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我军入朝参战兵力达到8个军,为第一次、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有人说,邓华带的部队“两头冒尖”,邓华在朝鲜战场上也是“两头冒尖”。
在朝鲜战场上前期“冒尖”,是指邓华领导的13兵团部直接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邓华一跃成为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后期“冒尖”,是指朝鲜战争结束前邓华任志愿军代司令员,指挥打好了最后一仗。
1953年6月,朝鲜停战谈判的各项议程全部达成协议。6月15日,中朝联军司令部向部队发出命令:从6月16日起,一律停止主动向敌人攻击。6月16日,交战双方参谋人员按照实际接触线重新划定了军事分界线。双方的文字专家也在逐字逐段地最后审定停战协定的文本。
为即将到来的和平,在朝鲜战场鏖战了3年的邓华心中是欢欣的。6月16日晚上,他特意吩咐食堂加菜,拿出了茅台酒,与志愿军其他领导人同庆。
然而,6月17日深夜,南朝鲜当局却以“就地释放”为名,在南朝鲜军队的训练中心“就地释放”了2.7万名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按照停战协议,双方战俘都需交还对方。南朝鲜当局“就地释放”,实际上是扣留战俘,蓄意挑起事端,明目张胆地破坏停战协议。
消息传到志愿军总部,邓华拍案而起,对李承晚当局的猖狂行径极其愤怒,他对身旁的副司令员杨得志说道:“看样子还得给李承晚点苦头吃才行!”
考虑了一会儿,他在巨幅作战图上拍了一下,对杨得志说:
“我们在这里狠狠给他一刀!”
邓华巴掌拍击的位置,是李承晚军队当时占据的一个突出部。它位于金城以南,向朝中一方伸出宽达25公里、纵深12公里。南朝鲜军在此配置了几个师的兵力。从军事角度看,这个突出部对中朝一方威胁较大,而打掉这个突出部,则能将双方实际停火线拉直。
6月20日,准备赴开城办理停战协定签字的彭德怀,从北京抵达平壤,在听取了邓华的作战设想后,立即于当天夜里给******发去电报,请示打击南朝鲜军队一事。
第二天,******回电彭德怀,表示同意打击李承晚集团。******说道:“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已经准备和平签字的邓华和志愿军将士们再一次进入紧张的临战状态。
志愿军当时在金城地区有4个军的兵力,为了保证我军兵力和火力上的优势,邓华决定再增加一个军,并增调3个炮兵团。
这样,志愿军无论在兵力上还是在火力上都优于对方了。
7月13日21时,金城前线乌云密布,大雨欲来。就在这时,金城反击战打响了,志愿军1000多门火炮突然发起猛烈轰击,顷刻间南朝鲜军队的防线山崩地裂,成为一片火海。志愿军6个军同时向南朝鲜军4个师25公里正面发起攻击,一小时内即全部突破其前沿阵地。
在作战室里密切注视前线情况的邓华,此刻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同时对敌人4个师宽大正面进行战役反击,这真是大仗硬仗啊!这是何等巨大的变化啊!拿火炮来说,解放战争中天津攻坚战我军发炮7万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是空前的;随后进行的淮海战役,我军一共发炮20多万发。而到了朝鲜战场的上甘岭战役,志愿军一共发射了40多万发炮弹,令许多老战士难以想象。而现在的金城反击战,志愿军一下子集中了1000多门火炮,准备了70万发炮弹,不到3年时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强大起来了,可以硬碰硬地压制敌手了。
邓华真想跑出隐蔽部,去看看那满天的红火。
经过3天激战,志愿军在金城地区将战线向南推进了15公里,歼灭了南朝鲜军4个师大部。随后又打退了美军和南朝鲜军7个师的反扑。整个战役歼敌5万多人。到7月27日,基本拉直了战线,我军的防线向南推进了178平方公里。
抗美援朝战争这最后一战非同寻常,它是在双方都有坚固筑垒阵地的状态下,一场拼实力、拼勇气的攻坚战,它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军队正在强大起来。当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陆军参谋长克拉克无奈地叹道:“他们比以前更强大了。”
再打下去,中国军队将会更加强大。因为7月27日停战协定正式签字生效了,中朝军队只能停止前进。为此彭德怀有些遗憾,说:“我方战场组织刚刚就绪,未能给敌人更大的打击,有点可惜啊!”
就连******也说:“如果不和,它的整个战线就要被打破,汉城就可能落入朝鲜人民之手。”
邓华的后半生却是不幸的。
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被打成“****分子”,并由此株连一批人,邓华也被划入这个“****集团”之内了。
彭德怀被撤销职务后,****坐上国防部长的位子。他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召开批判彭德怀的军委扩大会议。那些与彭德怀关系亲密的人,一个个都成了批判对象。
邓华一开始心中是坦然的,尽管他和彭德怀在几十年军旅生涯中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结下了亲密的战斗情谊,但他总觉得自己和“****集团”没有任何瓜葛。再说,先前被批斗的都是彭德怀平江起义那个山头上的人,而自己则是正宗的井冈山山头的人,和******、****在一起。除了抗美援朝3年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麾下作战,****是了解自己的。
邓华想错了,要整他的人恰恰是****。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依笔者观点看,邓华在军旅生涯的后期跟彭德怀关系过于亲密和对****的不恭,遭到了****的忌恨。
1951年6月,邓华率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几个军长回国向******汇报前线战况。或许是时间安排紧张,或许是疏忽,邓华在北京期间竟没有去谒见****。当他准备返回朝鲜时,接到电话:
****请他去一趟。
尽管很快就要上火车了,邓华还是匆匆赶到了****的住所。
“我不请你,你邓华就不登我的门啦!”一见面,****略露不满地说。
邓华只得解释:“这些天事情比较多,主席和彭总都让我尽快赶回朝鲜。”
****当时养病在家,但作为军人,他还是时时注意朝鲜战局发展的。他在书桌上摊开一张朝鲜前线作战地图,想让邓华详细介绍一下前线的作战情况。
而邓华当时急着要赶火车,对****的询问不免有些敷衍。
****有些不悦了,对邓华挥了挥手说:“去吧!去吧!”
临别时,****的眼神是冷冽的。
在1959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华很快成为众矢之的,一些“枪手”“炮手”跳出来向他连续扫射:
“邓华和彭德怀关系非同一般。”
“彭德怀爱骂人,许多人都被他骂了,就是没骂过你,这是为什么?”
“彭德怀反党反毛主席,你紧跟他,便是****反毛主席!”
当时会议上批判邓华的理由,在今天看来是可笑的,也是令人悲哀的。
******对军委扩大会议的情况了如指掌,也自始至终控制着会议。对于邓华,他说了一句:“邓是彭的人”。这一句话也就给邓华定了性,彭德怀是****反社会主义,邓华是彭德怀的人,自然也是****反社会主义的。幸好******还补充了一句:“但是,邓与彭是有区别的。”
这也算是******手下留情了。
因为这个区别,邓华没有被一撸到底,在军队内的职务没有了,被安排到四川省当副省长。
邓华人生大半时间已在军队,他是为战争而生存的人,离开军队,这对他来说几乎等于心的死亡,所以他一度提出请求,即使不能带兵打仗了,能否安排到军事院校学习或工作?
毕竟是军人,把政治斗争看得太简单了。首先,****就不会容邓华继续留在军队。****在会议上这样说道:“我考虑很久,晚上睡不着觉,总觉得邓华留在部队是一个危险人物。”
邓华一日不除,****等人一日不安。
邓华走了,从此销声匿迹。
建国初期军界一颗最耀眼的将星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