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靠人不如靠己心动不如行动
20921200000015

第15章 成功,来自务实的行动(1)

1.拒绝空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并为之设计了美妙的蓝图和具体的计划,可是,很多人却只是在空想,不肯用行动来奋斗。因此,空想是可怕的,没有具体的行动,那只能是一纸空文和幻想罢了。

要把愿望变成现实,你就必须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久,席第先生进入美国邮政局的海关工作。他很喜欢他的工作,但五年之后,他对工作上的种种限制、固定呆板的上下班时间、微薄的薪水以及靠年资升迁的死板的人事制度(这使他升迁的机会很小),愈来愈不满。

他想自己在海关工作中耳濡目染,已经学到许多贸易商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为什么不早一点跳出来,自己做礼品玩具的生意呢?他以为许多贸易商对这一行许多细节的了解不见得比他多。他想像着自己的生意很快就能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生意,他的分公司遍及天下。

可是过了10年,直到今天他仍然规规矩矩地在海关上班。

为什么呢?因为他每一次准备放手一搏时,总有一些意外事件使他停止。例如,资金不够、经济不景气、新婴儿的诞生、对海关工作的一时留恋、贸易条款的种种限制以及许许多多数不完的原因,这些都是他一直拖拖拉拉的理由。

其实是他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被动的人”。他想等所有的条件都十全十美后再动手。由于实际情况与理想永远不能相符,所以只好一直拖下去了。

空想,任何人都可以,但是变成现实,却不是任何都可以的。因为在前进的途中会遇到很多未知的困难,能不能应对这些困难则是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

首先,你要预计实际行动中会有的种种困难。

因为每一个冒险都会带来许多风险、困难与变化。假设你从芝加哥开车到旧金山,一定要等到“没有交通堵塞、汽车性能没有任何问题、没有恶劣天气、没有喝醉酒的司机、没有任何类似意外”之后才出发,那么你什么时候才出发呢?你永远走不了的。当你计划到旧金山时,先在地图上选好行车路线,检查一下车,并且尽量考虑一下排除其他意外的做法,这些都是出发前需要准备的事项,但是仍无法完全消除所有的意外。

其次,困难到来时,要积极地去应对,解决困难。

成功的人物并不是在行动前就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在行动遭遇困难时能够想办法克服。不管从事工商业还是解决婚姻问题或任何活动,一遇到麻烦就要想办法处理,正像遇到沟壑时就跨过去一样自然。

我们无论如何也买不到万无一失的保险,要下定决心去实行你的计划。

五六年前,有个很有才气的教授想写一本传记,专门研究“几十年以前一个让人议论纷纷的人物的轶事”。这个主题又有趣又少见,真的很吸引人。这位教授知道的很多,他的文笔又很生动,这计划注定会替他赢得很大的成就、名誉与财富。

一年过后,碰到他时无意中提到他那本书是不是快要大功告成了(这一问题实在太冒失,真的冒犯了他)。

老天爷,他根本就没写,他犹豫了一下子,好像正在考虑怎么解释才好。最后终于说他太忙了,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因此自然没有时间写了。

他这么辩解,其实就是要把这个计划埋进坟墓里。他拽出各种消极的想法,他已经想到写书多么累人,因此不想找麻烦,事情还没做就已经想到失败的理由了。

具体可行的创意的确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有创造与改善任何事的创意。成功跟那些缺乏创意的人永远无缘;但是你也不能对这一点有误解。因为光有创意还不够。那种能使你获得更多的生意中简化工作步骤的创意,只有在真正实施时才有价值。

每天都有几千人把自己辛苦得来的新构想取消或埋葬掉,因为他们不敢行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些构想又会回来折磨他们。

记住下面两种想法:

第一,切实执行你的创意,以便发挥它的价值,不管创意有多好;除非你真正身体力行,否则永远没有收获。

第二,实行时心理要平静。天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应该那么做却没有那么做。每天都可听到有人说:“如果我几年前就开始那笔生意,早就发财罗!”或“我早就料到了,我好后悔当时没有做广一个好创意如果胎死腹中,真的会叫人叹息不已,永远不能忘怀。

人生只有在行动过程中,才会创造财富,才会改变命运,当然也会带来无限的满足。

如果你已经决定要去做一件事情了,那么赶快行动吧!不要停留在对事情的憧憬和空想阶段!

2.今日事,今日毕

我们在行动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种种事情耽搁,或者因为自身的原因,不按预定的计划执行。本该今日做完的事没有完成,而这时我们却往往为自己辩护,认为明天补上就可以了。其实,很多事情的不能成功就是这样的思想所致,使得事情不能按原计划执行,达不到预期目的。

我们总是拖延自己今天应该干的事情,总是想着明天再做。

在兴趣、热忱浓厚的时候做一件事,与在兴趣、热忱消失了以后做一件事,它的难易、苦乐,真不知相差多少!在兴趣、热忱浓厚时,做事是一种喜悦;兴趣、热忱消失时,做事是一种痛苦。

搁着今天的事不做,而想留待明天做,就在这个迁延中所耗去的时间、精力,实际上足够将那件事做好。

迁延的习惯很妨碍人的行事。俗话说:“命运无常,良缘难再。”在我们一生中,若错过良好机会,不及时抓住,以后就可能永远失去了。

一个生动而强烈的意想、观念,忽然闯入一位著作家的脑海,使他生出一种不可阻遏的冲动,便想提起笔来,将那美丽生动的意象、境界,移向白纸。但那时他由于某种原因,没有立刻就写。那个意象还是不断地在他脑海中活跃,催促,然而他还是迁延。后来,那意象会逐渐地模糊、褪色,终于完全消失。

一个神奇美妙的印象,突然闪电一般地袭人一位画家的心灵。但是他不想立刻提起画笔,将那不朽的印象,表现在画布上,虽然这个印象占领了他全部的心灵,然而他总是不跑进画室,埋首挥毫。最后,这幅神奇的图画,会渐渐地从他眼前淡去。塞万提斯说:“取道于‘等一会’之街,人将走人于‘永’不之室。”真是名言。

为什么这些印象,冲动,是这样的来去无踪?其来也,是这样的强烈而生动;其去也,是这样的迅速而飘忽?就因为这些印象之来,原是我们在当初新鲜、灵活时,立刻就去利用它们的。

迁延往往会生出悲惨的结局。恺撒因为接到了报告,没有立刻展读,遂至一到议会,丧失了生命。拉尔上校正在玩纸牌,忽然有人递来一个报告,说华盛顿的军队,已经进展到提拉瓦尔。他将报告塞人衣袋中,牌局完毕,他才展开阅读,虽然他立刻调集部下,出发应战,但时间已经太迟了,结果是全军被俘,自己也因此战死。仅仅是几分钟的延迟,使他丧失了尊荣、自由与生命。

拖延着明天去做,是人性的弱点。

为什么我们被拖延着明天去做呢?

(1)我们自己欺骗自己,要自己相信以后还有更多的时间。这种情形在我们要做一件大事时特别会有此倾向。通常事情越大,我们越会拖延。

(2)有些事情现在看来似乎不重要,有些事情的结果太远,也许我们先做其他事情,等到逼不得已再来做这些事。有些人拖延的事情太大,以至到了不做不行的时候,他们每天忙得团团转,犹如救火员一样。

(3)没有人逼。除非有人逼他们去完成。被人一逼,他们才会去做。

(4)我们拖延工作是因为它们似乎是令人不愉快的、困难的或冗长的。不幸的是我们越拖延,就越令人不快。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在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有几时?请君听我《明日歌》。”这是明朝诗人对拖延时间的人的忠告。

所以,我们要克服自己拖延的毛病,一定要记住:

现在有事情,现在就做,不要明天再说。

你应当下定决心,去努力改善你现在所住的茅屋,使它成为世界上快乐、甜蜜的处所。至于你幻梦中的亭台楼阁,高楼大厦,在没有实现之前,还是请你迁就些,把你的心神仍旧贯注在你现有的茅屋中。这并不是叫你不为明天打算,不对未来憧憬。这只是说,我们不应当过度地集中我们的目光于“明天”,不应当过度地沉迷于我们“将来”的梦中,反而将当前的“今日”丧失,丧失它的一切欢愉与机会。

人们常有一种心理,想脱离他现有不快的地位与职务,在渺茫的未来中,寻得快乐与幸福。其实这是错误的见解,试问有谁可以担保,一脱离了现有的地位,就可得到幸福呢?有谁可以担保,今日不笑的人,明日一定会笑呢?假使我们有创造与享乐的本能,而不去使用,怎知这种本能,不在日后失去作用?

我们应该紧紧抓住“今日”!

享誉世界的我国书画家齐白石先生,90多岁后仍然每天坚持作画,“不叫一日闲过”。有一次,齐白石过生日,他是一代宗师,学生、朋友非常多,许多人都来祝寿,从早到晚客人不断,先生未能作画。第二天,一大早先生就起来了,顾不上吃饭,走进画室,一张又一张地画起来,连画5张,完成了自己规定的今天的“作业”。在家人反复催促下吃过饭他又继续画起来,家人说“您已经画了5张,怎么又画上了?”“昨天生日,客人多,没作画,今天多画几张,以补昨天的‘闲过’呀。”说完又认真地画起来。齐白石老先生就是这样抓紧每一个“今天”,正因为这样,才有他充实而光辉的一生。

1871年春天,一个年轻人拿起了一本书,看到对他前途有莫大的影响的下句话。他是蒙特瑞综合医院的医科学生,生活中充满了忧虑,担心怎样通过期末考试,担心该做些什么事情,该到哪去,怎么才能开业,怎么才能过活。

这位年轻的医科学生,在1871年所看到的那句话,使他成为他那一代最有名的医学家,他创建了全世界知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钦定讲座教授——这是在英帝国学医的人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他还被英国皇室册封为爵士。他死后,需要两大卷书——厚达一千四百六十六页的篇幅,才能记述他的一生。

他的名字叫做威廉?奥斯勒爵士。下面,就是他在1871年春天时所看到的那一句话——这由汤玛?卡莱里所写的一句话,帮他过了无忧无虑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42年之后,在一个温和的春夜郁金香开满校园的时候,威廉?奥斯勒爵士对耶鲁大学的学生发表了演讲。

他对那些耶鲁大学的学生们说,像他这样一个曾经在4所大学当过教授,写过一本很受欢迎的书的人,似乎应该有“特殊的头脑”,但其实不然。他说他的一些好朋友都知道,他的脑筋其实是“最普通不过了”,那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这完全是因为他活在所谓“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里。

在奥斯勒爵士到耶鲁大学去演讲的几个月前,他乘着一艘很大的海轮横渡大西洋,看见船长站在舵室里,摁下一个按钮,发出一阵机械运转的声音,船的几个部分就立刻彼此隔绝开来——隔成几个完全防水的隔舱。

“你们每一个人,”奥斯勒爵士对那些耶鲁的学生说,“组织都要比那条大海轮精美得多,所要走的航程也更远得多,我要劝各位的是,你们也要学着怎样控制一切,而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里面,用铁门把过去隔断——隔断那些死去的那些昨天;摁下另一个按钮,用铁门把未来也隔断——隔断那些尚未诞生的明天。然后你就保险了——你有的是今天……切断过去,让已死的过去埋葬掉;切断那些会把傻子引上死亡之路的昨天……明日的重担,加上昨日的重提,就会成为今日最大的障碍,要把未来像过去一样紧紧地关在门外……未来就在于今天……没有明天这个东西的,人类的救赎日就是现在,精力的浪费、精神的苦闷,都会紧随着一个为未来担忧的人……那么把船后的大隔舱都关断吧,准备养成一个好习惯,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

生活在今天,从现在开始,做现在的事情。

只有现在才有成功。

3.从小事做起

成功,来自于点滴积累。有人心想做大事,而忽略了小事的重要性,以致于眼高手低。从平常小事扎实地做起,才能有足够的资本去成就大事。因此,从小事做起,不是胸无大志,而恰是成功人士的可贵品质。

在2000年的亚洲杯足球赛上,中国队杀进四强,半决赛中同日本队相遇。赛前许多队员都表示:我们不怕日本。比赛时教练的战术安排没什么错误,队员们拼劲也十足,但最终还是以2:3输掉了这场比赛。应当说,中国队较以往有进步,场面也不难看,但日本队明显技高一筹,尤其下半场完全控制了场上的主动,基本上是在压着中国队打。

我们这里不是在评球,而是要说评论员黄健翔所说的两段话:

要说速度和身体条件,日本队好像不如我们,他们前锋速度并没有我们快。可在全场的节奏上,却好像每个日本队员都能比我们快两步,这样整个日本队就比中国队快了两步……中国队引进外援时多引进前锋,能进球见效快,日本队职业联赛中引进的却是济科等一些宝刀已老的中场大牌明星。这些球星年龄大了,也不可能多进球,但却给日本队员带来良好的战术意识、先进的足球理念。一流的中场组织……

我们再来看经济学家******的一段话:对于中国人来讲,不用打气的自行车轮胎,不用换的电灯泡,不漏水的水龙头等等,几乎是不可想像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各种各样的低质量日常用品,并在更换、修补中去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在美国,这已是一个基本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日本足球队也好,美国日用品也好,能给我们个人一种什么样的启示呢?那就是:许多时候,我们会有很好的目标和方法,也会去努力学习先进者、成功者的经验、技术,但往往只是大处着眼,而忽略了细节之处,把一些最基本的东西置于脑后而去建筑美丽的空中楼阁。

日本队员单拿出来与我们队员拼体能,也许不是我们的对手,可人家在场上每时每刻每个人都始终比我们多跑两步、快了两步;东亚球队都在学习世界强队的战术,可日本队除了这些宏观的东西,每个人的脚下都细致了许多;美国等世界科技强国在高科技等领域绝不含糊,但在低级产品上也绝对是一流水平。说白了,就是每个岗位、每道工艺、每个环节上的人都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事,无论高科技、低科技,无论是否重要工程、国家项目,认真、敬业已是一种骨子里的习惯,每一道细流汇聚起来,就聚成一股领先的潮流。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球队也好,一个人也好,成功的经验有千条万条,但都离不开这一点,大处着眼,小处做起,切实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克服自身的各种惰性和小毛病。惟有如此,才能具备成功者的基本素质,可以征服各式各样的困难。

不能够正确认识自我的人是虚伪的,他们事事宽容自己,即使自己做错了什么,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