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顾全大局
21126900000011

第11章 超越工作岗位(1)

工作中没有“不关我的事”

如果你认为只需做好本职工作就行,其他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么,你的职业之路注定会越走越难。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一句说臭了的口头禅,也是许多人奉为行事准则的“哲学”。在这一“哲学”的指引下,生活中便有许多人对“别人”的事总是冷眼旁观,处处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些人看起来不招惹是非,省了不少事,好像也不会吃亏,其实却不尽然。

假如在一个团队,或是在一个集体中,人人都不管“闲事”,不从大局考虑处处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那么,团队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谁也不提,谁也不说,到头来,当问题越变越大,直至无法收拾时,吃亏的将不仅仅是整个团队,自己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人经常教育儿子要少管闲事,否则会引起麻烦。一次,父亲与儿子买米回来,米漏了,父亲没发现,儿子却看见了。可是儿子没有声张,因为他遵守父亲的教诲:“少管闲事”。结果到了家里,米已漏完了。父亲责备儿子,儿子答道:“漏米与我无关,这是闲事。”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却提醒我们:在一个团队中,任何事都不会是“不关你的事”。因为,团队是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团队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像上面故事中的父亲那样教育儿子少管闲事,那么,整个团队就会陷入漠不关心的状态。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个齐心奋进的团队,每个人都满足现状,明哲保身,各谋私利,不愿揭示企业或团队中阴暗的一面,那么这个企业的发展计划都将成为空话。

林语堂先生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指出:要中国人变散漫为团结,化消极为积极,必先改此明哲保身的态度。因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能使社会增添冷漠,只能给团队带来散漫。一旦有强敌入侵、有困难出现,整个团队就会失去所有的战斗力,变得岌岌可危。

一次,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在火车上盗窃十年的罪犯被抓后说,他之所以越做越胆大,是社会鼓励的,因为一般偷盗时,即使被抓住了,只要把钱包还给当事人,就没事。没有几个人报案。至于旁边的人,都是睁只眼闭只眼。旁观者明明知道偷盗是犯法的,但没有损害他的利益,就不愿为此去冒风险。

比这个案例更有戏剧性的情节是,居住在上海某小区的一对夫妇,一次下班回家后,走到自家的门口,看到有一个形迹可疑的人扛着一个电视机从自家单元的门口出来,夫妻俩都在悄悄地说,这人可能是个小偷。但当时他们都觉得那电视机不像是自家的,就视而不见地上楼了。结果跑到家里一看,平时摆在客厅里的电视机竟不翼而飞了。

可见,这就是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带来的结果,也是我们民族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少管闲事”所造成的悲哀。对此,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中国人习惯了做看客。所以,对于表面上看似和自己没有切身利益的东西总是置若罔闻。

在职场上,奉行这种人生哲学带来的副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任何一家公司即使拥有最完整的规章制度,最详细的职务管理说明,都不可能把每一名员工的任务和应做的每一件事都讲得清清楚楚。有时公司会有一些临时的事情需要做,并没有什么明确规定这些事情应该由谁来做,谁可以不去做。如果被指派的人说:“这不关我的事!我又不是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人在一个组织里很难站稳脚跟。

公司犹如一个大家庭,需要员工主动地完成一些职责外的事,以帮助它发展壮大。公司的事情琐琐碎碎,不知道哪天会遇上一些本来与你从事的工作不相干的事情,如果你对这些事抱有抵触情绪,认为与己无关不愿意去完成,公司将可能因此损失一些本来应该赚取的利益。如果员工能多承担一些“分外”的事,对自己和公司都是有益处的;相反,则会给自己和公司带来损失,甚至严重后果。

小李曾在一家外企给德国老板打工。德国人是很传统的,素来给人一种踏实严谨的感觉。当初小李为了能进入这家企业,不知做了多少准备、耗费了多少精力。可是现在的他已经失去了这一切。

小李之所以失去那份工作,仅仅源于一件小事。

那是他们公司举行一个新产品推广会的前一天,德国老板把要宣传的新产品性能介绍书策划及装订任务交给小李所在的部门,要求他们尽量赶在明天的推广会之前做完。此时,距下班不到半个小时了,但是部门经理还是把他们各自的任务分配下来了。小李的任务就是把同事们打印完、排好顺序的材料装订在一起,很显然这是此项工作的最后一道程序。当同事们都在热火朝天赶工的时候,小李因为暂时没有活,便在一旁假装忙自己原来的工作。这时副经理走过来要求小李先帮别的同事做一些,这样好加快进度。谁知小李却告诉副经理说:“经理已安排我装订材料了,其他的不关我的事。”接着埋下头继续做自己手中的工作。

介绍材料相当多而且一定要赶在明天之前做完,后来公司其他部门来了几个同事帮忙,终于在晚上十点前忙完了任务。

展会开完的第二天,人事经理找到了小李。告诉小李给他一个月的准备时间,让他去找找别的工作!显然公司打算辞退他。人事经理向他透露了真相:老板一大早就找到了他,特别点名要解雇小李。这其中的原因人事经理也不清楚,老板好像很生气,嘴里不停地说着:“像他这样的员工根本不适合在我们公司工作!”小李一下就清楚了原因,只能万分后悔地离开了这家公司。

何止德国人如此认真,每家公司的老板都是如此。食人俸禄就要替人办事,只要人在公司,对于员工来说就不存在不关你的事。

如果你是一名货运管理员,也许可以在发货清单上发现一个与自己的职责无关的未被发现的错误;如果你是一个过磅员,也许可以质疑并纠正磅秤的刻度错误,以免公司遭受损失;如果你是一名邮差,除了保证信件能及时准确到达,也许可以做一些超出职责范围的事情……这些工作也许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但是如果你做了,不但显示了你维护大局、维护整体利益的优秀品质,而且也等于给自己播下了成功的种子。

各司其职不是各自为政

“分工不分家”。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应该是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拼贴,而应该是一个各负其责、通力合作的整体。

说起发生在2001年9月11日的美国爆炸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通过这个事件来谈团队合作,却并不见得是一个人人都曾关注过的事情。在讲此事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道智力测试题:在一个罐头瓶里,放进6个乒乓球,每个球用细绳系着,要求在最短的时间里,从瓶里全部取出。几个小组的人,各人都想在第一时间里从瓶里取出,结果在瓶口形成堵塞,谁也出不去!只有一个小组成功做到了,他们采用的办法是6个人形成一种配合,依次从瓶口取出来。这道测试题考的就是团队有无相互协作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团队精神。

那么,这个故事与美国的“9·11”事件又有什么关联呢?这里套用美国联邦调查委员会的一个结论。该结论说:如果美国各情报机构当初愿意互相共享信息,那么是可以避免发生那场爆炸袭击的;如果在该事件发生后,美国的指挥部门能形成通力合作,那么伤亡的人数至少可以减半。但当时的情况却是这样的:各部门信息封锁,各自为政,当恐怖袭击的信号频频闪现时,这些机构并没有快速高效地做出反应,所以,就在这种封闭、松弛、不合作的环境下,导致了“9·11”事件的发生。

从6个人互相配合,依次从一个瓶子里取乒乓球,到庞大的美国情报部门紊乱无序,从表面上看来没有太多的关联。但只要你仔细地去分析一下,便不难看出,当恐怖袭击的信息出现后,如果美国的各情报部门以及安全机构,能像取乒乓球的那6个人一样,认真分析,形成配合,而不是各自为政,丧失反恐的良机,就不可能让入境文件不完备的恐怖分子进入美国;也不可能让已经列在政府恐怖主义者监视名单的两名劫持者登上飞机;更不可能明明知道需要逃生,却告诉世贸大楼里的人说:“不要撤离。”所以说,正是美国各部门的信息堵塞,也正是各部门之间的不合作、不协调,导致了“9·11”事件的发生。这件事,虽然发生于意料之外,但其实也在必然之中。

从表面上看,美国各联邦机构是“各司其职”,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但从全局上看,他们实质上是将“各司其职”当成了“各自为政”,终于酿成了悲剧的发生。

在任何一个单位,各司其职当然是应该而且必要的。有其职则有其责,所以必须进行工作分工,让每个人每个部门都承担起各自的职责。否则,就会破坏整个事业的发展。

如果一个中学德育老师不重视自己的工作,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那么一定会直接影响班级的教学。如果一个厨师总是不好好做饭,那么纵使饭店的服务再好,也没有顾客愿意来到这里就餐。如果一个导游对游客漠然视之,那么可能会让游客觉得这个旅行团真差。如果一个电工不认真维修,那么就会造成停电事故,影响整个小区甚至是整个城市的正常生活。如果一个实验员少计了一个数据,那么就会让他所有同事的努力变得徒劳无功……

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职责的重要性。岗位的不同仅仅是工作内容有所差异,分工有所不同,但是重要性并没有因此削减,没有一个工作是闲职!我们的职责是建立在一个职责链之中的,我们在单位中都是必要的一环。

所以,分工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强调要有明确的分工意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成自己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了。我们的分工是一个单位有机体内部的分工,有分工但是并没有分家。

有这么一件事:

有一次,一个顾客来到一家丰田公司的营业厅。这个顾客打算买一辆家用轿车。一个热情的推销员向他介绍各种新款汽车的性价比。这个顾客几乎看遍了这家营业厅的所有汽车,但是他还是没有决定好要买那一款。这时,这个推销员见他为难,于是笑着对他说:“先生,我这里还有其他丰田营业厅的地址和电话,那里还有一些其他价位的新款汽车,你一定要去看看,因为我们的丰田车是最好的!”

于是,这个推销员给顾客留下了地址和电话,送走了这位顾客。

你可能听惯了报纸和电视上说的惊天动地的故事,觉得这个推销员没什么特殊的。但是,我们仔细地想想,这个推销员其实很了不起!

每个推销员都希望顾客能在自己的营业厅买车,而且是买他推销出去的车,这样他的绩效才能更多一些。如果自己费力推荐了所有的新款车,顾客还是没有选到满意的产品,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扫兴、没趣,最多说声:谢谢惠顾。至于这个顾客出了这个营业厅的门以后买不买车,买哪家的汽车,都认为这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这个推销员却不一样,他认为顾客没有在丰田公司的这家营业厅买到自己满意的汽车,那又有什么关系?一定要让他到其他的丰田营业厅去看看,他一定能选到自己喜欢的汽车!

这个推销员最让人尊敬的品质就在于他的分工不分家的意识。

他不但不厌其烦地向顾客推荐各种款型的汽车,还能随身带着工作联系单。他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绩效工作,而且是为了丰田工作,他向顾客介绍“丰田”就是为丰田争取每一个机会!

只有像他一样工作,我们的公司才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家!

事实上,所有的公司都是这样成功的!

既然称之为“家”,它就不应该是一个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拼贴,而是一个紧密配合、各司其职的整体。如果我们失去了这种协作意识,以为分工就是自己把自己的活做完就算,那么到最后我们的集体将不堪一击。我们可能尽了力,但却不会得到更多的利益。

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应该有“分工不分家”的正确观念。我们不妨用心学学那位普通的丰田推销员,你会发现在近期内你的工作就将获得巨大的进步!

本位主义害死人

只有放宽视野,一同告别本位主义,才能建造起一个无敌团队。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寓言:

两个人都要去海边打鱼,一路上没有什么食物,两人饥饿难耐。这时有人给了他们两样东西:一根渔竿和一篓鱼。他们太饿了,于是其中一个不假思索地要了那篓鱼,他要马上填饱肚子。于是他就在原地搭起篝火,转瞬间,就把鱼吃了个精光。另一个人却想:我一定要那根渔竿,那样我就可以去钓很多很多的鱼。于是,他就拿着渔竿马上向海边走去。

可是事情出乎他们的意料,得到那篓鱼的人没过多久,就又饿了,但他没有渔竿,不能钓到鱼。他后悔了,想着要是我有渔竿我就可以钓到鱼了,不久,他便被活活饿死。另一个人则提着渔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但最后也没有到达。他想要是我能吃上几条鱼就可以坚持到海边了。

是什么害了他们?

就是狭隘的本位主义。

本位主义是一种只想着自己、不顾全局,只看到眼前、不顾长远的思维方式。在一个团队中这样的人总是不懂事理。他们的思想狭隘僵化,就好像一个个坚固的堡垒。因为他们目光短浅,只知道保住自己眼前的利益,所以他们总是人们团结协作、改善现状的阻力。

我认识一个印刷厂的库管员。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本位主义者。

有一次,这个印刷厂的质检部门发现近期生产的印刷品有质量问题。一些印刷品的纸张颜色参差不齐,有明显的差别。如果消费者注意到产品的外观有这些问题,肯定会怀疑这些产品是假货。质检部门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以后杜绝这种现象的好办法。于是质检部门就让这个库管员在每批纸张入库时贴上货号,并且标明入库的日期。这样就可以保证生产部门在拿原料的时候用同一批纸,这样就完全可以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即使万一有质量问题出现,还可以对货源质量进行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