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行书:千古行书精品
21116800000004

第4章 王珣回信作《伯远帖》

传说在东晋时期,豫章城即后来的南昌古城外鄱阳湖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一条黑蛟,这条黑蛟不知道修行了多少岁月,竟然有翻云覆雨的本领。

黑蛟常常在赣江游弋,这一日发现了鄱阳湖水面宽广,决定留在这里居住。因为这里早已经有人类定居了,黑蛟为了霸占这个地方,不断吞云吐雾,制造着雨水。

一时间鄱阳湖水患连连,人民苦不堪言。这一日,黑蛟再一次腾空而起,在半空中吞云吐雾。天空中乌云盖顶,仿佛天都要压下来似的。

天空中电闪雷鸣,豫章城里所有的百姓都躲避在自己的房中,在心中祈求着有人能够降服天空中的黑蛟,还豫章一个太平。

天空中闪过一道雷电,雷电夹杂着滚滚而来震耳欲聋的雷声在豫章城头碾压。只见豫章城头出现一个人影,在雷电划破天际,将要到达城头之时,抬起右手,用手中的毛笔凌空写了一个“龍”字。

闪电遇见这个“龍”字,就仿佛孙子看到了爷爷,突然一转,一头扎进了豫章城外的鄱阳湖中,豫章城躲过了一劫。

黑蛟看到自己的法术失败,心中对豫章城头的人暗暗警惕。它身体在空中盘旋着,向豫章城头飞了过去。

“孽畜,你竟敢为了一己之私,破坏天道!”城头之人远远点指黑蛟。

黑蛟终于看清楚了城墙上所站之人不过是一介书生,便傲慢地说道:“一介凡人,也敢跟我谈论天道?你这是想找死。既然你不想活了,那我就送你一程吧!”

黑蛟说完,口中吐出一股黑水,黑水向城头那人激射而去。只见城头之人不慌不忙,手中毛笔对着黑水轻轻一拂,黑水仿佛墨汁一般立刻被毛笔吸收。接着此人执笔在半空中对着黑蛟再一次写下了那个“龍”字。

在黑蛟的目瞪口呆中,这个字竟然真的化身成龙,张牙舞爪地向黑蛟猛扑过来。黑蛟见到了神龙立刻变得颤抖一团口中疾呼:“神龙饶命我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此人站在城头,手中毛笔一收,神龙立刻收回笔锋之内,看着黑蛟口中说道:“念你千年修行不易,今日不收你的法力。还不速速隐世修行!”

黑蛟对此人三叩首之后,转身驾着云雾向东方飞去。随着黑蛟的离去,他法力形成的乌云也渐渐消失,太阳终于再一次出现在天空。

当人们出来欢呼的时候,看到一人正骑着马、背着一个包裹向北方走去。

几天之后,朝廷新派来的豫章太守王珣以同样的装束走进了豫章城门,大家都说赶走黑蛟的人正是王珣。随着王珣的到来,豫章变得风调雨顺,人民的生活又恢复了太平。

后来,每当有人提起黑蛟的事情,豫章老百姓都会说是书法亚圣王珣手持神笔召唤神龙,赶走了还未化身成龙的恶蛟,称赞王珣的书法已经窥视天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王珣到豫章做太守,得到了老百姓传奇般的称颂,他自是感到暗暗欣慰。不久,他又收到了亲友伯远从家乡送来的东西,还从书信中得知伯远政绩斐然,感到非常高兴,于是提笔给伯远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写道:

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王珣书信的大致意思是:王珣点头致敬了,伯远你事业有成,是我们家族的表率。我老而生病,想过得清幽淡雅些。得到你送来的东西很意外,不再多说了。分别如昨,已经成为过去了,山高遥远,不能相见啊!

后人将王珣这封信叫做《伯远帖》,是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厘米,横17.2厘米。

王珣,字元琳,小字法护,东晋琅邪临沂人,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是著名书法家王洽之子,是书圣王羲之的侄子。他从小练习书法,并在书法上有很高造诣。更因为他与王羲之同出一门,深得王羲之书法的精要。

王珣的此帖书迹俊逸流畅,劲健灵动,其结字缜密,而又大小参差,疏密有致,尽管信手写来,更显风流之王珣此帖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

《伯远帖》产生的时代在我国历史上仅次于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的《平复帖》,堪称无价之宝。其书体为成熟的行草,运笔自然,各字是分立的,古逸洒脱。

《伯远帖》卷前引首有乾隆皇帝御书“江左风华”4个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

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稀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御识。

帖上前隔水有御书“家学世范,草圣有传,宣和书谱”12字。下有“乾隆宸翰”、“几暇临池”、“耽书是宿缘”3玺。字上有乾隆晚年常用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玺印。还有御识:

乾隆丙寅春月,获王珣此帖,遂与快雪中秋二迹并藏养心殿温室中,颜曰:“三希堂,御笔又识”。

后隔水上有董其昌的跋,后有乾隆御绘枯枝文石,并识:

王珣帖与其昌跋皆可宝玩,即装池侧理亦光润堪爱,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长春书屋御识。

有“几暇怡情”玺印。后来补有“墨云”玺。卷尾有皇帝敕清代官员、书画家董邦达的绘图,且有董邦达写的记,还有清代诗人沈德潜书写的“三希堂歌”。

《伯远帖》幅前后有古代两方半印,但是模糊得不能认识了。清代所盖宝玺有:“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养心殿鉴藏宝”等许多玺印。

除此之外,还有乾隆的“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御赏”、“内府书画之宝”、“神怡性灵”、“研露”等玺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