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规范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理论思路清理
20923900000047

第47章 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标准(1)

如何检验企业规范化管理实施后的结果呢?这就要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要素与外部竞争对手情况来分析。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决策制定的零失误、产品质量的零次品、产品客户的零遗憾、经营管理的零库存、资源管理的零浪费、组织结构零中间层、商务伙伴的零抱怨、竞争对手的零指责。本章对此一一进行了分析。

一、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检验标准——“八零”境界

企业规范化管理,最终是服务于企业效益的提升,因而它必须能够直接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企业组织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如何才算是实现了企业规范化管理呢?并不仅仅在于企业采取了多少个措施,颁布了多少个制度,确立了多少个标准,而在于是否给企业组织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带来了明显的改善。

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标准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的内容,即“八零”境界:决策制定的零失误、产品质量的零次品、产品客户的零遗憾、经营管理的零库存、资源管理的零浪费、组织结构零中间层、商务伙伴的零抱怨、竞争对手的零指责。这“八零”境界,也可以说是企业规范化管理的一个评价标准。达成了这“八零”境界的标准,规范化管理也就算真正实现了,在管理上的投入也就不再有能带来企业组织运行效率和效益的改善了。否则,通过规范化管理的实施,提升企业组织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就仍然有余地。

这“八零”境界实际上是一种趋势性要求,它是指通过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实施,使企业组织运行的效果可以趋于“八零”境界,但并不是说企业在规范化管理上作了一点努力,就一定能够达成“八零”境界。“八零”境界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达成了“八零”境界,企业管理也就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不过也不能因此认为“八零”境界就是不可能达成的一种理想,而只能说是企业只有在规范化管理上的努力,达成了相当高的程度,才可能接近的一种境界。并且这“八零”境界实际上也是可以达成的一种境界,只不过在现实中直接把这种“八零”境界作为企业组织运行的一种效果标准来努力的不多。在这“八零”境界中,任何一个“零”都可以找到现实的典型,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一种空想,而是企业管理实践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状态。

由规范化管理效果的“八零”境界,可以直接说明企业是否真正实现了规范化管理。有的企业老板担心实施规范化管理之后,把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扼杀掉了,实际上也就是忽视了企业规范化管理在效果上的标准要求,以及必须寻求的效果上必须达成的境界。而是把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当成了目的本身,变成为了管理规范化而管理规范化。如果是这样,这就不是规范化管理。相反地,这种规范化管理本身更是需要规范化。管理必须创造效率和效益,严密而科学的规范化管理更是强调要用效率和效益来检验管理本身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不具有明显的效率和效益的管理,直接就是管理不规范的一种表现,这正是需要通过规范化管理予以改进和提升的内容。

下面就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检验标准——“八零”境界分别进行分析讨论。

二、决策制定的零失误的标准要求

零失误是市场决策的最高要求。决策正确与否,即能否及时把握市场的变化,抓住市场机遇,躲避市场风险,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作为决策者对每一项决策都务必使其实施成功的概率趋于1,失败的概率趋于0。任何一次重大的决策失误,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即使是一般性的决策失误,也会影响企业发展的业绩。

有一家主要制造压力钢瓶,并且是相当有影响的企业,曾在钢瓶行业中稳坐老大,市场份额超过70%。就因为一次错误的决策,上了一个不该上的项目——轧钢厂,数以亿计的资金投向了这个项目,最后仅仅试了一下产,就报废了。它的钢板生产成本高出市场价格一半以上。就因为这个项目,使之从钢瓶生产中抽掉了过多的资金,过多的管理力量,使它的主导产品——钢瓶质量下滑,市场份额降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市场份额由70%降到不足13%。企业组织运行也因为资金问题而越来越吃紧,后来不得不把它下属的一些小公司低价转让出售。在此之前,他们的决策都是正确的,就是这样一次错误的决策,使一个辉煌向上的企业集团一下陷入重重困境之中,苟延残喘一段时间后,一再萎缩,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企业要持续稳定地发展,决策制定的零失误是前提、是关键。决策所涉及的问题,是企业发展方向、发展战略上的大问题。决策错了,其他管理工作做得越好,就越会放大这种错误。就像南辕北辙的人,跑得速度越快,离所向往的目的地就越远。

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保证企业达成持续快速发展的目标,必须首先扼住决策制定的零失误这个要塞。决策制定的零失误,是保证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前提,也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希望达成的一种境界。究竟什么样的境界才算是决策制定的零失误呢?这得从决策制定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制定的效果两个方面分别分析判断。

从决策制定主体的行为分析,是指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决策制定人的行为活动本身在主观上没有发生错误,决策制定人的思路和方法都正确无误,并且也是严格地按照应该有的科学分析方法所确定的程序要求实施的。

从决策效果分析,是指决策制定对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已达成了最优:一是没有造成企业资源的无效投入和浪费,包括资源的闲置,使企业有限的资源都在企业发展目标达成中起到了应该起到的作用;二是没有错过或者失去任何一个应该抓住的机会,使企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了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遇。

尽管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关系,但二者之间并不是一种直接对应的关系。前一个方面的“零”的目标的达成,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后面一个“零”的目标的达成,主观努力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前一个“零”也仅仅是说明人为的努力已经作得很充分,但毕竟任何一个人无论多么伟大、多么聪明、多么有权力也都不可能把整个世界掌控住,把玩于他的手掌之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主观努力和客观实际效果发生一定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后一个“零”的实现,也不一定绝对地依赖于前一个“零”的实现。买彩票的人凭他的主观臆断进行选号,也有赌准得奖的时候,尽管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形式的联系存在,纯粹是一种偶然。这就像瞎子算命是骗人一样,但也有撞上说对的时候。如果相对一个事件,一个决策,任何方式的决策也都可能使失误为零,就像抛一个硬币,赌正面向上或向下都有50%正确的可能。就一次而言,赌对一次,也就是零失误。但随着事件的重复和决策数量的增加,在主观上不作努力要实现决策制定的零失误,其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小。这正是他们二者之间的联系之所在。因此,任何一个夸口通过直觉决策获得成功的企业老板,既不要夸大自己这种直觉决策的效果,也不要沉浸在这种直觉决策的自我造神运动中自我欺骗。

在这里,永远要记住一点是:决策制定的零失误,是要保证持续多年、反复多次的决策,都没有失误。

决策制定的零失误的具体要求,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决策制定过程有严密而科学的程序控制,参与决策制定过程的每一个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没有违背程序要求的随意性行为,每一个人的活动都没有失误。

(2)不存在自主计划的资源储备之外的资源闲置。这种资源闲置的发生,也就是决策失误的结果表现。

(3)没有发生自主计划负债之外的被动负债和资源短缺。这种被动负债和资源短缺的发生,也是决策失误的结果表现。

(4)没有错过任何一次企业应该抓住,也有条件抓住的市场机遇。任何应该抓住,并有条件抓住的市场机遇的错过都是决策失误的结果表现。

(5)没有任何形式的资源流失和浪费事件发生,包括人才的流失,任何资源的流失和浪费也都是决策失误的结果表现。

三、产品质量的零次品的标准要求

产品质量的零次品是质量管理上的最高境界。产品质量的零次品,意味着所有产品都是优等合格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中众多的企业投入大量精力寻求这个质量管理上的最高境界。在欧美国家普遍推行的6σ标准就是对产品质量的零次品境界的一种寻求。它强调在每100万件产品中,不良品不得超过34件。早在1985年,日本纺机生产厂,要求其零件不良率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一,1991年提高到二百万分之一。

产品质量的零次品,它不仅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质量成本,而且大幅度提升了企业品牌的价值,因为产品质量是构成企业品牌价值的核心内容。谁拥有了零次品的产品,谁就可能最大限度地拥有客户,实现其产品市场份额的最大化和销售收入的最大化,进而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在一般情况下,产品质量损失是仅次于决策失误损失的一种经营损失。因而使产品质量的零次品相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发展的持续稳定,都显得甚为重要。并且产品质量的零次品,在企业管理中再也不是神话,实施6σ标准的企业把次品率降到百万分之34,这实际上也就使产品的次品率趋于零了。ISO 9000标准也是服务于这一效果标准的,但要真正使产品质量的次品率趋于零,在企业组织运行中,还必须有企业组织运行整个过程提供全面的支持。

产品质量的零次品的效果标准,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判别。但这里强调的不仅仅是由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有形产品,没有一件是不符合工艺技术所能达成的标准要求的,而且是强调这个产品合格与否,是由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事先界定的标准来衡量的。其标准内涵是发展的,即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在工艺上的运用,使质量所要求达成的标准,也就越来越精确,越来越高。

同时,这里的产品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仅仅是指有形的直接让用户抱回家的实物产品,而且包括与实物产品相配套的服务。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它们都是企业特定产品对应的构成部分。因此,产品质量的合格,还必须包括与之配套的服务质量也合格。实物产品质量达成了当时工艺技术所能达成的标准,如果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服务质量不高,也仍然属于产品质量有瑕疵。

产品质量的零次品的具体要求,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必须严格地与这种产品和服务说明书的介绍相符,不允许有降低标准要求的地方。

(2)对企业提供给客户的产品和服务,必须达成当时工艺技术水平所能达成的标准要求,并使所提供的所有产品和服务都达成工艺技术所限定的标准要求。

(3)对企业提供的与实物产品相对应的服务,都必须有明确的标准界定,并且这种标准的界定必须站在客户的立场上,为客户着想,能为客户带来足够多的方便和满足,以使每一个与实物产品对应的服务都达成客户满意的标准要求。

四、产品客户的零遗憾的标准要求

产品质量的零次品,是客户满意的前提,远不是客户满意本身。在很多情况下,仅仅有一个产品质量达到所谓的国家标准是不够的。购买企业产品的并不是国家,除非是国家政府订货。因此这种国家标准仅仅是一个裁定企业与消费者纠纷的依据。如果企业仅仅能满足一个让客户无法从法律的角度挑出自己产品的毛病,保证能在所有的产品质量纠纷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要求,企业是不可能实现其稳定发展的。企业存在的目的,不是打官司、胜官司,而是要避免这种官司,以让客户广泛认同自己的企业和产品。所有要寻求的目标,应该是企业产品的客户对企业及其产品没有任何遗憾。

产品客户的零遗憾不仅意味着客户最终会选择自己企业的产品,并且能从心底认同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它表现的不仅是客户对自己企业的产品质量满意,而且意味着客户对自己企业的行事方式也满意。客户对企业产品质量的满意,也就意味着客户认同企业的产品质量,产品质量达到了他所希望的标准,而不在于这个产品的质量是否达到了国家标准。往往客户对企业产品发生不满,并不是这个产品没有达到国家标准,而是产品质量在技术上的可能性与他的理想存在差距。导致这一差距的原因往往有二:一是客户对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现状不太了解;二是产品的广告承诺与产品质量现实有差距。

这两种情况都是企业与客户之间在沟通上发生了问题。前者是沟通不畅,客户不了解现有技术所能达到的质量水平;后者是企业的恶意欺骗,用虚假广告欺骗了客户。在现实中,客户往往也并不是要求其产品一定要达成国家统一的标准,是否满意,仅仅在于这产品给客户带来的自我感受。因此,企业只要真实客观地告知了其产品的技术性能标准,客户也认为这已经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一般不会去关心它是否达到了国家标准。客户对企业行事方式的满意,是客户对企业已有充分的理解,认定企业行事方式该当如此。这是对企业组织运行过程的一种认同,也是客户自我价值判断的一种实现。而这种自我价值判断的实现,会直接带给他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所以,产品客户的零遗憾,是以产品质量的零次品为前提的,但其要求比后者要高得多。它强调要为客户提供合格产品之外的心理需求满足。达成了这一境界,也就意味着,客户一旦成为企业的客户,就会对企业形成高度的忠诚度。提供国家标准质量的产品,一般企业都可以,那么,客户选择购买谁的产品也就无所谓了。而实现了产品客户的零遗憾,则意味着客户在此获得的满足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所有的效用,还有来自于产品效用之外的心理满足。这种满足不是仅仅能提供国家标准质量产品的企业就能提供的,因而使客户的产品购买选择会相对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