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曹参做相国后,他整天喝酒唱歌,还挑选了一些厚道人来作为属官,把那些做事追求细枝末节、总是想方设法“有所作为”的人,全部辞退。而对以前萧何制定的法度却没作任何改变,一切都按照萧何以前的做法来施行。
汉惠帝年轻,做了皇帝,总想有所作为。但是现在曹参无为而治,所有的事情都不理会,就觉得曹参可能是看不起自己。于是对曹参的儿子曹窑说:“你可以回家后私下问你父亲:‘高帝刚刚驾崩,皇帝年轻,你整天喝酒,有事也不向皇上请示,国家大事您是怎样处理的呢?’”汉惠帝还吩咐曹参的儿子,不要告诉曹参是皇帝让他去问的。
曹参的儿子回家就问曹参这些事,结果曹参听了大怒,打了自己的儿子曹窑二百大板,并对他说:“你给我好好地进宫去侍候皇上,国家大事不是你操的心。”
曹窑挨了打,自然就去向惠帝投诉。惠帝就在早朝时责备曹参说:“是我让曹窑去问您这些事,您为什么要打他呢?”
曹参向惠帝谢罪说:“陛下想一想,您和高祖相比,谁更英明神武?”惠帝说:“我怎么比得上高帝呢!”
曹参说:“陛下说得很对,高帝和萧何打下了天下,制定好了管理天下大事的法令。现在您英明神武不如高帝,我聪明比不上萧何,我们只要遵守各自的职责,不要随意更改以前的制度,就天下太平了。”
曹参主张的“无为而治”,值得现在的管理者学习。当企业的制度制定好并逐步完善后,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去好好施行它。而不是总想着要自己有所为来对制度进行新的更改,这样做会让员工觉得管理者朝令夕改,不利于公司人心的稳定。人心不稳,自然也很难发展了。
下属的意见可以不用,但是一定要听
曾经有公司管理者为了能够充分地了解民意,想了很多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总是起不到作用。管理者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公司发出公告,对凡是提出对公司发展有利的建议的员工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却得不到员工的响应?建议箱在公司的各个地方挂着,但里面总是空无一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后来,公司找到员工作了调查,发现很多员工对公司这一制度的实施持怀疑态度。为什么怀疑呢?有些员工说,公司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就算提了建议,怎么知道公司会用?还有的说,费尽心思想些建议出来不容易,如果公司不用也就拿不到奖金,那不是白费时间了。另外一些员工说,公司那样多的干部,就算有好主意,他们知道了,也会把功劳算成自己的。怎么会把奖金发给员工?
公司专门召集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开会讨论这件事。会上,有人宣读了对这件事的调查结果,主持会议的董事长请大家说说各自的意见。
首先是技术部门的王经理发言。王经理是技术部门的,他一向认为创新是专业人才的事情。王经理一开口就对这件事持反对态度,他说员工只是做些简单重复的工作,怎么可能有好的创新。这些应该是技术部门的事,公司不如把准备发给建议者的奖金发给技术部门算了。
王经理一开口,别的部门就不高兴了。人事部门的陈经理开口了,他说,人事部门招新员工时,对他们的创新能力作过测评,应该相信员工的创造力。
生产部门的许经理是工人出身,他也跟着人事部门经理后面说,陈经理说得有道理,工人怎么啦,我不就是从工人做起的,到现在还不是一样管理生产部门一千多号人。
别的部门经理也发言了,大家对设建议箱这件事的看法都不一致。有赞成的,有反对的,还有表示赞成却认为不好施行的。最后,大家的眼光全落在了董事长身上,看他怎样决定。
董事长就说了:“这件事本来应该由你们大家来决定的,但现在意见不一致,所以我就来说下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听取员工的建议是小事,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感受到公司对他们的重视,对公司有归属感。所以,我现在决定,员工如果有建议的,届时各部门例会上公开拿出来宣读。不管意见对与错,公司使不使用,一条意见奖励五百元现金。当然,后面建议和前面重复的,没有创新意义的不奖。对特别有贡献的建议,公司将另外视贡献高低给予更高的奖励。”
决定一公布,一些员工开始将信将疑地在建议箱中放进了自己的想法。到了月底,公司在职工大会上公布了这些建议,并给提建议的员工发了奖。然后,公司又组织专人对这些建议进行了讨论,从中发现了几条对生产和管理很有用的建议。在实施这几条建议的同时,公司又发给了建议者一份高额奖金。
从此,在这家公司,员工提建议成了一种习惯。在支付一定奖金的同时,公司也从这件事上获取了很大的回报。员工提出的建议对公司在节省开支、提高效率、优化管理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同时还提升了员工对公司的信赖感,增加了公司的凝聚力。
其实,对很多公司的管理者来说,怎样协调好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件很难处理的事情。对管理者来说,既要让员工有积极性和创造力,又不能让员工太难于管理,这中间的协调点一定要把握好。
有位大师要上场表演时,他的一位弟子对他说:“师父,您的鞋带松了。”这位大师谢了这位弟子后,弯腰系好鞋带。可是,等他的这位弟子离开后,他又把鞋带解开,然后才上场表演。为什么?原来,这位大师演的是一位刚从远方归来的行者,松开鞋带是为了表现行者旅途的劳累和艰辛。
有看到了这一幕的旁观者就问大师:“您的弟子给您说的话是错的,您为什么不告诉他您鞋带松了是表演的需要呢?”
大师就说:“我把鞋带系起来是不想打击他的热情。当有人对你提出一件事情时,是因为出自对你的关心。如果我当时就告诉他错了,他一定会觉得很惭愧尴尬,也许从此就再也不肯对我提意见了,说不定我会因此错过很多好的建议。至于松鞋带是表演需要这件事,我以后可以找机会告诉他。不让他的热情受到打击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热情是做好每件事情的关键。”
大师的做法和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特别值得很多管理者学习。对管理者来说,不光要听取对的建议、顺耳的意见,也要学会听取错误的、不同的意见和声音,还要有这位大师的处事态度和技巧。
唐太宗李世民善于听取臣下的不同意见,他曾经对大臣萧禹说:“我年少时就爱好弓马兵器,后来我得到了好几十张好弓,认为天下再也没有比它们更好的弓了。前不久,我把这些弓箭拿给一个著名的工匠看,他却说都不是好弓。我问为什么,工匠说‘这些弓木心不正,自然脉理都斜,弓就算做得很硬,但是射出去的箭却不是直的’。我这才知道我以前鉴别弓箭的方法都是不准确的。我以弓箭来打下天下,对它们的好坏尚且不能识别,何况天下还有很多我不懂的事呢!”
有一次,太宗问魏征:“君王怎样才算是明智,怎样算是昏庸?”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十分赞成魏征的这种说法,他用了很多措施来鼓励官员们积极进谏。
太宗想把洛阳宫修复好,作为他自己游玩的地方。给事中张玄素对他说:“现在战争刚刚结束,百姓深受战争之苦,还没恢复元气。陛下却要修缮宫殿,只为了做自己游乐的场所。如果这种行为继续下去的话,隋炀帝、夏桀、商纣王都在前面等着你呢。”李世民听了张玄素的劝谏,立刻下令停止修复洛阳宫的工程,还重赏了张玄素。
给唐太宗劝谏最多的是魏征。魏征经常进谏,有时候太宗不想听他的意见,他就和太宗争执起来,就算太宗很不高兴,有时拿杀头来威胁他,他也坚持自己的意见。一次,太宗下诏征兵,规定不满十八岁的男子也可以在应征之内。魏征却对太宗说:“我听说过竭泽而渔,就是把池塘的水放干来捕获里面的鱼,这样的话,池塘里就没有鱼可以捕了。现在陛下要将不满十八岁的健壮男子也征来当兵,这也是竭泽而渔啊,试问陛下以后再到哪里去征兵?还有,征兵把男子都征走了,国家的税赋谁来完成呢?陛下之前宣布过只有十八岁以上的男子才能应征,现在却要更改规定,不是失信于民吗?”太宗听了魏征的话,承认自己错了,宣布撤销了这道诏书,还升了魏征的官。
还有一次,太宗抓着一只小鸟在玩,魏征过来了。太宗一看,赶紧把小鸟藏在了袖子里,他怕魏征说他玩物丧志。其实,魏征远远就看见了太宗手上托着小鸟在玩,但是,他假装不知道,就向太宗奏事。魏征讲了很长时间,却没有离开的意思,太宗也不好意思赶魏征走。等太宗袖子里没动静了,魏征的事情也奏完了,就向太宗告辞了。太宗等魏征走了,把小鸟拿出来一看,已经闷死了。于是,太宗非常生气,回到宫中就怒气冲冲地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杀谁。太宗说:“魏征经常顶撞我,让我很难堪。”
长孙皇后听了,就进去换了礼服出来,然后把太宗请到上方坐下,自己对太宗下拜道:“恭喜皇上!”太宗问:“喜从何来?我都气得要命。”
长孙皇后说:“君王圣明,臣下才能真言进谏。现在魏征敢当面指出您的不对,不正说明您是位贤明的君主吗?所以臣妾要向皇上贺喜!”唐太宗马上怒气就消了,明白了魏征和长孙皇后的苦心。
魏征死后,唐太宗十分悲伤。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魏征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历史上的有道明君,无不是善于听取各方意见的。作为管理者,真正和下面员工接触的时间不是太多,对员工的想法很难做到真正地了解。所以,多听员工的意见,对管理上是很有帮助的。
鼓励员工多提意见,管理者不仅自己可以从中得到教益,也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不管员工的意见对与错,他肯对管理者提意见,就证明他对管理者还是有希望和信心的。作为管理者,应该对这种热情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赞赏态度,以增加员工的荣誉感。
当然,领导者要善于听取意见,也要明辨是非。宋神宗年间,苏东坡因为写诗讽刺新法而下狱。就有人向神宗皇帝报告说,苏东坡对皇上不敬。神宗说:“苏东坡就算有罪,也不应该对我不敬,你是怎样知道的?”
那人就说了:“苏东坡写了一首诗,是这样的,根到刀泉无油处,世间惟有蜇龙知。皇上是飞龙在天,苏东坡诗中的意思是说皇上对他不了解,所以他想去求地下的蜇龙。”
神宗就说了:“诗怎么能这样解释?苏东坡这首诗写的是桧树,和我有什么关系?”进谗言者无话可说了。
一个有智慧的领导,既要学会广开言路,纳谏从流,也要学会分辨是非真假,不成为被人利用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