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关办事有心计
20885900000032

第32章 远离禁忌 坚守办事原则(1)

俗话说:“顺水行舟好撑船,离礁石过险滩。”有心眼的人在做事的过程中,能注重办事的基本原则,如诚信、合作、真诚、勤奋等,并远离做事的禁忌,以防踩上地雷。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逐步树立起个人的信誉,提升个人品牌价值,从而使自己在办事过程中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1.真诚待人,酌情对事

西方一位名人说:“尽管我不同意你所说的话,但我仍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对事不对人,也是人们办事的时候应该遵循的一项原则。

人们常说:“真诚待人,酌情对事。”真诚可以加深双方感情,提高人气指数,但又不是不分场合、时机、对象。值得真诚相待的人,绝对不能轻率应付;不该付出真诚的人,则应该酌情对待。对于一些不知所以的事情,更应该再三斟酌,以免被人利用。

真诚是一种美德,诚实待人可获得好人缘;真诚是一种胸怀,利益面前,坦诚相待;真诚是一一种境界,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真诚的人容易得到机会的青睐,而这些机会可能正是你真诚相待的朋友所创造出来的。

北宋着名词人晏殊为人真诚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晏殊在还没有成年时参加过殿试,考试时他看了试题后说:“我十天前已经做过这个题目,而且文章草稿还保存着,请皇上换别的题目吧。”

宋真宗对晏殊这种诚实的表现非常欣赏。

有一年,宋真宗特许臣子们挑选旅游胜地举行宴会。不管大小官员都积极报名参加,晏殊由于生活拮据,没有钱出去游玩,便留在家中与兄弟读书论理。

其后,宋真宗在挑选辅佐太子的官员时,挑中了晏殊。满朝文武高官都不理解。真宗解释说:“我听说各级官员都去游山玩水,大吃大喝,歌舞不绝,只有晏殊闭门与兄弟读书。如此勤奋好学,正可担当辅佐太子的重任。”

晏殊听说后,坦白告诉宋真宗:“我并不是不喜欢游乐吃喝,只是因为我当时没钱。如果有钱,这些旅游宴会我也会参加的。”

宋真宗听完晏殊的解释,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更加重视他。宋仁宗时,晏殊更被提拔为当朝宰相。

古代仕子莫不以身居高位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晏殊的真诚为他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并最终出任高位,可谓是水到渠成。

真诚是办事的基础,是成功的根基。如果别人以诚待你,你却心怀鬼胎,难免会为人所弃。

曾经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与年迈的父亲一同住在海边。性格孤僻的他,很少与同龄人一同玩耍,只是天天坐在海边与海鸥一同嬉戏。久而久之,他与海鸥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只要他站在海边,吹一声口哨,就会有成百上千的海鸥降落在他的周围。他跑,海鸥就盘旋在他的上空;他坐,海鸥就落在他的肩上;他躺在沙滩上,海鸥就在他的身上憩息。人们听说以后无不称奇。

后来,有人对他父亲说:“你儿子与海鸥的关系如此亲密,拜托他捉几只回来玩玩吧。”

父亲也觉得新鲜,就对他说:“乡亲们听说你经常与海鸥一起嬉戏,关系甚是友好。给我捉一只来吧,我也想体验一下那种滋味。”

小伙子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第二天,他与往日一样,刚到海边,就吹起了长长的一声口哨,一群海鸥马上就出现在他的上空。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无论他多么努力吹口哨,海鸥仍然盘旋在他的上空,就是不肯与他接近,见状小伙子不禁深深地埋下了头。

鸟犹如此,人何以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情相待,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怎样才能做一个真诚的人呢?

(1)发自内心

如果你待人的心不诚,即使话说得再漂亮也不管用。心口不一、巧言令色,只会让他人心生反感。任何人都不是糊涂之辈,迟早会揭穿你的阴谋。毕竟内心不诚,即使嘴巴上说得再好听,也会被对方发现破绽。反之,如果真诚是发自内心的,即使拙嘴笨舌、不善言表,但行动踏实、诚恳,他人也能体会到你的真心实意。晏殊的做法就是这样。

(2)不要欺骗

与人交往时,最忌讳的就是采用欺骗的手段对待朋友。欺骗也许能得一时之利,但绝对不会维持长久。更何况纸包不住火,迟早会被他人察觉。一旦骗局揭露,你的形象在他人的心目中会一落千丈,即使以后再用真诚对待他人,他也会认为那是一种虚伪的姿态,对你失去信任。

(3)要分清状况

如果对方是一个颇有心计的人,你却与之深交、畅所欲言,只能说明你是一个愚蠢的人。

真诚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对人真诚、袒露胸臆时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是其人但时机不对,不能一吐为快;时机成熟,倾诉的对象不对,也不能说;倾诉对象和时机都成熟,但地方不对,依然不能说。只有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你才能付出真诚,也才不会上当受骗。

真诚待人是基础,但是在此基础上还应该酌情对事。

办事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对人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这个时候就应该酌情处理:利人利己的事情自然是多多益善,利己但不碍人也只做无妨,不利己而利人则看自己能力而定,利己不利人则尽可能不做或者少做,既不利人更不利己则要坚决杜绝。

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对人固然应该真诚,然而必须弄清楚对象。如果面对的是那种阴险狡诈的小人,自然应该区别对待。

大凡成事者,都懂得真诚待人、酌情对事的道理。你将一颗真诚的心交给对方,对方也一定回报你一份真挚、浓厚的情谊。当然,在真诚待人的同时,也要注意分情况对待,以免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2.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遭遇各种各样的事,但是不管怎么样,有一条为人处世的原则应该时刻牢记,那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人们常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为人处世首先要心正,即不得存有害人之心。无数个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大凡害人者终究会害己。翻开史书,看看那些损人利己之辈,如费无忌、李斯、魏忠贤等人,不但下场凄惨,而且身败名裂,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任后人唾骂。

害人之心虽然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却不能无。人生在世,你不存有害人之心,却难保别人无害你之意。置身于这个人际关系纷繁复杂的社会,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做出一点儿成就,除了自己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之外,还要擦亮眼睛,小心处事,提防那些用心阴险、暗怀鬼胎的人,以防遭其暗算。

防人主要是要提防这几类人:

(1)小人

有一种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看似外表友善,其实暗藏杀机。笑里藏刀、口蜜腹剑是这类人的特点。他们让人搞不清楚哪句是真话、哪句是假话,虽然有着纯真和善的外表,但背后尽是不可告人的秘密。这类人无疑是最为危险的,是人们最需要提防的对象。

有一个故事:一只狐狸被一个猎人追赶,走投无路时,它看到农夫,赶紧向他求救。农夫让它躲在自己的小茅草屋里。不久,猎人追到,问农夫有没有看到一只狐狸经过。农夫虽然说没有看到,手却指向狐狸躲藏的地方。可是猎人没有看到农夫的手势,转身离开了。狐狸看到猎人走了,立刻跑出来,没有向农夫道谢就要离开。农夫责问它不知感恩,狐狸回答说:“如果你心口如一,我就会向你道谢了。”

故事中的农夫嘴里讨好狐狸,心里讨好猎人,想两边都得到好处。现实社会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在大家面前假装很讲义气、够朋友,但在私底下却栽赃陷害、用心险恶,这就是典型的小人嘴脸。

“子是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值得每一个善良的人注意。对于一些用心险恶的人来说,如果不加提防给了他机会,很可能就会像中山狼一样,刚救过它的命就可能被它反咬一口,置身于死地。

(2)阿谀奉承的人

每个人都喜欢听别人说自己的好话,阿谀奉承的人最擅长的就是这个。他们嘴巴就像涂抹了蜜糖一样,怎么好听怎么说,怎么动人怎么讲,说得天花乱坠,河水倒流。

对于这类人,你不得不妨。一防自己被其腐蚀心志,你做了一分成绩,阿谀奉承的人会说你做了六分;你做了一点儿小事,阿谀奉承的人可能说你拯救了整个世界。在他们的恭维与吹捧面前,你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飘飘然不能自已,忘记了自己是谁。二防其别有用心,阿谀奉承的人在吹捧你的同时肯定有事相求。在你被他们一顿迷汤灌得晕晕乎乎、可能被人当枪使了的时候,他们的计划就快成功了,而你还沉浸在得意中毫无察觉。

阿谀奉承的人与小人不同,他们对你更多的是利用,而不是陷害。这种人时时刻刻都在寻找着对自己有用的人。不管是熟识的朋友还是未曾打过交道的陌生人,都是他下手的对象。一旦时机成熟,为了达到目的,他不仅把好话说尽,而且在必要时,还会佯装大度,装出一副宁愿自己吃亏也不牵连朋友的模样,以此来向别人展示他的真诚、耿直。而当你对他前后矛盾的话里产生怀疑时,他们总能找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进行解释。可是,当他们的利益得到满足以后,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就没有了利用价值,他们会换上另一副完全相反的面孔,其态度之傲慢、说话之难听,绝对会让你目瞪口呆、悔恨不已。

在办事的时候如果遇到这类人,必须严加防范,以免自己步入其陷阱。一旦发现这样的人,必须保持自己心神安定,不被其巧言迷惑。因此,敬而远之才是最好的办法。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生花妙语对你不起作用的时候,自然会另找会上钩的鱼,离你远去。

(3)自以为是的人

志大才疏、不听劝告是这类人最大的特点。他们充满自信、有热情、负责任,拥有办事的很多优点,但是却很难把事情办好。对于这种人,办事人可能只是感觉他比较骄傲,不太听人劝告,再加上这类人往往有一定的能力,因而放松警惕,结果让自己遭受到了重大损失。

三国时期,有个名叫马谡的人,从小熟读兵书,熟知用兵之道,却因此养成了自以为是的毛病。更要命的是,执掌蜀汉大权的诸葛亮却忽视了这一点,结果险些酿下致命的错误。

在街亭一役,马谡对副将王平的劝阻不屑一顾,执意要将营寨扎在高山之上。结果与魏军交战时被团团包围,几次突围没有成功。再加上被魏军掐断了水源,全军上下人心惶惶,最终大败,丢失了战略要地街亭,给蜀汉带来了重大损失。面对攻势凶猛的魏军,幸亏诸葛亮大智大勇,上演了一出空城计,才转危为安。马谡因一意孤行造成街亭失守,诸葛亮不得不按照军规处置,挥泪斩了马谡。

尽管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典故,可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诸葛亮曾经犯过的错误,结果因为一时的不小心而让自己陷入了困境。

现实中,有许多人都自认为智商高于别人,判断能力也比其他人强,对他人给予的意见或建议不屑一顾,过于刚愎自用,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而且他们说起道理也头头是道,让人难以反驳。历史中这样的教训可不在少数,马谡只是其一,那位纸上谈兵把赵国四十万大军谈没了的赵括无疑更具有警示意义。对于这种人,与其合作的时候要小心谨慎,交往的时候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才是较为稳妥的办法。

人们常说:“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人心难测,即便是办事高手也很难游刃有余地周旋在各类人群中,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走眼,受人欺骗、被人利用,以至于在阴沟里翻船。所以,在办事的时候一定要多长几个心眼,把握好这个基本原则——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3.结交真朋友,远离伪君子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真正能够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很少。一般来说,和君子在一起,你会变得越来越好;和小人在一起,你会逐渐堕落。不管是人际交往还是公关办事,多结交一些真正的朋友、远离身边的小人,对你都将有百利而无一害。

物有优劣之别,人有好坏之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既会遇到君子,也会碰到小人。君子处事有方,待人有道,把握原则,也因此可能一时半会儿不容易接近。小人巧言令色,阿谀奉承,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和你打成一片。因此在交际中,人们总是更容易接近小人而远离君子。这虽实属常情,但也是为人处世的一大忌讳。因为倘若一不小心,误交了小人,不但无益于事业的发展,更会给自己带来不尽的祸患。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维新派鉴于清政府长期积弱的现实,决定变法图强,开始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派人士的变法运动获得了清朝光绪皇帝的支持,然而却遭到了慈禧太后的强烈反对。由于光绪皇帝没有掌握实权,只是一个空架子,因此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交锋过程中,手握实权、反对变法的慈禧太后占据了上风。光绪皇帝感到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因此忧心忡忡,希望维新派人士能够想出一个力挽狂澜的办法。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也很着急,眼看变法运动刚开始就要面临着夭折的危险,他们迫切需要得到一些实力派人士的支持,于是,荣禄手下的新军领袖袁世凯就成了他们眼中的救星。

袁世凯在康有为等人进行的维新变法运动中,曾明确表态支持康有为等人,因此维新派人士认为袁世凯是一个了解洋务、支持变法的新派军人,因而和他来往非常密切,彼此关系很好。

随着形势日趋紧张,光绪皇帝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迫于这种状况,维新派人士认为,只有杀掉慈禧太后的心腹荣禄,事情才会出现转机,而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只能依靠手握兵权的袁世凯。

为此,维新派核心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当谭嗣同把计划和盘托出,请求袁世凯为国民大计考虑,杀掉荣禄的时候,袁世凯慷慨激昂地表示,这件事情包在他身上,杀掉荣禄就跟杀条狗一样,但同时也向谭嗣同表示,由于缺乏准备,暂时还不能行动,等他安排妥当之后才能行事。

其实,袁世凯并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他诡计多端、见风使舵、两面三刀,表面上支持维新变法,实际上心中另有打算。他之所以一口答应谭嗣同的要求,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稳住维新派人士,好向荣禄以及慈禧太后告密。

袁世凯在送走谭嗣同之后,立即赶赴天津,把谭嗣同的话一字不漏地告诉了荣禄,接着荣禄又把这件事情禀报给了慈禧。

随后,光绪皇帝被慈禧带到瀛台囚禁起来;新法法令被废除;维新派以及支持变法的人士被:逮捕问罪,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喋血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看着这血淋淋的一幕,不能不让人为他们扼腕痛惜。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因为结交了一个小人而导致变法失败、“六君子”遇害,无疑更加让人痛心。

此外,谭嗣同在能逃跑的时候没有逃跑,而是选择了慷慨就义,除了他想用自己的鲜血激励世人这个人所众知的原因以外,也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被“友人”袁世凯出卖。被敌人伤害固然痛苦,被“友人”伤害则更加难以让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