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刘邦最会当老板
2099700000028

第28章 无为而治,让下属自己来作决定 (1)

领导就是决策者。作为一个决策者,不应该过分纠缠于细枝末节,尽管他对自己所管理的公司、企业,必须有个全盘通透的了解。但是,也没必要把精力过分放在一些小事情上面。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领导者的责任是把各种有才能的人分派到不同的领域和岗位中去,并有效地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让他们的力量凝聚成一股最大的作用力。

刘邦和项羽相持的时候,刘邦就去找陈平想办法。刘邦问陈平,你看我和项羽两个人打仗这么久了,谁也打不败谁,这样下去天下什么时候能够统一?你快想一个好点子出来,让我能尽快打败项羽来结束战事。

陈平很有谋略,他思考后就分析给刘邦听。他说,我以前跟着项羽做事,对他了解甚多。项王这个人出身显贵,自视甚高。因为出身贵族,他很懂得礼数,也一贯遵守着贵族的道德观。就是因为这样,那些自视很高,注意自己身份名誉的人都跟随着他。这些人虽然对项王很忠心,中间也有一些有才能的人,但是项王性格多疑,他不敢放心地使用别人,这点和大王您不一样。按照项羽的这个性格,我们可以使用反间计,让项羽不再信任这些人。那时候,就等于砍掉了项羽的左膀右臂,这样不就能打败他了吗?

刘邦说这个点子好,陈平你就来做这件事吧。做事就得有活动经费啊,刘邦马上就给陈平黄金,然后让陈平去做这件事情。那时候的黄金指的是黄铜,也是那个时候很贵重的金属,可以当钱来用的。四万斤黄铜在那时也是一笔大数目了,这样多的钱,刘邦给陈平后,就让他拿去做事。至于钱怎样用,花在了哪里,刘邦全部不管。对刘邦来说,那些是细节问题了,他只要管理好陈平,给他钱,给他充分的信任,这件事就算完成了。至于过程是怎样的,刘邦不管,实际上他也管不过来啊。那个时候,刘邦手里除去一般的兵士外,文臣武将那么一大帮。如果每一个人做什么,什么细节都要过问的话,就算他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还有,如果他事事都要去管,手下人难免会想,汉王这是对我们不信任啊。这样一想,做起事来畏首畏尾,也就很难作出成绩来了。

对领导者来说,细节问题有些是因为管不过来,所以不管,而有些是故意不管的。这种对细节的不追究,其实是对臣下表示信任亲和的一种方式。

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亲自带人去征讨,萧何留守京城,负责后方的所有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刘邦不断地派人来问候萧何,身体怎么样啊?最近在干什么啊?都是些小细节,萧何知道刘邦忙啊,他一般不注意这些小事的。现在,他总是这样派人来表示对自己的关心,很让萧何感动,工作就更加努力了。

这时萧何门下有门客就看出问题来了,他问萧何,丞相你觉得皇上对你怎么样啊?萧何说,皇上很信任我,还不断地派使者来看我,问我好不好。这门客就说,既然这样,丞相离祸也就不远了。您想想您现在位极人臣,还能当上比这更大的官吗?皇上又怎么有时间来关心这些小事?他其实是不放心您,怕您谋反啊。

萧何一想,这话对啊,马上出了一身冷汗。这门客就给萧何出了个主意:自污。也就是把自己的名声弄坏。刘邦回到京城后,就收到很多老百姓告萧何的状子。这些状子上说什么呢?说萧何利用权势,强行购买百姓的地,弄得大家没有土地耕种,流离失所。

大家知道,刘邦是爱民的,从开始进咸阳起就秋毫无犯、不扰民。刘邦一直明白民心是天下之本这个道理,可是这次有人告萧何扰民,他却没有生气,只是把萧何叫来,笑嘻嘻地把那些状子拿给萧何看。然后说,丞相,你治理国家是辛苦,捞些好处也是应该的,但是你要注意一些啊,弄得老百姓都来告状,我这个当皇上的也不好办啊。萧何点头称是,下去了。刘邦也没再追究萧何的责任。

为什么不追究萧何的责任?因为刘邦担心的是大事,是萧何谋反。如果萧何有谋反的野心的话,他肯定会勤政爱民,想办法收买民心,面子上做得非常好。就像当初刘邦起兵为了取得江山对老百姓所做的一样。如果刘邦不是心怀大志,进咸阳以后就不会见到金钱美女不动心了。现在萧何捞钱,为自己弄些好处,搞得民怨沸腾,这证明他胸无大志,满足于现状,所以刘邦就放心了。比起谋反来说,占老百姓些地,这只不过是些小事,没有必要去追究他的责任。

因此,对细节问题不过分注意,体现的是管理上的一种大智慧。

在现实中,有很多领导者在管理上面看似表现得十分轻松,属下总是会看到他们轻松地坐在办公室里,喝茶或者在和部下聊天,但是,他们所管理的工作却又非常出色。而另外一些领导者,我们整天看他们忙得不可开交,在他们管理范围内,却还总是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因为前者注重的是管理本身,他明白自己的工作是管理好下面的人,具体的工作自然有人去做;而后者经常注意的是具体的工作,是一些小事,这样做本身就偏离了他的工作主题。所以,对管理者来说,管理方法不对路,劳累的结果经常是吃苦不讨好。

有这样一种观点,说世界是懒人创造的。有人举了愚公移山和李冰凿山这两个例子。愚公为了在家门口修一条路,就每天带着人一起去挖山。他相信只要有恒心,事情一定能办成,所以亲自带着大家一起做事,手下人都感动于愚公的精神,也跟着他没日没夜地苦干。而李冰修都江堰,也是要挖开山才能过去。但是李冰想到,这样一天天挖下去,要多久啊,李冰没有要自己子子孙孙做下去的信心。他想的是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以后要到外面去,还有更多的事要做。李冰这样想,就没挖山,而是去观察火炉中的石头。他发现火能够把石头烧爆,于是,他就命令人用火把山上的石头烧开。李冰的这个想法,愚公是无法想出来的。为什么,因为愚公一直在做事,他根本没有给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所以,不注重细枝末节并不是让管理者不做事,而是让管理者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有些用人者喜欢用一些细节来决定一个人的品质,时下还有一些理论叫“细节决定人生”,说得言之凿凿,仿佛很有道理。但是,实践证明,这些细节决定的往往只是生活小节,并不是一个人的品质和才能这些最主要的问题。

有人请王安石吃饭,席间,王安石只顾埋头吃饭。这位请吃饭的是王安石的下属,他看到王安石吃的只是他面前的一盘鹿肉,于是就记在心上。

第二天,这位下属就送了很多鹿肉到王安石家。王安石的夫人就觉得很奇怪,她问:“我怎么不知道我相公喜欢吃鹿肉这件事?”那位下属说:“昨天大人在席上,他一个人独自吃了一盘鹿肉,如果不喜欢吃,他怎么会这样?”王安石夫人哑然失笑问道:“是不是那盘鹿肉就放在他的面前?”下属回答:“是。”王夫人就说:“那你下次再和他一起吃饭,放一盘别的菜在他面前试试看?”

第二次,这位下属专门放了一盘别的菜在王安石面前,把鹿肉放在离他稍远的地方。结果,王安石面前的那盘菜又让他一个人一扫而尽,而那盘鹿肉,他却一下也没动。

原来,王安石吃菜是只吃面前的,他是国家重臣,他要做的事都是些国家大事,没有时间在这些生活小节上多花时间。那位下属只用这些细节来推断他的喜好,才判断错误。

过分地追究细节,很多时候不光不能做好事情,还会把真正的大事误掉。

领导者的无为,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不需要他们去亲力亲为。“无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它并不是要管理者什么都不做。而是说要遵循客观的规律,尊重下属的能力,让下属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管理者做事,要懂得取舍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是,相对于“有所为”来说,做到“有所不为”更难。

王石是万科地产的董事长,万科公司是他自己一手创立起来的。后来,他把万科的管理权大部分下放给了总经理。权力下放后,王石突然感到很不习惯,因为以前一直是他在做的一些事情,现在都不用他做了。很多以前必须向他汇报的小事,现在没人来向他汇报了。于是,王石开始重新过问公司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本来是他全权交给总经理处理的,但是,他自己现在因为不习惯没事做,就又拿回来自己做。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王石发现出问题了。当他和总经理沟通工作中的事情时,对方的表现不如以前那样积极了,工作热情也没以前高了。王石检讨自己,发现自己确实过多地干涉了公司的管理,把一些本来不该自己做的事情又重新捡起来做了。这就说明,细节上的过多注意,让下属觉得没法放手做事。

王石思考之后,决定彻底地实行“无为而治”,他又开始将权力逐步下放。一年之后,他发现自己终于从工作的琐碎中解脱出来了,很多事情他不用过问,下面的管理人员一样能做得很好。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管理大的国家应该像煮小鱼一样,不要总是去过多地翻动它,这样的话小鱼就容易变碎。管理之中,“无为而治”就是要充分发挥下属的主动性。最好的管理者是这样的,即使他不在公司,公司也能像平常一样正常运转。使公司能够运转的是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而不是管理者本人。

“无为而治”也是指管理者要遵循企业的正常规律,不要人为地打乱它。

古时候,舜做君王,派鲧去治理洪水。鲧治理洪水用堵的方法,结果水越堵越高。鲧治水用堵的方法治水9年,结果还是失败了。鲧死后,舜又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使用疏的方法来引导洪水。遇到洪水不能通过的地方,就开挖大河,让水流出去。13年后,禹终于把水治理好了。

而这时候,舜管理天下,用的也是“无为而治”的方法。他把很多事情都交给别人去做,自己只是做管理工作。

作为领导人,能够做到“无为而治”而天下太平,确实是一种难得的才能。刘邦的手下曹参,最早是武将出身,后来刘邦称帝后,曹参做了齐国的丞相,齐国是当时天下最大的诸侯国,是刘邦的大儿子齐悼惠王刘肥的封地。

孝惠帝二年,萧何去世了,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吩咐手下人赶紧整理行装,说:“我马上就要进京当丞相去了。”果然,朝廷马上派人来召曹参进京做相国。

刘邦起事前,曹参和萧何是很好的朋友。后来,等到两个人都做了大官,之间就有了矛盾。但是萧何临终前,向孝惠帝只举荐了曹参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