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炼出好男孩的100种方法
21121600000057

第57章 正确引导男孩好胜心

男孩天性好胜好强,在好胜心的激发之下,往往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使得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之上。家长应及时抓住孩子关注的兴奋点,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孩子的好胜心转化为孩子健康全面发展的动力。

好胜心是指敢于竞争、力求取胜、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它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见,孩子有好胜心是一件好事。男孩天生就有好胜心理,希望自己是优秀的,健康的好胜心理和竞争心理可以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让孩子更优秀。

汤姆一直被铁匠的儿子班尼视为竞争对象,因为汤姆的成绩在班里遥遥领先。

汤姆对这件事本来一直都不在意,直到有一次他在体育课上长跑输给了班尼,还被班尼和其他孩子奚落,汤姆才愤怒了,冲上去和班尼打到一起。但是班尼个子比他高,力气比他大,汤姆反而被推倒在地。

父亲了解了事情的整个过程后,对他说:“孩子,你输给班尼是很自然的。”他安慰汤姆,“但这并不是你的错,而是我没有加强你平时的体育锻炼……现在弥补还来得及,你愿意吗?你还想赢他吗?”

“想!”汤姆擦干脸上的泪水,精神马上足足的。

第二天,汤姆开始了锻炼,他要超越自己,在跑步上胜过班尼。

第二个学期的长跑比赛中,班尼和汤姆并列第一,汤姆对这个结果感到很满足。

好胜心带给汤姆竞争的动力,父亲通过引导儿子加强锻炼,激发汤姆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最终在比赛中赶上了班尼,这表明了好胜心的积极作用。有了好胜心,孩子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竞技状态到最佳,以保持领先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并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取得进步。同时,在好胜心驱动下的竞争,也促进了孩子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让他变得更加优秀。所以,父母应当注意培养男孩的好胜心,让孩子能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进取的姿态处理各种事情。

男孩的好胜心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才能成为正常的、健康的、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动力。

首先,家长应该正确对待男孩的好胜心,切忌一味满足孩子的好胜心或是压制孩子的好胜心。如果家长不管任何场合,一味迁就满足孩子的好胜心,投其所好,为了孩子开心让他轻而易举地获得胜利,就丧失了锻炼孩子体力意志和开动脑筋的机会,起不到对孩子的促进作用,还会助长孩子唯我独强、过分自负的不良心理。如果家长仅从自己的标准出发,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让他过多地感受失败的滋味,就会压制孩子的自信心和好胜心,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形成一种胆怯、退缩的性格,甚至会放弃与人竞争的愿望和机会。

其次,家长应该合理地调适男孩的好胜心,帮助孩子克服盲目好胜和盲目悲观的情绪,让好胜心在孩子的成长及成才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家长必须让孩子明白,努力学习是获胜的基础。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通过努力学习,掌握比别人更过硬的本领。对于能力较弱的孩子,家长可以耐心引导,鼓励孩子多学多练,及时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正确引导男孩的好胜心,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宝贵的自信心、进取心,而不是贪图胜利、惧怕失败的虚荣心、嫉妒心。家长在培养和引导男孩的好胜心时,特别要注意避免孩子产生妒忌心理,告诉孩子把不伤害他人作为求胜的准则。家长不要经常拿自己孩子的长处与别人孩子的短处相比,以出人头地压倒别人为快乐。引导孩子远离消极的、不与人为善的暗示和态度;避免孩子产生嫉妒心和冷酷的性格;避免孩子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甚至为了获胜而采取报复或伤害他人的手段。在鼓励孩子不甘落后的同时,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对他人的爱心和友情,善于发现并学习他人身上的长处,在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的基础上参与竞争。

当男孩遇到挫折而沮丧、焦虑、自卑甚至哭鼻子时,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怎样保护孩子今后不受挫折,而在于如何提高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做事的目的性和持久性,引导孩子通过克服困难来锻炼意志。

再次,竞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实力,提高实力的关键是超越自我。孩子要提高自己就得向别人学习,通过横向比较,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最后进行自我改变、自我超越。无法超越自我的男孩也无法超越别人,超越自我是超越别人的前提,超越别人只不过是超越自我的一种自然结果,是副产品。有些家长把超越自我和超越别人的关系颠倒了,他们总是进行横向比较,却忽视孩子相对于自己的进步。时间久了,孩子可能会形成眼睛盯着别人位置的不正常的“排队心理”,从而滑向嫉妒的泥坑。

另外,家长应该让男孩明白,好胜主要是对事而不对人。所谓“胜”也只是说明某一件事比别人做得好,并不是说整个人比别人高一等。如别人的体育差,但钢琴可能弹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的胜负只是对事而不对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样的“好胜”和“竞争”就比较健康,不会造成孩子的妄自尊大或自卑。如果紧紧抓住孩子的考试成绩,非要分出“优等生”和“差等生”,竞争的结果就会导致孩子把注意力从学习的比赛转移到位置和竞争上去,造成孩子的嫉妒心理。

任何竞赛都有胜负和输赢,真正好胜的男孩,能够正确面对现实,不怕失败,勇于承认并接受失败的现实。所以,孩子失败后,家长不应责备讥笑孩子,而是引导他们从竞争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和长处,帮助他们走出失败的阴影,让孩子懂得竞争不仅是展示自己的力量,更是检验自己的不足,以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