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行书:千古行书精品
21116800000007

第7章 李世民巧取《兰亭序》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兰亭序》之后,他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酒醒后曾重写了几篇,但都达不到最先前的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因此,王羲之自己十分珍惜《兰亭序》,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在永欣寺出家,酷爱书法,身后自然没有子嗣,死前他将《兰亭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

辨才和尚对书法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序》的价值,于是,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属一流的人物。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摹研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终于有一天,李世民派往民间明察暗访的人回来报告说,《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

李世民闻报心花怒放,马上下诏将辨才请到长安,热情款待,希望辨才能忍痛割爱,献出墨宝。辨才和尚在接旨时,就知道了此事的缘由,他一路上早已打定主意,宁死也不交真品。这样打算不单因为他本人酷爱书法,还因为《兰亭序》是亲如父母的师父临终所托,若是让它不幸流入深宫,恐怕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辨才来到长安,无论李世民怎样百般盛情,辨才只是装憨作痴,推说不知《兰亭序》的下落。李世民盛怒之下,想杀了这个不识趣的和尚,但他知道,杀了辨才,只有解恨而已,并不能得到真品。无奈之下,只好放辨才回去。

辨才和尚回到会稽永欣寺,有一天他坐在回廊上晒着太阳,他见走廊上站着一人,此人穿一身黄色长衫,一副书生打扮,神采奕奕,气度不凡,一个人站在走廊上正观赏着壁画。

辨才上前施礼道:“请问施主您从哪里来,到此地有何贵干?”

那书生还礼道:“小生姓肖名翼,来此赶考,顺便做些茶叶生意。听说贵寺乃越州的一块宝地,特地前来拜访。不想今日得见大法师,实乃有幸。”

辨才见那书生谈吐风雅,仪表不凡,就请入禅房,攀谈起来。那辨才虽说是一个和尚,但自幼受智永大师的教诲,琴棋书画无所不会,诗词歌赋无所不通。不想那萧翼也受过高人传授,弹唱歌舞无所不精。

两人说话投机,而且愈谈愈热,愈谈愈密。一会儿弹琴,一会儿赋诗,都觉得相见太晚。到了晚间,辨才干脆将萧翼留在永欣寺客房之中,日日与他闲叙,不几天,两个人便成了忘年之交。

这样,一直过了十几天。有一天,辨才与萧翼在禅房中下棋。因为天气热,辨才便取来一把折扇。不一会儿,辨才起身去倒茶,忽听身后萧翼惊叫起来。他回头一看见萧翼手里正拿着那把折扇,吃惊地望着自己。

“怎么了?”辨才问。

“敢问大师,这折扇上的题字出自谁的手笔?”辨才看了一眼说道:“这是先师智永手迹。”萧翼惊喜地叫道:“想不到这永欣寺果然是块宝地,竟有如此高人!”“怎么,你认识先师吗?”辨才和尚问道。“噢,不认识。”萧翼又说,“我只是听说那智永和尚乃是晋代大书法家王右军的七世孙,不知道可有此事?”辨才听着,说:“不错,先师智永正是那王右军的后代。”萧翼大喜过望,对辨才说:“先父和我都酷爱书法,尤其是晋代‘二王’的书法。我萧家虽不是豪门贵族,但每次见到‘二王’的真迹,都不惜重金购置。实在买不起的,也尽量借来翻拓。早听说智永法师是‘二王’的后代,只是一直无缘相见呀!”

辨才一听愈发惊喜:“你说你那里有‘二王’的真迹,现在哪里?”萧翼说道:“小生在来的时候,将它存放在客栈里了。”辨才说:“我生平也最喜欢‘二王’的作品,也是爱不释手呀。你那里既然有‘二王’的真迹,可否拿来让老衲瞻仰一下?”

两人经过商量,晚上萧翼如约来到永欣寺,果然带来几幅“二王”的真迹,辨才看了赞不绝口。看完萧翼的收藏,辨才和尚从内室拿来几轴书帖,一幅幅让萧翼看。

那萧翼果然知识渊博,精通书墨,不但能说出每幅书帖的创作背景,而且能对每个字的优劣进行评判,辨才听得心悦诚服。最后,萧翼打开其中的一幅书贴,不禁惊呼:“这不可能!太不可思议啊!”

辨才一看,正是自己精心收藏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只听那萧翼又说:“没想到我萧翼今生有此眼福。早就知道那王右军的《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今日一见果然是非同一般。”

萧翼伏在案上看了又看,忽然又是惊叫:“这幅《兰亭序》是赝品!”

“不可能!”辨才以为自己听错了,“智永法师圆寂前亲手交付于我,哪里会是赝品?”

萧翼说:“这幅《兰亭序》临摹得相当逼真,可见临摹者本身也有一定的书法功底,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了。可惜,只要你仔细看看,还是能看出字与字之间的联结出依然有阻塞之感,可以肯定为是赝品。”

但是,无论如何,辨才都不会相信自己精心收藏的《兰亭序》是赝品。萧翼见辨才不相信,便说:“这样吧!我今天先回客栈去,这几幅‘二王’的真迹就留在这里,你今晚好好比较一下便知真伪,我明天早晨再来。”

辨才和尚只好同意。等萧翼走后,辨才又命人点上几盏灯烛,忙了一个通宵进行比对,也没有看出个所以然来。

第二天一早,萧翼再来的时候,辨才依旧认定自己收藏的《兰亭序》是真迹。正在这时,忽然有人来下请柬,原来是一个叫严迁的施主请辨才和尚去吃斋饭。

那严迁是永欣寺最大的施主,辨才不敢怠慢,连忙同来人一起动身。严迁摆下了斋饭恭候辨才和尚,刚吃了一半,忽然又有越州都督齐善行派人请辨才。

辨才不敢怠慢,连忙告辞了严迁赶到都督府,但辨才心里十分奇怪,今天是怎么了?到了都督府衙,他被请到后堂,见越州都督齐善行坐在一旁,正中一人好生眼熟。

那人见到辨才说:“我乃朝廷监察御史萧翼,奉旨前来讨取《兰亭序》现已经到手特地向你告别。”

辨才这才反应过来,如梦方醒,气得晕倒在地。原来,萧翼先扮书生,获得辨才信任。半个月后,才偶提及书法,之后是欲擒故纵,假意不愿拿出“二王”真迹,让辨才上钩。

待看到《兰亭序》后,萧翼故意说是赝品,使辨才当晚急于弄清真伪,来不及将《兰亭序》收好,趁机赶到当地财主严迁处,出示密旨,叫他第二天上午派人请辨才吃斋饭。

辨才匆匆赴约而不曾将《兰亭序》收好,萧翼趁这个机会带出永欣寺,直奔都督府才真正把《兰亭序》搞到了手。这就是著名《兰亭序》被带入皇宫的故事。

后来,那萧翼求功心切,也未多留,随即改换官服,由都督府派人日夜兼程护送《兰亭序》到长安。

唐太宗李世民听说《兰亭序》已经到手,心中自然高兴,当即就升任萧翼为宰相,赏赐萧翼锦缎千匹,并晋升为员外郎。又念及辨才年迈,赏赐布匹和米各三千,辨才用其在永欣寺建了宝塔三层,心情才稍许平静一些。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简直爱不释手,每日进行临摹,又派人翻拓10份送给亲近臣子。他命令当时大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临写,也让书法家冯承素以双勾填墨法制作摹本,欧、褚的临本多有书法家自己的风格,冯承素摹本忠实原作之轮廓却因为是“填墨”,流失了原作线条流动的美感。

649年,唐太宗生了重病,住在玉华宫含风殿。弥留之际,他把儿子李治传到跟前,对李治说道:“现在,我想跟你要件东西。你要是真的孝敬我,就不要违背我的心愿。”

李治连忙呜咽着说:“父皇在上,孩儿一定从命。”

“我想要的,就是《兰亭序》,你就给我带走吧!”说完,唐太宗便断了气。

高宗李治即位,中书令褚遂良上奏说:“《兰亭序》是先帝最珍爱物品,应该让先帝永远带着它。”于是《兰亭序》就作为殉葬品,密藏到昭陵中了。

可是,后来昭陵被盗,这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从此就下落不明了。

到了明朝,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评价《兰亭序》时说:

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兰亭序》可以说受到后来所有书法家的敬仰与追捧,任何一个书法家都会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以感受帖中字迹的结构、间架和气势,结合当时笔者的心态,感悟书法之道。

王羲之继承发扬了古书法,为今草、今行、今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在继承和发扬“二王”书法的基础上,推进了书法的进程。正因为如此,王羲之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兰亭序》被后人称为“万法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