没有人愿意和经常耍小聪明、自以为是的人一起做事。耍小聪明的人常常不会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地干活,他们只会滔滔不绝,夸夸其谈,最终也成不了大气候。而真正聪明的人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聪明和智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还是不要太自以为是,以谦虚谨慎,不耻下问的心态做人,以大愚中有大智,木讷中有精明的方式处世才是明智的选择。对于下级过错的宽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是为了得人之心,使他们能够从内心深处愿意为老板多出力气。生活需要自我麻醉,不是自欺也不是无奈,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一种生存之道。

人非圣贤,谁都会有过失。但是面对过失时,智者和愚者却有各自不同的做法。犯了错误之后,愚者是一遍遍地诉说他的动机,推卸责任,但智者更多的是静下心来分析错误的原因,寻求解决之道。因为他们明白,错误每个人都会犯,问题的关键是会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从已经发生的错误中能学到什么。

在当今这个复杂的社会大关系网中,藏其锋芒,收其锐气,多思考多办事,少大吹大擂,夸夸其谈,做到“大愚中有大智,木讷中有精明”,那么你将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5.有时候吃亏是福

中国有一句流传很久的话:好汉不吃眼前亏。可有些时候,要吃“眼前亏”,这也是为人处事的一种方法。

人活在世,不能总是想着占便宜,有时候吃点亏也未必就是坏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处世行事,一定要懂得吃亏的哲学。

一个人只有愿意吃小亏、敢于吃小亏,不去事事占便宜、讨好处,日后才有大便宜可占。相反,那种事事处处要占便宜、不愿吃亏的人,到头来反而会吃大亏。

春秋末年,齐国的国君横征无度,苛捐杂税严重,害得民不聊生。田成子看到这种情况后说:“公室用这横征暴敛的手段,榨取民脂民膏,‘取之犹舍也’。”于是他就派人做了大小两种斗,把自己粮食用大斗借给饥民,用小斗回收还来的粮。田成子这种惠民的政策深得民众拥护,于是纷纷前来投靠田成子,给田成子种地。一时民归如流水,最终齐国国君宝座为田氏家庭所得。史学家范晔说:“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与之为取。”其实,田成子看似失去了很多粮食,吃了大亏,但是他得到了比粮食更重要的人心。得与失是相互转化的,失只是一时的,伴随失去而来的就会是收获。

无独有偶,孟尝君也是一个尝到了“吃亏”甜头的君子。冯谖是孟尝君门下的一个谋士,感动于孟尝君在自己落魄时候的真诚相待,决心为孟尝君效力。

一次,孟尝君要派人到封地薛邑去收租,问谁肯去。冯谖便自告奋勇的说他愿意去。临走的时候,冯谖问孟尝君回来时要买点什么,孟尝君就告诉他说你看家里缺点什么就买点什么吧。于是冯谖就去了薛地。到达以后,他把民众召集到一起,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所以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欠的债一律作废。

百姓都目瞪口呆,怎么也不相信。冯谖为了使大家相信,当着百姓的面把债券烧了。百姓都感动地跪下,高呼孟尝君是好人。冯谖两手空空回来了,并报告说债已收毕。孟尝君很高兴,问他买了点什么回来。冯谖说买了“义”回来。接着便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孟尝君听后很不高兴,说:“好你的义!”

数年以后,孟尝君被谗言所害,逃回薛地。薛地的百姓成群结队地走数里来迎接孟尝君。至此,孟尝君才真正体会到冯谖给他“种”下的义。所以说,好与者,必多取。暂时的损失,会带来更大的收获,敢于吃亏并不是愚蠢的行为。

商场如战场,要想在当今的这个竞争激烈的商战中取得胜利,懂得“吃亏”也非常重要。美国的亨利·霍金士是国际著名的企业家。

亨利·霍金士性格淳朴厚道,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在于他性格上的这种诚实可靠。亨利·霍金士在经营食品加工的初期,美国的《纯正食品法》还没有制定,于是有不少食品加工企业往食品里面加东西,加了东西之后的食品色艳味佳,深得人们的青睐,所以销售非常好。但是加的这些东西却严重危害人们健康,所以亨利·霍金士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往里面加东西,如果一定要加东西,必定要经过专家的验证,保证所加的东西绝对对人体无害。

亨利·霍金士的这种做法,很是遭受同行们的非议,同时也影响到自己企业的效益。后来经过验证,防腐剂对人体有严重的危害。结果公布以后,引起轩然大波。因为防腐剂在食品的存放与保鲜之中的添加已成为一种习惯,太多的消费者食用了太多的含防腐剂的食品。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很多食品加工企业联合起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说亨利·霍金士别有用心,因为报告是他发布的。他们还联合起来在业务上排挤亨利·霍金士,想把亨利·霍金士彻底打倒。这确实给亨利·霍金士的企业带来不小的打击,可谓吃了不小的亏。但是美国《食品纯正法》的颁布,给亨利·霍金士的公司带来了生机。他加工的食品深受顾客的信任,事业逐步发展壮大,步入了黄金时代。

日常生活中,太多的人不懂得吃亏,遇事忍一忍,即便是先吃点小亏,以后会有更多的大便宜在等着你的。如果每一件事情都权衡得失,吃亏的事情一点不干,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愚者。

当你在人性的丛林中碰到对你不利的环境时,千万别逞血气之勇,也千万别认为“可杀不可辱”,也要吃吃眼前亏,这样或许能全身而退。

6.占小便宜吃大亏

《老子》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导,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是讲人的一生之中,名誉、名声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自身与财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与丧失生命相衡量起来,哪一个是真正的得到,哪一个又是真正的丧失呢?

过分追求名利地位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你有庞大的储藏,一旦有变则必然是巨大的损失。对于追求名利地位这些东西,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受到屈辱,丧失你一生中最为宝贵的东西。

老子的话极具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看得失的问题。也许一个人可以做到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吃亏,总觉得自己在遭受损失,渐渐地就会心理不平衡,于是就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气吞声地吃亏,一定要分辩个明明白白,结果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是非不断,自己也惹得一身骚气,而所想到的也照样没有得到,这是失的多还是得的多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做单父宰。当时也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人库了,可是战争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口。”另一个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没有粮食自然不会坚持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毖子贱也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不久,齐军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中没有麦,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人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的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为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人侵能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难以整治,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人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无限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舍取,宓子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获。

中国历史上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文,担任楚国的令尹。这个人三次做官,任令尹之职,却从不喜形于色,三次被免职,也怒不形于色。这是因为他心里平静,认为得失和他没有关系了。子文心胸宽广,明白争一时得失毫无用处。该失的,争也不一定能够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对自己毫无益处,不如不去计较这一点点损失。

患得患失的人总是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其实人生百年,贪欲再多,官位权势再大,钱财再多,也一样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夺,难道就是人生的目的?这样的人生难道就完善,就幸福吗?过于注重个人的得失,使一个人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日光短浅。而一旦将个人利益的得失置于脑后,便能够轻松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事,遇事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

例如:南朝梁人张率,12岁时就能做文章。天监年间,担任司徒的职务,他喜欢喝酒。在亲安的时候,他曾派家中的仆人运3000石米回家,等运到家里,米已经耗去了大半。张率问其原因,仆人们回答说:“米被老鼠和鸟雀损耗掉了。”张率笑着说:“好大的鼠雀!”后来始终不再追究。

张率不把财产的损失放在心上,是他的为人有气度,同时也看出来他的作风。粮食不可能被鼠雀吞掉那么多,只能是仆人所为,但追究起来,主仆之间关系僵化,粮食还能收得回来吗?粮食已难收回,又造成主仆关系的恶化,这不是失的更多、更大吗?同样,唐朝柳公权,他家里的东西总是被奴婢们偷走。他曾经收藏了一筐银杯,虽然筐子外面的印封依然如故,可其中的杯子却不见了,那些奴婢反而说不知道。柳公权笑着说:“银杯都化成仙了。”从此不再追问。

《老子》中说:“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潜伏着祸。”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得。人不应该为表面的得到而沾沾自喜,认识人,认识事物,都应该是认识他的根本。得也应得到真的东西,不要为虚假的东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是自身的缺点、问题,这样的失又有什么值得婉惜的呢?

7.用糊涂掩饰内心的聪明

做人要精明,但最好不要表现的太过于明显。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用糊涂的表面来伪装内心的聪明,不轻易被别人看破。因为,越是聪明的人越知道处世的艰难,容易招致别人的嫉妒,最后为自己的聪明付出代价。

一个城里人和一个乡下人一起坐车。城里人看起来很体面,而乡下人却很老实。城里人一路冷嘲热讽的,乡下人只是笑笑。过了一会儿,城里人为显示自己的聪明,又说:“我们猜猜谜语吧!每人出一个谜语,谁要是猜不出来就给对方十块钱,怎么样?”

乡下人还是笑了笑,说:“这样不太公平,你是城里人,一看就比我聪明,我肯定要吃亏的。我先出谜语,你来猜,如果你没有猜出来,你付我十块钱,你出的谜语,我要是猜不出来,我给你五块钱,你看这样行吧,城里人心想:“凭你个糊涂的乡下人还能比我聪明?你就等着输钱吧。”于是点着头说道:“不许反悔!”

乡下人出谜:什么东西三条腿,还能在天上飞?”

城里人想了一想,没有猜出来,便给了乡下人十块钱。然后他反问道:“什么东西三条腿,还能在天上飞?”

乡下人说:“你出的谜语好难呀!我也猜不出来。”一边说,一边给城里人递去五块钱。

城里人真比那个乡下人聪明吗?这也许不好下定论,不过大家可以看到,他们比赛的结果是城里人白白输了五块钱。而那个乡下人却是表面糊涂,内心聪明,是个真正会做人的人。

人人都希望自己聪明,但是,真正聪明的人不是时刻都要表现给人看的。糊涂,而且是佯装糊涂,是一般人很难做出来的,但是,它的确是成功做人的一种方式。而且,有时候,表面的糊涂也是迷惑他人的一个手段,给自己减少麻烦。

明武宗南巡时,扬州知府落瑶感到非常为难,因为他是个清廉的官员,平时也没有多少积蓄,这接待圣驾的确是个难事。而且他平时做人刚正,不肯巴结皇上身边的人,自然少不了有人嫉恨他。

这天,喜好钓鱼的明武宗正好钓到一条大鱼,想找个人卖掉。御钓之鱼当然不是常人所能买得起的,那些小人一看机会到了,就对皇帝说:“这条鱼卖给扬州知府最合适了。”明武宗听了,真的把落瑶叫来,要他买下。

蒋瑶听到这消息非常为难。怎么办呢?自己没有钱,再说皇上的鱼给多少才合适呢?最重要的是还不能和皇上斗智,否则冒犯了龙颜,正是落人了小人的圈套。

蒋瑶想了想说:“我回家拿钱去。”过了一会儿,他取了妻子的首饰和几件好一点的衣服,跪在地上献给皇帝,说道:“皇上的鱼乃无价之宝,臣这里只有妻女的一些首饰和衣物,臣真该死。”皇帝看蒋瑶一副狼狈的样子,反倒高兴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