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化战略:中美两国的经验
21101400000027

第27章 参考文献(1)

阿塔克·帕塞尔:《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罗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白涛:《试论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导因素》,《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7期。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保罗·皮尔逊:《拆散福利国家——里根、撒切尔和紧缩政治学》,舒绍福译,吉林出版社,2007年。

彼得·埃文斯等:《找回国家》,方力维等译,三联书店,2009年。

毕志强:《国有企业的双重属性和国企改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布赖恩·贝利:《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商务印书馆,2008年。

蔡孝簌:《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常缨征:《市场主导型城市化模式的选择》,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

陈启懋:《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美国研究》2006年第2期。

仇保兴:《我国城镇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战与机遇》,《城市规划》2010年第1期。

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邓清:《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城市发展研究》1997年第5期。

******:《******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丁力:《美国西进运动的制度变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丁艳:《19世纪末美国市政腐败及其根源探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董卫:《城市制度、城市更新与单位社会——市场经济以及当代中国城市制度的变迁》,《建筑学报》1996年第12期。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费孝通:《社区自理开篇》,《社会》2000年第10期。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

高柏:《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构性风险》,《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高民政、郭圣莉:《1958—1966居民委员会功能的变异与恢复——以上海市为例的历史考察与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3期。

高新才:《区域经济整合: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5期。

格林沃德:《现代经济词典》,《现代经济词典》翻译组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顾龙生:《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1921—1997)》,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

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台湾书店,1997年。

关信平:《社会政策目标中的“以人为本”》,《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6期。

郭秀丽:《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国云丹:《从威权控制到体制吸纳:国家与上海邻里空间(1949—2008)》,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韩乾:《浦东新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何念如:《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1979—2005)》,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胡训垊:《上海帮会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华盛顿:《华盛顿选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

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

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黄安年:《美国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从罗斯福新政到约翰逊“伟大社会”时期》,《山东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

黄亦君:《****对贵阳的接管与政权建设(1949—1952)》,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贾根良:《美国学派:推进美国经济崛起的国民经济学说》,《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简·雅各布斯:《城市与国家财富——经济生活的基本准则》,金洁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

拉铁摩尔等:《历史上的边疆问题》,《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65年第1期。

莱斯特·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崛起》,李惠斌、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公民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雷·艾伦·比林顿:《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下册)》,周小松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李彬:《约翰逊政府的反贫困政策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商务印书馆,1999年。

李桂秋:《尼克松政府新联邦主义探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李慧凤:《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李克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求是》2012(a)年第4期。

李克强:《要研究制定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东方早报》,2012(b)年7月15日。

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猛等:《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第16期。

****梅:《关于社会体制基本问题的若干思考》,《探索与争鸣》2008年8期。

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上册)》,伍任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

梁茂信:《当代美国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困境》,《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梁茂信:《都市化时代:20世纪美国人口流动与城市社会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梁茂信:《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政策的形成》,《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6期。

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刘敏:《浅析1970年以来美国中心城市的发展》,《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

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刘绪贻:《战后美国社会阶级斗争新探——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原理需要发展》,《社会科学》1986年第8期。

刘祚昌:《论美国第一次革命的成就》,《美国史论文集,1981—1983》,三联书店,1983年。

陆大道:《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

陆镜生:《关于罗斯福“新政”时期劳工立法的探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年第4期。

罗思东:《美国大都市地区的政府与治理——地方政府间关系与区域主义改革》,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罗思东:《美国地方政府体制的“碎片化”评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4期。

马翠军:《1949—1960中国国家政权建设的政治社会学分析》,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景天魁主编:《社会学原著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迈克尔·哈林顿:《另一个美国:美国的贫困》,卜君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

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谢量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莫里斯·迈斯纳:《******的中国及后******的中国(上)》,杜蒲、李玉玲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潘汉年:《在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上海解放一年》,解放日报出版社,1950年。

潘嘉:《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研究》,****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彭鑫:《谁拯救了美国:大萧条中的罗斯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

戚义明:《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形成和发展》,新华网,2009年7月14日,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907/14/content_11706896.htm。

钱纳里:《发展的形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邱志勇:《群体性涉访事件处置教程》,群众出版社,2008年。

阮清华:《上海游民改造研究(1949—1958)》,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邵晨钟:《中国新型城镇化六大命题》,金融时报中国网,2013年1月11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8419。

唐忠新:《社区建设:中国城市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陶建强:《土地开发模式与浦东新区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发展研究》1998年第1期。

田毅鹏等:《“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汪仕凯:《政治运动与国家建设——城市社会主义改造研究(1949—1956)》,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王安庆:《伟大社会改革:美国20世纪60年代反贫困运动及其影响》,新华出版社,2008年。

****、王士君:《美国“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发展观解读》,《国际城市规划》2007年第2期。

王海光:《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的宏观分析》,《****党史研究》2003年第3期。

王娟:《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1890—1920年美国城市转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王军:《城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王名:《走向公民社会——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趋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王同旦:《上海浦东新区的规划和建设》,《城市发展研究》1995年第1期。

王小鲁、夏小琳:《城市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王晓东:《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发展及对策》,《经济师》2002年第5期。

王旭:《美国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王章辉等:《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魏立华等:《1949—1987年(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治理》,井敏、陈幽泓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吴家浩等:《我国城市规模政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3期。

夏建中:《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

杨开忠:《论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城市化驱动的区域经济累积性增长》,《中国城市化战略高级国际研讨会资料汇编》,2000年5月。

杨开忠:《中国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与概念模型》,《城市问题》2001年第3期。

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杨团:《社会政策的理论与思索》,《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4期。

杨重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回顾与问题》,《地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第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2004年。

叶涯剑、张光海:《作为现代化手段的中国城市治理(1949—2009)——以城市社会微观控制体系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余志森:《美国史纲——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郁建兴、石德金:《超越发展型国家与中国的国家转型》,《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

约翰·纳尔逊:《自由与财产:1789年至1812年新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政策制定》,巴尔的摩,1987年。

张静:《基层政权》,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张楠:《1948—1953年郑州市社会改造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张少华:《汉密尔顿“工商立国”与杰斐逊“农业立国”之争》,《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张庭伟:《1950—2050年美国城市变化的因素分析及借鉴》,《城市规划》2010年第8期。

张友伦:《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张卓元:《以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人民日报》,2010年1月25日。

赵红、王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自然资源保护运动的历史思考》,《榆林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郑海航:《中国企业理论五十年》,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周劲:《“三化”与“三业”:试议新兴产业对城市布局结构的影响》,《城市规划》2004年第4期。

周晓虹:《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贡献与局限》,《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6期。

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过程》,《城市规划》1999年第12期。

朱传一等:《美国的强制退休问题》,《美国研究》198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