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规范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理论思路清理
20923900000004

第4章 被管理者也是主体性存在

人是主体性的存在,这一存在有六个方面的内涵:充分理性的自我意识,行为选择的自我决定,唯我利己的自我肯定,自我中心的客体工具,自我超越的无限欲望,懒惰节耗的自我异化。这六个方面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本章对人的主体性存在的六个方面的内涵进行了一一分析,并对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也进行了说明。

一、是人就是主体性存在

被管理者和管理者都是人,从人的本质特性分析,二者之间没有丝毫的不同,所不同的仅仅是二者在存在于其间的社会中所充当的角色。所以,要探索回答“如何让他人做好工作”的问题,首先必须回答管理对象——作为被管理者的他人的本质特性是什么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作者1997年出版的《管理学新原理》一书中作过解答。所有人都是一个主体性存在,主体性是人与他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具有主体性就是人,不具有主体性就是非人。主体性是人所独有的特征,人与主体人、主体我是等一概念。主体性内涵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人都具有自我意识,能意识到自我是不同于他人、他物的一种独立存在。因此他不仅对自我所处的环境信息会不遗余力地关注、了解和收集,直至有比较完整而全面的把握,而且对自我将面临的前境信息也会不遗余力地关注、了解和收集,直至有比较完整而全面的把握,并从他所把握的这种现境信息和前境信息出发,选择自我行为活动的方向、方式、力度。这就是主体人充分理性的自我意识规定性。

(2)是人都具有行为选择的意志自由,没有什么外在的力量,可以无条件地决定主体我只能做什么,而不能做什么,只能是什么,而不能是什么。主体我做什么、是什么,是主体我自我决定和自我选择的结果。因此主体我会拒绝他人对他的选择安排,他人对他的选择安排,哪怕是非常合理的,主体我也会不乐意,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而抗拒他人对他的选择安排。这就是主体人行为选择的自我决定规定性。

(3)是人其行为活动就有目的,并且是实现自我肯定,无论多么高尚的行为也都是服务于主体我的这一目的的。自我肯定的内容包括自我保存、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因此主体我不会无端地伤害、劳累、辛苦自己,让自己的肌体受累受损,也不会无端地贬低自我,让主体我的社会形象受到损害,更不会无端地自我寻逆,让主体我的意志被改变、扭曲和压制。这就是主体人唯我利己的自我肯定规定性。

(4)是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视世界万物为与主体我对立的客体,它们的价值和意义都仅仅是由主体我赋予的,它们是可以被用做主体我自我肯定的工具。因此主体我评价世界万物的标准都是从自我肯定实现的关联上进行的。有助于主体我自我肯定的世界万物都会给予崇敬,是善,否则就会给予贬斥,是恶。就像捡粪的人一样,不会觉得大便臭和丑,相反视宽阔明洁的大马路为丑陋。这就是主体我客体工具的自我中心规定性。

(5)是人都有无限的欲望,不会满足于肉体生命的有限性,总想实现超越于肉体生命的永恒。所以,他不会满足于生存本身,而是仅仅把肉体生命视作寻求更大更多需求满足的前提和开端。因为他具有关于自我的意识,会不断地从生存中寻求价值和意义,甚至会把这种价值和意义的获得看得比生存本身更具有价值和意义,并且他知道也只有获得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才能超越肉体生命的限制,实现永恒。这就是主体人自我超越的无限欲望规定性。

(6)但人作为动物,又难免受动物本能的驱使而向往安逸,满足于动物机能的肌肤之利。如果没有外部世界对他的肉体生命构成威胁,或者由主体我的自我意识引导与外部世界比较造成的心理压力,他也就难免沉沦于肌肤之利的满足。因而使主体我的主体性消弭和退化,而成为丧失主体性的随遇而安的客体,混同于自然万物,消弭于自然万物之中。这就是主体人懒惰节耗的自我异化规定性。

有人可能提出上述六个规定性与现实并不完全吻合,甚至直接存在矛盾。所以在此还必须补充三个条件性假设:

(1)这里的人是发育成熟的现代人。类人猿是类人猿,还不是人,其主体性不充分。原始人是原始人,还不是人,他们只拥有部分的主体性,或者说主体性不完整。婴幼儿不是主体性存在,人生对他们来说还刚刚开始,主体性还在形成过程中。儿童少年不具有完整的主体性,他们的发育尚未成熟,虽然他们也都被称做人,但是幼稚人。前述种种,如果说是人,则都是加了限制的非普通人,是类人猿、原始人、幼稚人。

(2)这里的人是神经系统完好的健康人。精神病人、植物人和神经系统已经衰退的老人其主体性是不完整的。这是因为神经系统的完好是人的主体性的第一个规定性——充分理性的自我意识存在的物质基础。失去了这一物质基础,他们也就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的意志行为,因而表现为丧失意志能力,使其行为不能自主。而把他们称做人,是因为他们还具有完整的人性,而被人认做同类,但加了限制,是精神病人。

(3)这里的人是人生旅途中未受重创的心里健康人。在人生旅途中,尤其是未发育成熟之前遭受重大挫折的人,往往心理扭曲,精神畸变。这时,他们的主体性虽然也存在,但其意志行为会偏离常态,严重者会表现为偏执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主体性实际上是不完整的。因而这种情况的例外不能算做是对主体人假设的否定******事实。

作者提出主体人假设,并不是标新立异的哗众取宠,而是像和我一同探讨过这一假设的学者们指出的一样,这是一种严肃的科学研究,并且作者的假设还是对以往人性理论的一种综合。但这种综合并不是把已有人性人心假设理论所归纳的人性特征,拼到一起,形成一个配餐盘。而是在通过分析,假定已有的人性合理的基础上,发掘出彼此间的内在统一性,并在主体性这一本质特性上实现综合统一,使人性假设更加完整,也更加与经验事实,包括已往的、现在的和将来的三个方面的经验事实相符,而不遭受反驳。管理学也只有建立在更加完整而科学的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才能取得突破性发展。

二、主体人假设内在规定性的内部联系

主体人的六个基本规定性概括了主体人的主要特征,每一特征都是人的主体性的一种展开,因而可以把它们分别认定为不同的基本假设。但彼此并不是独立的,其内在规定性具有紧密的联系,也正是这种内在的紧密联系维持了人的主体性本质特性的内在统一。其内在联系现扼要勾画如下:

(1)生物的进化使大脑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最终成为人脑,并成为思维的器官。思维成了大脑的功能,自我意识也就直接成为思维的“产物”。自我意识的产生,使主体我及其与主体我对立的非我客体区别开了,其行为活动因而有了目的性。行为活动目的性的形成也就使行为活动选择具有寻求实现目的性的最优序列的特性——充分理性。这就有了充分理性的自我意识规定性。

(2)自我意识——充分理性又直接导致自我决定,寻求选择自由,反对、抗拒被决定。因为被决定就变成了决定者的附属工具,使之在决定者面前丧失他的主体性。自我决定,或者自我选择必须有决定和选择的依据,这就是从自我肯定的需要出发,按照可能带来的自我肯定的大小进行排序选择,这就直接实施了行为选择的自我决定规定性。

(3)自我意识产生了主体我,自我决定和自我选择必然以主体我的存在、发展、完善、实现为目的和约束条件,自我中心也就成了必然。与主体我对立的非我的他人、它物也就都成了由主体我赋予价值和意义的工具性客体。这种工具性客体就像行星、卫星围绕恒星旋转,依其质量与恒星的关系而形成半径大小的画圆运动一样,都依其与主体我的自我肯定关系的远近而围绕主体我做画圆运动,只不过圆心是看不见的主体我的自我肯定意志。并且它们与主体我的自我肯定关系的远近,也是由主体我设定的。这就直接实施了客体工具的自我中心规定性。

(4)自我意识产生了主体我,因而使主体我不仅仅满足于已有的存在,而且要发展、完善这种存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也就把欲望推向了无限,使所寻求的满足远远超越生物本能的要求,心理满足获得了比生理满足更具重要性的地位。这就有了自我超越的无限欲望规定性。

(5)但因为主体我必须依存一定的肉体生命,有肉体生命做他的载体。而肉体生命又是有限的,它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消亡。而意识到自我这种危机的主体我又不甘心于随生随灭,因而必然寻求永恒以超越自我肉体生命的存在,并让主体我跳出肉体生命的限制,通过价值、尊严、权力和个性的获得而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肉体生命的超越。这就是自我超越的无限欲望规定性的深化。

(6)主体我要实现在时空上对肉体的超越,出路只有一个,即获得价值、尊严、权力和个性,这就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靠的是自主活动,或者叫自主劳动。自主劳动才能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最大。脱离自主劳动而达成的自我实现往往会因为自我实现的不真实性而丧失,甚至走向其对立的自我毁弃,使自我价值贬损。这就有了懒惰节耗的自我异化规定性。

(7)肉体生命总是短暂的,任何人也无法抗拒这一事实。因而产生了效率要求,让在短暂的生命存续期内,把自我实现到最大,他发现社会分工和交换是实现效率的最有效的途径。而这正是客体工具的自我中心规定性的反证明。

(8)生命的存在总会耗费能量,包括体内的能量储备,所以为节省维持生命的能量消耗,懒惰因而成了生命进化的选择。当他对身体活动所获得能量的预期小于身体活动的能量消耗时,就会不加思考地选择不活动。而当人的身体活动已不再仅仅是服务于生命和种属的延续,而是寻求和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身体活动所体现的自主和创造已成了生命活动的目的时,仍满足于肌肤之利的安逸——保障身体活动所获得的能量大于身体活动所消耗的能量,自我异化就发生了。这就是懒惰节耗的自我异化规定性。

(9)主体我总有与他人不同的个体特征,而造成这种个体特征的又是他的一系列选择。而造成不同选择的因素除了遗传影响造成其所有独有的心理特征之外,主要是主体我存在于其间的社会性质上的差异,以及主体我对这种差异感知反应的差异。这是对主体我个性差异存在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