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行书:千古行书精品
21116800000006

第6章 不愧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全帖28行,324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了一个生命的形象,具有筋骨血肉完满的丰躯,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这些字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却群贤毕至,是众相毕现。

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此帖全篇共出现了20个“之”字,加上落款一个“之”字,总共21个“之”。这21个“之”字各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都用了不同的书法书写而成,各具独特的风韵。

重复的字还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此帖文字灿烂,字字珠玑,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此帖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从总体来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

此帖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的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皆各不相同。

相传王羲之在笔力成熟之后,开始在自然界寻找灵感。曾经有一段时间,他游走于山水之间,在水边岩石上练字。

此帖中的前前后后一共21个“之”字,形态各个不同,就是得益于当初王羲之对流水的细心观察而顿悟所得。流水有百种形式,万种形态。

但是不论是什么样的流水,都遵守着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规律。正是因为王羲之看透了自然界流水的本质,他的笔下才能够出现同一个字的神如一、而形百变的现象。

此帖是王羲之51岁时所作,当时他的书法已经是达到了绝妙地步,因此《兰亭序》是王羲之众多书法艺术的代表作,篆书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纵观整帖《兰亭序》,可以发现帖中笔画各有特点:“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他的字每一笔每一画都有各自的风采。

王羲之书法样样皆精。他所书写的篆书是“飘扬洒落”,章草为“凶险可畏”,八分书为“窈窕出入”,飞白书为“耿介特立”。后人称赞道,“每为一字,各像其形”,则“斯超妙矣,书道毕矣”。

王羲之概括他对书法艺术总体的认识,提出了“力筋”之说。他认为:

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正是因为王羲之有“力筋”之说,在我国历史上才出现了“入木三分”这个典故。

王羲之的字写得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结构、间架和气势,而且还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画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画破了。

王羲之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他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可见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工夫之深了。

《兰亭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文人雅士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

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王羲之当时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在后一部分里,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

王羲之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

王羲之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

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王羲之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他的情绪又趋于平静,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纵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王羲之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兰亭序》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悦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丰富而深刻的启迪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