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要改变命运先完善性格
20880800000011

第11章 完善机敏性格——木讷呆板茫无头绪,机智灵敏游刃有余(2)

高祖刘邦灭楚、平定天下之后,开始对他的臣子论功行赏,这时就出现了彼此争功的现象。刘邦认为论功劳萧何最大,封他为侯最合适不过,给他大量的土地也实属应该,可是其他人却不服,私下里议论纷纷。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12次伤,而且攻城略地最多,论功劳他应该最大,应当排第一,要封地他也应该占最多。”

刘邦心里知道,因为封赏问题,委屈了一些功臣,对萧何是偏爱了一点,可是,在他心目中,萧何确实应该排在首位,可身为皇帝又无法对这一想法明言,正当为难之际,关内侯鄂君似乎揣摩出了刘邦的心思,不顾众大臣反对,上前圆场说:“群臣的意见都不正确,曹参虽功劳很大,攻城略地很多,但那只不过是一时的功劳。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丢掉部队、四处逃避的事情时有发生。是萧何常常从关中调派兵员及时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才保汗王不受太大的损失。

“楚、汉在荥阳僵持了好多年,粮草缺乏时,是萧何转运粮食补充关中所需,才不至于断了粮饷啊!再说皇上曾经多次逃奔山东,每次都是因为萧何,才使皇上万无一失,如果论功劳,萧何的功劳才称得上是万世之功。现如今,汗王即使少一百个曹参,对大汗王朝又有什么影响呢?难道我们汉朝会因此而灭亡吗?为什么你们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排在第一位,而曹参其次。”此话一出,群臣无言以对。

刘邦听了关内侯鄂君的话,自然是非常高兴,因为关内侯鄂君的圆场话,让他可以顺应自己的心意,而且又不致于被群臣说成是一意孤行。

关内侯鄂君因揣摩出刘邦一直想封萧何为侯的心思,然后顺水推舟、投其所好,说出一番理由替刘邦圆场,刘邦自然非常高兴,因此封鄂君为“安平侯”,封地超出原来的一倍。

由此可见圆场话的重要作用。它不但可以帮助别人解围,而且还能够无形中帮助自己高升。

完善性格小帖士

会说场面话并不是狡诈,而是疏通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场面话说得好与坏,对你的人际交往会产生不良影响。

4.机智者会找“借口”,木讷者麻烦上身

说谎并不等同于人品差,如果谎言中充满善意,是在为对方着想,说出这种可以被称为“借口”的谎言是一个人机敏的表现。如果找对了“借口”,不仅能够使自己减少麻烦,而且不会让对方因你的失误感到不满。性格木讷的人只会实话实说,结果弄得双方不欢而散。

有些事情和有些人,其实就等着你为自己辩解,为彼此找个台阶下,如果你性格机智可以领悟到这层意思,那么就会轻松的用一个小小的借口而躲掉了麻烦,但是如果你性格木讷无法领悟,那么就只能面临一场唇枪舌剑的争吵。

一对情侣约好了七点钟在某大厦门口见面。可是,男孩却把时间搞错了,以为是八点钟见面,结果让女孩多等了一个小时。女孩对此非常生气,二人见面后,女孩毫不客气地对男孩说:“每次约会都迟到,如果不愿意和我一起出来就直说嘛。”男孩急忙解释说:“别生气,都是我不好,我也不愿意迟到啊,我刚要出门就被主任逮个正着,没办法,只能晚点出来,可是我给你打电话了,但接电话的大概是你的同事,我请她帮忙转告你,我要晚些出发,难道她没跟你说吗?”

此时,女孩的怒气已经降低了不少,撒娇地说:“没有啊!根本没人告诉我,害我苦苦等了一个小时。”男孩趁机说:“她可能太忙忘记了,不过没关系,下次我一定提前到。”就这样,两个人开开心心地看电影去了。倘若男孩不找些借口的话,这场浪漫的约会很可能被破坏,可见,寻找恰当的借口,的确可以帮助人们摆脱麻烦的纠缠。

在为人处事过程中,虽然提倡不为自己找借口,可是有时借口却可以帮人们摆脱不必要的麻烦。

不仅仅情侣间会出现麻烦,同事交往过程中,遇上各种各样的麻烦也是很正常的事。如果不小心使自己陷到里面去,往往会进退两难,非常令人头痛。这时如果机灵的找个借口搪塞一下,便可以帮助自己摆脱无谓的纠缠。

其实,任何事情,除了它的真实原因之外,都可能存在某些意外因素,通过某种逻辑推理依然能成立,这就是所谓的借口。有时候,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胜过一场唇枪舌剑,所以在遇到某些说不清讲不明的事情时,可以用借口作为润滑剂来摆脱麻烦。

完善性格小帖士

有人认为寻找借口是一种欺骗性行为,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偏激,借口与欺骗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善意的,而后者则具有一定的伤害性,是恶意的。与人交往过程中,有些事情根本说不清道不明,与其在问题中争论不休,还不如寻找一些借口,使自己从无聊的辩解中摆脱出来,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5.言语占据主动,难题轻而易举

语言是一门艺术,如果用得巧妙,就能做好很多难事。尤其是在商务谈判中,巧妙的运用语言,可以把对方的思路纳入到自己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来,使自己在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

在谈判中,犹太人喜欢站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提出多种方案,因此,谈判结果往往是双方获利、皆大欢喜。他们善用温和的谈判方式,以精心设计的语言和彬彬有理的态度,用人们易于认可的方式进行谈判,这种方式有助于获得成功。

每一次商业交易都可以看作是一次谈判。在犹太商人看来,为了在和对方讨价还价上占据优势,应当先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所需所求,然后运用适当的语言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就牵扯到如何取得对方的信任,不断影响、改变对方的想法。要达到上述目的,巧妙的语言是最有效的工具。

乔治先生的妻子视力较差,她使用的手表必须长短指针分得非常清楚才行。但这种手表很难买到,后来乔治夫妇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总算在一家小商店里,找到了一只符合要求的手表。但那只手表外观丑陋,也许正因为这样,这只手表才一直没有卖出去,而且它的标价较高,整整200元。

乔治先生直接告诉卖表的商人说,200元一只的手表,太贵了。商人却认为这个价格非常合理,并且告诉乔治先生,这只手表精确到一个月只差几秒。乔治先生告诉商人,关键是让妻子能够看得清楚长短指针,乔治先生还向卖表的商人展示了他妻子的旧表,并强调说:“这只表已经7年了,而且走得非常准确,但其价格仅仅50元。”

精明的商人考虑了一下说:“噢,7年了,一只手表的寿命早就终止了,乔治夫人也应该换只手表戴了。”商人的话听起来虽然平常,但是却巧妙的、入情入理的调动了乔治先生的购买欲,乔治先生最不满意的是手表的外观。当乔治先生指出这只手表式样不好看时,商人“反驳”说:“在专门为视力不好的人设计的手表中,这只手表的外观是最美的。”乔治先生顿时哑口无言。最后,乔治先生心悦诚服地以200元的价格买下了该手表。

商人运用巧妙的语言,将乔治先生的顾虑完全消除,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做成了这笔“小生意”。在商业谈判中,语言的作用就是这样巨大。

其实在商业谈判中,高明的推销员会采用一下四个步骤。

第一,在与客户谈判之前,会考虑到将要遇到的问题,然后一个个的写出来,同时将谈判的步骤、要谈及的问题全部罗列出来,并安排了先后顺序,对客户将预期提出的一些问题,并且还进行了初步的判断并做好回答。

在实际的谈判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谈判者被客户牵着鼻子走的局面,而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谈判没有策划,没有自己的思路。在谈判过程中,被客户打断,就失去了自己的主线。等谈完后,才发现与客户在某个问题上纠缠了几个小时,其他的事项根本没有提及,整个谈判就会以失败告终!

如果在谈判之前,先进行策划,再按计划的思路进行,当客户提出疑问或者故意想引开你时,你只需对客户提出的问题做简单的回答,马上就回到原来的步骤中继续谈判。

要想在谈判中成功,就不能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如果对方故意提出一些引开话题的问题,要学会重新把话题引到正题上。

第二,在实际的谈判当中,不急于收尾。一些推销员到客户那里一下将所有的事项讲完,就认为自己的谈判完成了。这时,客户提出一大箩筐的问题,结果自己一个也解决不了,而最终还是失败。

一位经理安排推销员小李到某客户处安排一次促销,并结算上一笔的货款。小李去了之后,将促销计划告诉了客户,马上又提出办款的事情。客户于是向小李提出了一大堆的市场问题,小李一听,完了。自己一个也解决不了,款也无法结算了。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太快!顺序不对!在没有弄清楚对方的需求之前,切忌将自己的底牌很快抖出。

如果重新安排一下谈判步骤,按步骤一项项地进行,结果会大相径庭。

先到客户那里了解市场情况,客户肯定会向你提出许多市场问题,等客户将市场问题说完了,你告诉客户经过认真考虑安排一次促销来缓解压力,解决市场问题,并就市场下一步发展与客户探讨,最后提出办款的事。

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下,如果自己是客户,会拒绝办款吗?相信大家都不会拒绝办款的。

第三,谈判的过程,是一个讲条件的过程,谈判时,不要将自己的问题全部说出,要一个一个陈述,一个个商讨解决方案。不能在第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抛出第二个问题。如果这样的话,先把第二个问题说出了,你就马上会陷入被动的、没有结果的新谈判之中,而这样的谈判也不会成功。

第四,也可以把谈判当作是一场陷阱游戏,就要故意设一些善意的“陷阱”,引诱客户“就范”。

完善性格小帖士

性格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同样可以成就伟大的谈判家或推销员。在与人谈交易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完善机敏能言的性格,用活语言艺术,就能够占据主动,最终使事情的发展朝着自己预计的方向进行。

6.迅速把握关键,切中利害陈述

要想顺利地说服对方,一定要让对方看到事情中的利弊。只要让对方明白了如何做对自己有利,对方就会按照你所陈述的有利方向采取行动。此时,你的目的也将随着对方的行动而得到实现。

性机敏者,多能言善辩。有时能够巧妙的运用“三寸不烂”之舌,将难事变易,甚至将家国大事“摆平”;而性木讷寡言的人,就难以做到。有时明明出于好意向别人献上忠言,而别人不但不领情,反而还会弄得他“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西楚霸王项羽素以“杀星”闻名,因为他所攻占的每一个城市,其百姓总被屠杀净尽。

魏相彭越联汉抗楚,夺楚国十七城,恼得项羽眼冒火星,亲率大军围攻彭越占据的外黄城。彭越难支,半夜逃走,外黄城开门投降。项羽入城后,首先下了一道命令,城里凡15岁以上的男子都集结于城东,准备全部活埋。此令一出,全城呼天号地,悲痛欲绝。

这时,一个年仅13岁,长得面白唇红,眉清目秀的小孩,竟去楚营求见项羽。项羽听说小儿求见!倒也惊异,问他:“看你小小年纪,也敢来见我吗?”小孩说:“大王是人民的父母,我就是大王的儿子,儿子见父母,有什么不敢呢。”耳根软的项羽听了这小孩的一番夸奖,欣喜得不得了,问他还有什么事情?小孩不慌不忙地说:“外黄百姓,久仰大王恩德,只因彭越突然攻来,无奈暂时投降,但仍然整天盼望大王来救。今天大王驾临,赶走了彭越,百姓非常感激。但大王军中有一种谣言,说要把15岁以上男子都活埋了,我认为大王德同尧舜,威过汤武,不会这样做的。况且屠杀后,对大王有害无益。所以请大王颁布明令,稳定人心。”

听了此话,项羽虽觉入情入理,却又碍于面子,于是威胁小孩说:“如今我杀死这些人,即使无益,也不见得有害。你要能说出有害的理由,我就下令安民;要说不出,连你一块活埋。”小孩听到威吓,并不慌张,反而严肃地说:“彭越守城,步兵特多,听说大王来攻,怕百姓做内应才紧闭城门,他见人心不向他,才夜里逃走。假如百姓们甘心助逆,同心坚守的话,大王入城恐怕最少也得十天!今天彭越一走,百姓立即开城迎驾,可见人民拥戴大王。如果大王不能体察民情,反要坑死壮丁,外黄以东还有十几城,听说了谁还敢迎降,降也死,不降也死,抗拒倒还有一线希望。试想,彭越必然向汉求援兵来攻,大王处处受敌,就算是处处打胜,也得把心力费尽。由此还不能说明有害无益吗?”

当时的项羽本来就和大司马曹无伤约定好了半月回去,现在已过了几天,如果后面十几城遇阻,就会耽误时间坏了大事。他反复考虑利弊后,终于答应了小孩的要求,还取了几两银子送给小孩。这样,外黄城百万人的性命由一个小孩曲折委婉的言辞而获得了重生。人们不得不佩服这个小孩的胆量,但我们更佩服的是他入情入理的分析,从这里可以证明“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兵”的论断。其实,在古代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比如:战国时,赵国自恃兵力强于燕国,遂起伐燕之念。苏秦当时在燕辅佐昭王,为减少合纵内部的摩擦和实力消耗,共同抵御强秦的武力威胁,前去游说赵惠王,希望通过和平外交途径解决两国争端问题。

然而当苏秦到达赵国时,赵惠王并不想谈赵燕争端问题,于是故意避开这一话题,只是礼节性地说:“苏卿远道而来敝国,寡人有失远迎,失礼!失礼!”苏秦也知道惠王的用意,便只字不提两国争端之事,更不说自己的来意,而是十分客气地同赵惠王寒暄了一番,然后又漫不经心似的与赵惠王聊起天来:“臣今天来的时候,途经易水河,见蚌打开盖正在晒太阳,此时一只鹬上前直啄其肉。蚌急忙合壳而紧紧钳住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日不下雨,你蚌即死矣!’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抽不出来,明天抽不出,你要变成死鹬了!’两者互不相舍,最后一渔翁连鹬带蚌,一同得之。”

赵惠王听了这个故事,觉得挺有趣,便随口说道:“从没听说苏秦你还懂野兽的语言呀!”

苏秦笑了笑,沉吟一会儿后,又说道:“现在赵国想讨伐燕国,赵、燕两国倘若久以刀枪相见,血流飘杵,恐怕秦国会收渔翁之利啊,大王何不再好好考虑考虑呢?”赵惠王听到这里,方知苏秦聊天的用意。沉吟片刻后,惠王脱口而出道:“好!从今以后,赵、燕就没有刀枪相见的时候了。而要坐到一起,友好地进行外交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