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要改变命运先完善性格
20880800000026

第26章 完善坚韧性格——懦弱无能半途而废,坚忍不拔终成大器(2)

王德寿见状,吓得急忙上前将狄仁杰扶起,送到旁边的厢房里休息,又赶紧处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渍。狄仁杰见王德寿出去了,急忙从袖中抽出手绢,蘸着身上的血,将自己的冤屈都写在上面,写好后,又将棉衣撕开,把状子藏了进去。一会儿,王德寿进来了,见狄仁杰一切正常,这才放下心来。

狄仁杰对王德寿说:“天气这么热了,烦请您将我的这件棉衣带出去,交给我家里人,让他们将棉絮拆了洗洗,再给我送来。”王德寿答应了他的要求。

狄仁杰的儿子接到棉衣,听到父亲要他将棉絮拆了,就想: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寿后,急忙将棉衣拆开,看了血书,才知道父亲遭人诬陷。他几经周折,托人将状子递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看后,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派人把来俊臣叫来询问。来俊臣做贼心虚,一听说武则天要召见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伪造了一张狄仁杰的“谢死表”奏上,并编造了一大堆谎话,将武则天应付过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曾被来俊臣妄杀的平章事乐思晦的儿子也出来替父伸冤,并得到武则天的召见。他在回答武则天的询问后说:“现在我父亲已死了,人死不能复生,但可惜的是法律却被来俊臣等人给玩弄了。如果太后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吩咐一个忠厚清廉,你平时信赖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谋反的状子,交给来俊臣处理,我敢担保,在他酷虐的刑讯下,那人没有不承认的。”

武则天听了这话,稍稍有些醒悟,不由想起狄仁杰之案,忙把狄仁杰召来,不解地问道:“你既然有冤,为何又承认谋反呢?”

狄仁杰回答说:“我若不承认,可能早死于严刑酷法了。”

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又写‘谢死表’上奏呢?”

狄仁杰断然否认说:“根本没这事,请太后明察。”

武则天拿出“谢死表”核对了狄仁杰的笔迹,发觉完全不同,才知道是来俊臣从中做了手脚,于是,下令将狄仁杰释放。

有时候,忍耐是为了保存实力,而硬碰硬则会让自己吃大亏。忍耐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这种做人态度似乎有些背道而驰。人们的内心深处早已经给英雄下了一个定义:大丈夫就应该具备“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豪情,只有这样才不愧人们那句英雄的赞语,而那些忍辱的人却被扣上了懦弱而无能的帽子。就此看来,人们的这种思想似乎有些偏激。忍耐也要分清状况,但是这里所说的忍耐是为了更好地隐藏,以便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而不是要人们向困难、权贵永远地低头。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忍辱负重的最好诠释。

宁折不弯虽然是做人的一个原则,但是,忍辱负重却是为人处事的一种智谋,结果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用忍耐应对不利的局面是高明的办法,当人们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忍耐应对当前的屈辱与刁难是最理想的方法。很多人都无法体会到忍耐的好处,取而代之的是冲动、过激的行为,其实,适时地忍耐一下,以退为进,可以改变局势,转败为胜。

完善性格小帖士

忍耐是大智者的性格,又是一种生存智慧。在中国历史上大凡有智慧的人在面临危险时,都能从大局考虑,以忍化解险情,求得生存,然后再伺机而动,取得胜利。所以,人们应该学习大智者,完善坚韧性格。

4.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没有人愿意吃苦受累,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该吃的苦就得吃。对绝大多数人来讲,优质的生活都是靠自己吃苦受累得到的。性格懦弱的人是怕吃苦的人,他们不愿意付出,自然难以得到回报,只能得过且过,一辈子做庸人。

袁绍大破公孙瓒后,势力更加强盛。而在此时,其弟袁术却因为骄奢过度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于是,袁绍准备弃淮南而归河北。如果他们二人同心协力,河北地区将更难收复。刘备乘机主动请缨,得到曹操许可后,率军前往徐州截住袁术。

刘备到徐州后不久,袁术引兵前来。袁术大军的先锋纪灵刚来交战,就被张飞斩杀。随后,袁术亲自引军来斗,被张飞、关羽等人杀得大败,袁术大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兵卒逃亡,不可胜计”。没想到,“屋漏偏遭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袁术军中粮草又被嵩山的雷薄、陈兰劫去。袁术无法,本打算返回寿春,又遇到群盗的袭击,只得暂时在江留。这时,袁术营中只剩下一千余人,而且都是一些老弱者。由于粮食不足,袁术命令将粮食全部分派给军士,家人中有许多因无食而饿死。当时正值盛夏,袁术吃不惯粗粮,于是令厨子取来密水。厨子答话说只有血水。袁术坐在床上,“大叫一声,倒于地下,吐血斗余而死”。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吃苦精神是不行的。既然想带兵打仗、争夺地盘,就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然而,袁术却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根本无法咽下粗粮。像他这样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建树的。

中国古代着名思想家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天要想把重大的使命交给一个人,必定要首先锻炼他的思想意志,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使他的行为颠倒错乱,用来使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强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孟子的这段话蕴涵着深刻的哲理,2000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有志之士克服了无数的艰难困苦,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我们不相信什么上天的意志,但是一个人要想干成大事业,担当大责任,必须从精神到肉体都能承受住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磨炼。为什么呢?因为安乐的境遇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萎靡不振,无所事事;而艰难困苦的境遇则使人奋发,从而求得生存和发展,也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还一口气举了6个古代的大贤为例:

舜发迹自田地中间,傅说举自筑墙的人中间,胶鬲举自鱼盐贩子中间,管夷吾任用自狱官手里,孙叔敖腾达自隐居的海边,百里奚崛起自市井。由此可见,艰难困苦乃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如果能经受住艰难境遇的重重考验和磨炼,那么就多了一份成功的把握。

如今,生活的磨难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多,大多数人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于是有人说了,现在没有条件吃苦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吃苦的方式有很多种,勤奋便是其中的一种。尽管现在不需要卧薪尝胆,不需要凿壁偷光,但还是可以做到勤奋的。在勤奋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知识逐渐丰富,能力逐渐增强,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将越来越稳固。

一个屡遭失意打击的年轻人,千里迢迢寻找高僧,为他未来的生活道路指点迷津。他来到一座寺庙,求见该寺庙的着名长老释圆。他沮丧地对长老说:“人生总是不如意,同事看不起,老板不赏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并没有对他大加教诲,而是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一会儿,小和尚提着一壶温水来到了佛堂。只见释圆长老拿起一个杯子,并往里面放了一些茶叶,接过小和尚手中的温水沏了茶,然后他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茶杯里冒出微微的热气,茶叶静静地漂浮在水面上。年轻人对长老的用意十分困惑:“长老为什么用温水沏茶呢?”长老笑而不语,示意让他品茶。年轻人端起茶杯放到嘴边品了一口摇摇头说:“没有一点儿茶香味!”

释圆说:“这可是当地的名茶啊!怎么可能没有味道?”年轻人又品尝了一下茶,依然肯定地说:“我说的是事实,真的没有一丝茶香。”长老又吩咐小和尚:“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

又过了一会儿,小和尚提着一壶冒着热气的滚烫的沸水来到佛堂。老和尚依然重复那一套动作,取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这次看到的情景与前一情况不同,杯子里冒着热气,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不时地散发出丝丝清香,使人望而生津。

年轻人刚要端杯品茶,长老却作势挡开了,他又提起水壶向茶杯里注入一些沸水。只见茶叶在杯子中不断地翻腾着,顿时一缕更浓厚的茶香袅袅升腾,一会儿,整个佛堂中都被茶香弥漫了。

长老笑着问年轻人:“施主可知道,同样的茶、同样的环境,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味道呢?”

年轻人说:“因为泡茶所选用的水不同。”

释圆大师微笑着点点头:“没错,正是这个原因。用温水沏茶,怎么会品尝到茶的芳香呢?人的生存之道,也和沏茶同出一辙。你现在的处境就相当于用温水沏茶,水的温度不够,很难沏出香味飘散的茶。当你自己的能力不足时,要想处处得力、事事顺心自然很难。解决问题的惟一办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苦练内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大师的一番指点使年轻人茅塞顿开,他回去后刻苦学习,虚心向人求教,不久就赢得了老板的重视,被提升为副经理。

一位学者指出:“勤,劳也。无论劳心劳力,竭尽所能勤勉从事,就叫做勤。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勤奋努力,吃苦耐劳,才能找到自我发展的空间,将所有的才能表现出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完善性格小帖士

完善了坚韧的性格后,就会把吃苦当作磨练体肤、心智的过程,从而让自己在逆境中不放弃,在顺境中不得意,一步步登上事业高峰。

5.全面出手,做事彻底

在与强悍的对手较量时,不但要让对手口服,更要让其心服。而要想使对手心服口服,就必须坚决彻底地给予打击,这是性格坚韧者的一惯作风。他们不给对手喘息的机会,从而使得对手胆颤心寒,不敢再有“非分之想”。

从秦汉以来,匈奴一直威胁着中原人民的生产生活,在文景时期,西汉对待匈奴的政策基本上是以和亲为主。到了汉武帝时期,因为经历了前几代的发展,西汉的国库开始逐渐充实起来,士兵训练也提高到了一定的水平,基本上具备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条件,汉武帝决定给匈奴以彻底的打击,洗刷数年来的耻辱。

元光五年,汉武帝派卫青担任车骑将军,第一次领兵出击匈奴,与太仆、轻军将军公孙贺,大中大夫、骑将军公孙敖,卫尉、骁骑将军李广各领兵1万人,分别从上谷、云中、代郡,向雁门出发。

卫青率部队到龙城,斩杀、俘虏数百敌军,首战告捷。而公孙敖兵马死7000人;李广被匈奴所俘,后逃脱;公孙贺也无功而还。

元朔元年秋,卫青领3万骑兵出雁门关攻打匈奴,歼敌数千。

元朔二年,匈奴再次入侵,杀辽西太守,掳掠渔阳两千余人,大败将军韩安国的大军。汉武帝派匈奴人敬畏的将军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兵则避开李广的锋芒,转而从雁门关入塞,进攻汉朝北部的边郡。这个时候武帝又令将军李息出代地,令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收复河南至陇西之地。

当时卫青率领4万大军从云中出发,为了取得战事的主动权,卫青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从西面绕到匈奴军后方,迅速攻占高阙,这样,卫青就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廷的联系,从而取得了有利的形势。紧接着,卫青又率领精骑迅速南下,进到陇西,包围了白羊王、楼烦王。

匈奴白羊王、楼烦王见势不好,不敢再恋战,仓皇率兵逃跑。汉军乘胜追击,活捉匈奴兵数千人,缴获牲畜100多万头,如此一来,汉军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为了巩固这一地区,汉武帝设置朔方郡、五原郡,迁徙内地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建了防御工事。经过这次战役,西汉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还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

元朔五年春,汉武帝令卫青率3万骑兵出高阙,总兵力有十几万人。

与卫青相战的是匈奴右贤王。右贤王轻视汉军,放松警惕,大饮而醉。汉兵则夜间赶到,包围了右贤王。右贤王大惊,不知所措,率精兵百人乘夜奔逃。汉轻骑校尉郭成等人快马追逐数百里,但未能追上,只俘虏、缴获右贤王属下副将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千百万。汉武帝为了鼓励在外的将士,派使者捧着大将军印,在军中任命车骑将军卫青为大将军。从此卫青成为统兵大将军。

元朔六年春,大将军卫青出定襄,卫青率军歼灭匈奴几千人。

据史书记载,这次战役中,霍去病率800精骑首次参战,歼敌2000余人。事隔一个月,再出定襄攻打匈奴,歼敌万余人。

公元前121年,西汉对匈奴的河西之战开始,霍去病出任指挥,大败匈奴,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切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经过多年的战争,汉武帝已经掌握了匈奴的基本实力,为了彻底击溃匈奴主力,他决定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发动对匈奴的大决战。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精锐骑兵5万人,分作东西两路,远征漠北。为了解决粮草供应问题,汉武帝又动员了私人马匹,步兵十余万人,负责运输粮草辎重,紧跟在大军之后。从这次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来看,他已经下了彻底歼灭匈奴的决心。

汉武帝命霍去病从东方的代郡出塞,卫青从定襄出塞。在接受了汉武帝的密旨后,卫青命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两军合并,从右翼包抄,卫青自己率左将军公孙贺、后将军曹襄从正面进攻,直插匈奴单于驻地。

卫青大军北行一千多里,穿越大沙漠,与以逸待劳的匈奴军遭遇。但卫青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命令部队用武刚车围成圆形营栅,然后派5000骑兵前去冲击匈奴,而匈奴则派出1万人迎战,在人数上,匈奴兵占着优势。

当时已经是黄昏,并且刮起了风沙,双方都看不清。卫青指挥汉军从左右翼包抄单于,士兵作战勇猛,单于见汉兵势强,再战不利,于是带精兵几百,仓皇向西北飞奔而逃,汉兵追击二百多里,虽没捉到单于,但是俘杀匈奴1万多人。

另一路霍去病率领的东路军,北进两千多里,与匈奴左贤王相战。双方经过激烈的战斗,汉军俘获了匈奴三个小王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消灭匈奴7万多人,彻底击溃了左贤王。

漠北之战后,汉军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从此匈奴元气大伤。为了避开汉军的锋芒,匈奴逐渐向西北迁徙,出现了“漠南无王廷”,匈奴对汉朝边疆的威胁基本上解除了。

公元前121年春天,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精兵1万人,从陇西出发进攻匈奴。这时的汉军战斗力极强,所向披靡,穿过五个匈奴王国,斩匈奴折兰王、卢侯王,活捉了匈奴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等。此次战役,汉军又大获全胜。

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势扫除匈奴在河西地区的势力,打通进入西域之路,于是发动了河西战役。汉武帝派霍去病、公孙敖率领的几万骑兵为主力,从北地郡(在今甘肃环县)出发,另派李广、张骞率1万多人从右北平出发,攻击匈奴左贤王,策应西征的主力军。在这次战役中,霍去病收降了浑邪王。

从此,匈奴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汉朝西部的威胁彻底解除,通往西域的道路完全畅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