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关办事有心计
20885900000035

第35章 远离禁忌 坚守办事原则(4)

这可是天赐良机,谁如果能成功地得到国王的青睐,无疑将会一步登天。所以孩子们得到国王赐予的花种后,就开始精心培育。从早到晚,浇水、施肥、松土忙个不停,每个孩子都期待着幸运之神的降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孩子们播下的花种都生根发芽并茁壮地成长着。唯独一个叫做甄成的男孩例外。虽然他也像其他孩子一样,精心培育着花种,可是十天、半个月、一个月过去了,花盆里还是一点儿动静都没有。种下的花种不用说成长,连芽都没冒出来。甄成为此非常苦恼。他去请教母亲,母亲告诉他大概是土没有营养,花种吸收不到充足的养料,没有力气钻出土来,建议他把土换一换。甄成按照母亲的建议做了,可是依然无效,母子俩束手无策。

国王规定的期限到了,孩子们整齐地站在街头,捧着各自栽种的鲜花,用期盼的目光看着缓缓巡视的国王。可国王并没有因孩子们培育出争奇斗艳的花朵而兴奋,相反,却有些黯然神伤。他慢慢地巡视着,忽然,国王的视线被甄成端的那个空花盆吸引住了。

国王走近甄成,见他无精打采地站在那里,脸上还有未干的泪痕,就把他叫到跟前,问他:“你种的花呢?为什么端着一个空花盆啊?”

甄成委屈的泪水从脸颊流下。他把精心培育花种的全过程向国王讲述了一遍,还说,这可能是报应,因为他曾偷吃了邻居家的一个苹果。

国王听了甄成的话后,笑容浮上了脸颊。他抱起甄成,高声说:“就是你了,你将是我未来的继承人。”所有人都不解地看着国王,国王接着大声说,“我发下的花种根本不可能发芽,因为那些花种全部是煮过的。”

欺人者人亦欺之,诚实才是成事的基础。盖比和甄成无疑是幸运的,然而他们的成功也建立在诚实的基础之上。

请记住这几句话:聪明反被聪明误,骗来骗去骗自己。诚心才是成事的恨本,常欺人者必自欺。

9.欲盖弥彰会误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知错能改。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否认过失一次,就是重犯一次。”办事时如果为了自己的面子,在过失面前死不认错、欲盖弥彰,不但于事无补,结果反而会更糟。

古人说:“过而不改,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一回错不算什么,错了不知悔改,才是真的错了。人无完人,没有人不犯错误,一错再错的人也不少。既然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那可怕的就不是错误本身,而是知错不肯改,错了也不悔过。

每个人都会犯错,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怕失去面子,毕竟犯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然而,如果你能坦诚面对自己的弱点和错误,拿出足够的勇气去承认、面对,不仅能弥补错误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能加深别人对你的印象,从而使他们原谅你的错误。

戴尔·卡耐基告诉人们,即使傻瓜也会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能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会赢得他人的尊重,而且给人一种高贵诚信的感觉。相反,死要面子、羞于承认错误的人会给人留下顽固的印象,最终会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

1974年8月,成功促成中美两国建交的理查德·尼克松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被迫辞职的总统,起因是“水门事件”。

水门是华盛顿的一座大型宾馆,美国民主党全国总部就在这里办公。1972年6月17日,有五个人在此被捕,罪名是涉嫌潜入民主党办公大楼安装窃听器和偷拍民主党文件。

随后不久,前白宫助理小亨特和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总顾问利迪,也被指控犯有盗窃罪和窃听罪。在野的民主党借此发动攻势,指责尼克松在总统选举中有不法行为,美国上下一片哗然。

面对司法部门的调查、媒体的质疑以及民主党的指控,尼克松和他的竞选班子矢口否认自己有不法之举。然而,随着事态的发展,尼克松不得不声明自己对卷入此案的白宫工作人员的行动负责,其最亲密的助手霍尔德曼、埃利希曼和米切尔等人也因此先后被迫辞职。不过尼克松依然一口咬定,他对政治谍报活动以及掩盖错误的努力毫不知情,并委派专人对这起事件进行调查。

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尼克松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这起案件,尼克松的处境越来越不利。

1974年7月27日,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以27票对11票通过了对总统尼克松的弹劾案。8月6日,尼克松召集内阁会议,表示自己曾经压制对“水门事件”的调查,并扣留了有关此案的材料。两天后尼克松宣布辞职,离开白宫回到了自己在加利福尼亚的老家,由副总统福特接任美国总统。

这件轰动美国的政治丑闻,以总统尼克松的被迫辞职而告终。但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情,人们不由得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尼克松从一开始就承认错误,结局会怎么样呢?他还会被迫辞职吗?

尼克松在这起事件中主要的问题是掩盖“水门事件”的真相。司法委员会对他弹劾的内容是:滥用职权、阻碍司法、蔑视国会。这些罪名都是因“水门事件”而起。可想见,如果尼克松没有掩饰错误,那么他自然不会受到弹劾。

面对错误,欲盖弥彰只会让人对你印象更糟。如果主动而真诚地认错,可能要比为自己开脱更有意义。

作家刘墉在一篇名为《庸医与华佗》的文章里,给人们讲述了一则让人深思的故事。

一位妇科医生行医数十年,可在一次出诊时却犯了个严重的低级错误——她误认为一名女子子宫里的胎儿是肿瘤,并建议病人立刻动手术将肿瘤切除,防止扩散。女子听到医生的诊断后非常害怕,感激医生为她查出病患之余,决定立即进行肿瘤摘除手术。

术前准备很快就绪,对于这位有着数十年行医经验的医生来说,这次手术非常轻松。她只要切开一个小口,将肿瘤从病人身体中取出,就能够为病人解除后患了。

然而,当医生打开病人腹部,对子宫进行观察,准备下刀时,她才发现病人子宫里并不是肿瘤,而是一个正在发育的胎儿!见此情形,医生被惊得目瞪口呆,她很难想象自己行医数十年竟会出现这种错误。

她矛盾极了,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如果下刀,把胎儿当做肿瘤切除掉,手术结束后再告诉病人摘除的是肿瘤,那么她不仅可以完全保证那“肿瘤”绝对不会“复发”,而且病人一定会感激她。可如果把病人的肚子缝上,再告诉病人,是她看走了眼,错把胎儿当成了肿瘤,病人家属肯定会跟她算账,不但坏了名声,还可能会丢掉饭碗、吃官司。

短短几秒钟时间,医生的大脑里反复思考,身上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湿透,最后她没有下刀,而是小心地为病人缝合了刀口。

回到办公室后,这位医生坐在椅子上沉默了很久。然后,她静静地走到病人床前,向刚刚苏醒的病人诚挚地道歉:“对不起,太太!是我看走了眼,您并没有长肿瘤,而是怀孕了。”

她如实地把情况告诉了病人及其家属,并真诚地向他们道歉。医生继续说:“不过你们可以放心,孩子一切安好,一定可以平安、健康地出生。”

病人和家属被医生的话惊呆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事情竟然会是这样。病人的丈夫暴跳如雷,冲过去抓住医生的领子,吼道:“你这个庸医,害我妻子受苦,害我家人担惊受怕,我一定不会放过你。”

后来,孩子果然平安、健康地降临人间。可那医生却吃上了官司,并因此名誉扫地,就连多年辛苦的积蓄也赔个精光。朋友笑她太傻,对她说:“这么认真值得吗?将错就错不是很好,何必吃这种苦?”

医生却没有丝毫后悔,面对朋友的讥笑,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天知地知。”

刘墉对这个故事的评析是:“为自己的身家名誉而去拼命的人,算不得大勇。牺牲自己的身家名誉而去维护真理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换了别人我们不知道他是否能有勇气这么做,但是起码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人,即使用自己的荣誉乃至生命去承担自己的错误,也在所不惜,这样的人足以让那些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错误的人汗颜。

做错事不可怕,可怕的是将错就错,为了顾及面子,而否认自己的过失。

做错事并不可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了面子坚决否认自己行为的人,不但丢了自己的人格,还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俗话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等自己的过失被别人揭发出来的时候,你丢的就不仅是面子了,更大的苦果还在后面等着你!

如果你确实犯了错误,那么,请接受以下这些建议:

向别人承认自己的过错。与其替自己找借口逃避责难,不如勇于认错。在别人没把你的错宣扬出去之前,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起一切责任。

如果你在工作中出错,要及时向领导汇报自己的失误。虽然结果可能会被批评,可是在上司的心目中,你至少是一个诚实的人、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将来也许对你更加器重,你所得到的可能比失去的更多。

如果你所犯的错误,会影响到其他同事的工作成绩或进度,无论同事是否发现,都要赶在同事找你“兴师问罪”之前,主动向他道歉、解释。千万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企图自我辩护、推卸责任,否则只会火上浇油,令对方更加愤怒。

如果因为你的原因,给自己的朋友带来了不便或者损失,不要不以为然,更不要欲盖弥彰地狡辩,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向他们承认错误,否则你失去的不仅仅是友谊,还有做人的良知。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尤其是当精神不佳、工作过重、承受沉重的生活压力时,偶尔犯错是很正常的事情,关键是犯错后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放下情面,不再固守所谓的自尊,人才能坦诚地面对自己、面对别人。

做事情的时候千万记住这一点:如果事情做错,欲盖弥彰只会误人误己,让事情越来越糟,变得不可收拾,知错就改才是最好的选择。

10.不越权,在其位谋其职

古语有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说的就是在做事的过程中,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要把自己分内的工作推给别人,也不能把手伸得过长,越权行事。

有句俗语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本来,狗帮助猫捉拿耗子,既能帮助猫减轻负担,还可以使得主人家中减少鼠患,可谓一举两得,谁知道,不仅猫不领情,就连主人也颇有微词。何以如此?因为狗越权了。

狗的职责本来是看家护院,猫的职责是抓拿耗子,分工合作,自然合家太平。如果狗也去逮耗子,虽然减轻了猫的负担,但是也说明了猫的不称职。试想如此情况,让猫何以忍受?对于主人来说,狗的职责是看家护院,至于抓耗子的工作,自然由猫来完成,用不着狗去多事。如果狗坚持去捉拿耗子,不但是不务正业,更有怀疑主人眼光的嫌疑,从这方面来说,主人也是不能容忍的。

做事其实也是一样,不超越自己的本分,在其位谋其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以自己的职责为限,不触犯别人的权益,可以避免惹火烧身,以防给自己带来祸患。

李勋是唐代初年的开国元勋,本名徐世勋,参加过瓦岗军农民起义,失败之后投奔了李渊。在唐朝建国过程中,他屡建奇功,天下安定以后被任命为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后而改名勋。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李积任司空这一职位。因为李勋为人机巧,行事谨慎,故深得唐高宗信任。

高宗李治由于宠爱武则天,因此想废掉王皇后,另立武则天为后,便向大臣们征求意见。

尚书右仆射褚遂良反对说:“王皇后是世家之女,是先帝为陛下娶的。先帝临终前拉住陛下的手对大臣们说:‘我的好儿子好媳妇,现在托付给你们了。’这话至今犹在耳畔,而且王皇后也没有什么过错,怎么能轻易将她废除了呢?陛下如果一定要另立皇后,恳请从天下的名门望族中挑选,何必非要选武氏呢?武氏曾经侍奉过先帝,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立其为皇后不合适啊!”

韩瑗、来济等大臣也上书李治,意见与褚遂良一致,力主不选武则天为后。

高宗主意已定,根本听不进这些大臣们的劝告,只是一时不知道如何说服他们。

后来,高宗就这个问题问李积。李积生性乖巧,觉得这个事情不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倘若贸然发表意见,不管废立皇后成功与否,都可能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同意废除王皇后的话,如果不成功,就将得罪王皇后;不同意废除王皇后,如果武则天被扶正,自己以后也将会有天大的麻烦。李积考虑再三,就含糊其辞地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有什么必要问外人呢?”

高宗听了这话便下定决心,将褚遂良降职为潭州都督,废除王皇后和肖淑妃,下令将武则天立为皇后。

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任用大臣许敬宗,排斥打击不同意拥立她为皇后的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一批人。这些人或者被贬逐,或者被诛杀。李积却因为应付得当,不但避免祸及自身,而且受到了重用。

社会的分工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身之所。各在其位,各谋其职,通力合作,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倘若什么事情都想干涉,轻者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工作,辛苦之至,累坏了自己的身体,重则触犯别人利益,惹人厌烦,引人嫉恨,招徕杀身之祸。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作隆中一对,分析天下大势;联吴抗曹,与曹操鏖战赤壁,让曹操的几十万大军损失殆尽,一举奠定三国鼎立之势;智取荆州、出祁山、收孟获,威名远播,可谓千古难得一见的贤相、奇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伐魏的途中,因为积劳成疾,溘然长逝,死时年仅54岁。至此,蜀汉失去了主心骨,逐渐丧失了锐气。

按理说,那时候人的寿命比不上现在这么长,可活到六七十岁的也比比皆是,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就活到了七十多岁。诸葛亮无病无灾的,应该不会这么早就逝世了,然而事实却正是如此。其实这是有原因的,主要问题就在于诸葛亮事必躬亲,换句话说,就是无论大事小事他都亲力亲为。试想,蜀汉虽然僻处一隅,可也是一个国家,就算诸葛亮身具旷世之才,也难以包揽全部事务。机器人也不能超负荷运转,诸葛亮又不是铁人,他这样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工作,身体怎么能受得了。

对于这种情形,主簿杨仪曾经有过一番精妙的阐述。他见诸葛亮事必躬亲、日夜操劳而形神俱疲,就以家论国,劝谏诸葛亮:“治理国家有一定的制度,不可超越权限而相互侵犯。”还说,“一个家庭,主人只需负责持家和管理,男仆人负责耕种与收获,女仆人负责衣食起居,鸡吃虫下蛋打鸣报晓,狗看家护院防贼防盗,羊提供毛和奶,牛背运货物,马专行远道。他们职责明确,主人的生活也井井有条。如果主人把所有的事情都包揽了,种地、砍柴、放牧、衣食起居、背东西等活儿全部由自己来干,不再分派给其他人,其结果是什么?主人耗时耗力,筋疲力尽,而家里的事情却凌乱不堪、毫无成效。原因在哪里?主人做得太多,越过了自己的权限,他本来只需要负责持家管理就行了,现在又做起别的事情来。最终不但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还把事情弄得一团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