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规范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理论思路清理
20923900000015

第15章 懒惰节耗的自我异化规定性述要(1)

懒惰节耗的自我异化规定性可以从人的动物特征和社会特征中得到双重的说明,但作为原因其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惰性与主体性的矛盾也只是逻辑上的,在现实中并不矛盾。它们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本章对懒惰节耗的自我异化规定性的内涵、形成原因,以及惰性与主体性的矛盾统一关系分别进行了分析。

一、懒惰节耗的自我异化规定性的内涵

这一规定性,可表述为:为保障生命和种属活动能量不致浪费的自我肯定性懒惰本能,演化为寻求肌肤感官刺激和满足的自我否定性本能扩张,生命价值活动异化为生命享用活动,进而导致生命本身的削减。

在前人类阶段和人类蒙昧阶段,因为生命和种属延续所需能量的资源严重稀缺,使类人或原始人不得不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身体活动,就像乌龟龟缩不动一样以节省能量消耗。这种为节省能量消耗的懒惰属于动物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行为,也正是这种懒惰使之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因而才成为物竞天择自然进化过程的一种优势。但生命和种属延续所需能量资源的稀缺性因为人的创造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而舒缓后,这种懒惰就变成了不再具有自我肯定价值的行为选择,尤其是人已超越蒙昧阶段,进入现代社会后,其活动已由生命和种属活动上升为寻求生命价值的创造性和社会性活动。但受制于生命和种属活动,把生命和种属活动当做人的活动本身和全部时,这种性质的活动就不再具有自我肯定的性质,不仅不再具有自我肯定的性质,相反直接是自我否定,既包含有自我生命的否定,也包含自我生命价值的否定。生命和种属活动超越生命和种属延续的需要,甚至直接造成伤害,比如纵欲的贪吃、贪睡、贪色等,这就是对自我生命的否定。因为纵欲的贪吃、贪睡、贪色、贪财而挤占了原本应该完成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创造性活动,如因贪吃、贪睡、贪色、贪财直接侵害社会和他人利益而成为社会的罪人,就是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否定。

人无论发展到何种阶段,也仍是一种动物,就像进化未脱去其毛发和盲肠一样,不可能超越动物的本能。动物没有关于主体我的意识,它的行动没有它自身的目的,而仅仅是由遗传承继来的本能决定的。本能是无条件反应和条件反应,它与肌体感官的直接刺激和间接刺激相关。刺激物通过对感官的刺激,使肌体的相应器官产生反应。无论是无条件反应,还是条件反应,这种刺激——反应过程都是直接的、立即的。并且当相应器官通过感官刺激后若不能实现相应机能的满足,就会造成紧张和不适。若相应机能的满足实现了,受刺激的器官不仅会消除紧张和不适,而且还会带来一种放松的快感和惬意。尽管刺激反应的程度会受到肌体的原有状况影响,已实现相应机能满足而放松的器官,对同一刺激的反应会相对减弱,不易引起强烈的紧张和不适,但是,有所变化的同类刺激仍会激起反应,使相应器官又进入紧张不适状态。就像吃饱了的狗,割一块肉给它,仍会激起它的食欲。

从这里的分析就可看出,动物的本能活动是被动的消极的。无论这种本能是由外界刺激激起的反应,还是体内分泌失衡激起的反应,都是感觉器官单纯地适应来自体内和体外两个方面的刺激。人虽然因为大脑的进化,使之具有自我意志,但他作为动物仍然残存的本能行为,也要受控于主体我的自我意识。在此,无目的性的本能活动也具有目的性,使本能活动的范围控制在自我保存的目的上,并且还要使之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目的相协调。而动物的本能却是盲目地发挥作用的,是在自我意识的范围之外发挥作用,并使这种本能活动不仅仅单纯地为了自我保存而自我保存,而且可能会陷入简单的刺激-反应-紧张-满足-放松的循环之中,使肌肤感官的满足成为它的全部活动内容。

肌肤感官的生理满足既不建立在相应器官的紧张反应上,也不是在相应器官的持续放松上,而是在由紧张向放松的反应过程之中。因而使刺激-反应-紧张-满足-放松的过程,构成动物本能活动的全部内容。在刺激-反应-紧张-满足-放松的动物本能活动的过程中,人所具有的自我意识被排斥在外。若自我意识听任这种过程的持续,也就是自我意识的丧失,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惰性,即主体我放弃自我意识和自我意志的约束作用,而听任动物本能支配的盲目行为,安享由这种本能行为带来的快感和安逸。

惰性不是肉体的惰性,而是主体我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意志的惰性,是自我意识和自我意志的懈怠而导致本能作用的加大。本能不知自我,也不顾自我,它也就不能体现主体我的目的性,而仅仅作为一种盲目的冲动存在着。这种盲目的冲动也就不免把主体我的自我肯定导偏,走向自我否定,使自我异化。自我肯定是要实现自我保存、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但本能冲动行为的后果却刚好与此相反,是自我堕落、自我废弃、自我毁灭。本能的刺激-反应-紧张-满足-放松的模式化行为,使人的行为仅仅局限于肌肤的瞬时舒适和快感。比如饮酒、抽烟,乃至吸毒,它们都能不同程度地使主体我的精神和肉体放松,从而使之在这种放松中获得舒适和快感。但这种舒适和快感正好是本能行为的指向。饮酒、抽烟和吸毒带来的舒适和快感尽管是瞬时,却是直接的、现实的。

本能没有目的性,也不具有远见,直接而现实的需求满足就是一切。本能行为会导致什么后果,本能是无法把握的。饮酒伤肝,并会导致心脏病发作;抽烟伤肺,并会导致肺癌等疾病形成;吸毒更能过快地导致自我毁灭。但是,它们的后果都不是直接的、立竿见影的,而是延时的。因而在本能的模式化行为中是无法体现的。只有火烧着会痛,锤子敲着会疼的反应才是即刻的。不仅饮酒、抽烟、吸毒是如此,几乎所有能带来即时满足的行为都是如此,吃、睡、性等活动都能带来即刻的满足,但过分的满足导致的损害却是延时的。又正是这种能带来即刻满足而把可能的损害延时的本能行为把这种动物必须有的本能活动引向过度,因而造成对自我保存的否定。贪吃、贪睡、贪色等都不是延续主体我的存在,而是减损主体我的寿命,否定主体我的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存在。而对自我保存的否定不仅是对自我肉体的否定,也是对自我主体性的否定。自我肉体的受损直接会降低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并且自我肯定,包括自我保存、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以牺牲瞬时的肌肤之利——肉体的放松和快感——为代价的。想实现自我保存、获得健康,不仅要付出锻炼身体的辛苦,而且还要忍受节食和控制性刺激和性满足的不快。相对于主体我,这都是肌肤之利的牺牲。而要达成自我实现的目的,也就必须励精图强,永不停息地努力和奋斗,这又都是对肌肤之利的牺牲。而听任本能冲动的行为,不断在刺激-反应-紧张-满足-放松的模式化行为中获得肉体的放松和快感,这本身就是由人向动物的退化和堕落。

二、懒惰节耗的自我异化规定性界定

尽管我们已确定地知道,懒惰节耗的自我异化是人的动物本能直接作用的结果。但是,对它的界定仍是模糊的。人并不是不要动物本能,只不过是要求把动物本能置于自我意识和自我意志的控制之下。动物本能寻求肌肤之利,而自我意识和自我意志控制之下的动物本能并不能摒弃肌肤之利。这就是界定的第一个困难。界定的第二个困难是一般人都相信,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自我意志只不过把短期的肌肤之利与长期的肌肤之利协调统一起来,其终极目标都是肌肤之利。第三个困难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都是要寻求一种需求满足,只不过它强调的是心理满足,而动物本能强调的则是生理满足,而区分两种满足,又仅仅是价值观念上的。

首先来看第一个困难。自我意识和自我意志不能摒弃肌肤之利,是因为一定的肌肤之利是主体我赖以存在的条件。不吃不喝不睡,不用很长时间,主体我就会随着肉体生命的终结而终结。没有性行为,虽然不会死人,但不免会造成精神压抑,导致心理健康受损。很明显,在自我意识控制之下的本能行为的满足,与自发的本能行为相比,它们所遵循的度是不同的。前者以自我保存为限,任何有损于自我身心健康的肌肤之利,都会被自我意志扼制和拒绝。有充分理智的人不会去吸毒,因为吸毒会有损于自我身心健康。后者的限制却是动物肌体器官的功能本身。吃只有胃已填充到不能再填充了才终止,因为进一步的进食会给胃带来立即的不适和疼觉;睡也只有把身子睡得发酸、发软时才终止,因为进一步的睡躺会有酸软的肉体抗拒;性行为也是如此,只有性器官已开始有痛觉或者失去相应功能时才终止。动物本能的限制以即刻的感觉为依据,只要肌肤之利的感官刺激和满足尚未导致即刻的舒适丧失,就不会终止。也正是因为如此,有些人才吸毒、酗酒,因为飘然仙游的感受是即刻现实的,而后果却是未来的。动物本能不知有未来,它只有现实即刻的感觉。这也正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结论。他们认为人类的最大难题是他的行为更容易受微小的但直接而确定的强化物的影响,却难以受重大的但遥远而不确定的强化物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在动物的层次上研究人,而不是在人的层次上研究人。不过这个结论对动物和人也都适用。只不过动物不知有未来,而人总会觉得未来太不确定。由对此困难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界定懒惰节耗的自我异化规定性的依据是肌肤之利与自我保存的关系。当前者对后者造成损害时,寻求肌肤之利的感官刺激和满足的行为即是懒惰节耗的自我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