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行书:千古行书精品
21116800000003

第3章 王献之作《中秋帖》

那是东晋时期的一个中秋傍晚,徐徐的晚风似乎吹散了整整一个白天聚集的热气,将天地之间变得清凉凉的,人们的疲劳在这干爽清凉的秋风中也一扫而空。

一轮圆月渐渐升上了天空,向地面倾洒着银色的月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世间的一切,似乎要将所有一切都变得十分圣洁。

不一会儿,地面上所有的一切,在皎洁的月光下都仿佛是披上了洁白的轻纱,变成了游走于天地之间的精灵,整个空间在这一刻宛然已经变成为了仙境。

举头望天,这个晚上的天空显得比平时高了许多,圆圆的月亮挂在天际,月亮的周围飘浮着朵朵白云。一阵阵微风吹过,云朵遮住了月亮。

月光照射在云层上,云朵在这一刻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将月光一层层地传递着,直到月光给云朵镶上了明亮银边,慢慢溢出再次倾洒在地面上。

地面上的人们沐浴更衣,然后在族中老人的带领下齐聚于宗堂之上,围列与供案之前,以最虔诚的心膜拜着天空中的月亮。祈求家人平安、风调雨顺。

随着祭祀的结束,家族中的人们开始互相问候、游戏。大人们一边赏月一边聊天,小孩子则是在月下追逐嬉戏。当这些游走于天地之间的精灵开始娱乐的时候,天空中的明月似乎也感受到人们愉悦的心情,月光于是变得愈发的皎洁,如丝如缕,似水似雾,将天地之间的情感互相传递着。

王献之在这秋高气爽的夜晚,抬头看着天空的明月,心中孤单的感觉让他忍不住开始思念远方的亲人朋友,一股不吐不快的感觉在他心中激荡着。

王献之在这皎洁的月光下看着眼前跟随自己游走四方唯一伙伴,只有笔墨纸砚。他铺好纸张,拿起毛笔,在月光下开始挥毫泼墨,并一气呵成了《中秋帖》。

王献之生于344年,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他祖籍山东临沂琅琊,生于会稽,就是后来的浙江绍兴,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

王献之7岁开始在父亲王羲之的亲自传授下开始学习书法,他同时兼修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的草书,使得书法在短短的几年内突飞猛进,从小就在文人墨客之中有很大的名声。

王献之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不仅承继父风,而且能超越创新,特别是他创造的“破体”,即“大令体”,简直别树一帜。所谓破体,就是打破楷书、草书的界限,但又不是正统的“行书”,偏于草的为行草,偏于楷的为行楷。

这种行草或者行楷的字体,既有楷书的工稳,又有草书的流畅,书者可以有自己的偏好,亦可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书者留有极大回旋余地。王献之曾写下承继父亲书法风格的著名书法《洛神赋》。王献之同时还创造了草书里的“一笔书”,这是他书法方面的又一大贡献。张芝为草圣,使草书成为书法艺术领域里最富表现力的书体。

张芝后,王羲之完成章草至今草的嬗变,使草书再展了新姿。王献之继承父亲风格,将今草再推进一层,创造了草书里的“一笔书”,其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了一种雄姿英发和风华朴茂之姿,令人耳目一新。代表作《中秋帖》和《十二月帖》。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在书法艺术上各有千秋,王羲之以真行为显,王献之以行草为能,所以不能以一种书体品评谁优谁劣。王献之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站在中秋明月下,手提毛笔,闻着空气中的淡淡墨香,感觉到自己的精气神已经达到了顶点,右手下按,手中毛笔刷刷点点,他在纸上写道: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中秋帖》为纸本,纵27厘米,横11.9厘米,属于草书,行书3行,共22字。唐朝著名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所著的《书断》中说《中秋帖》道: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此帖运笔如火箸画灰,字势连绵不断,极备法度,是学习“二王”的珍贵资料。《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宋代,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书法作品,著录著作《宣和书谱》和明代著名收藏家张丑所著《清河书画舫》等许多书著都收录了《中秋帖》。

据北宗大书法家画家米芾所著《书史》记载,王献之《十二月割帖》墨迹曾为米芾收藏,为黄麻纸本是米芾以书画宝玩向大收藏家苏激换来的。米芾所藏《十二月割帖》墨迹本,就是后来《中秋帖》的底本。

《中秋帖》卷前引首有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宝”两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在帖正文的右上有乾隆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

《中秋帖》卷后有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明代著名收藏家和鉴赏家项元汴和清代乾隆皇帝的题跋,其中附有乾隆皇帝和清代画家丁观鹏的绘画各一段。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代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和明代项元汴、清内府等鉴藏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