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年5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将他的处女作小说《穷人》交给朋友格里戈罗维奇,格里戈罗维奇再把它送给了诗人涅克拉寨夫。他们一口气彻夜把它读完,到了翌日凌晨四点的时候,他们一起去叫醒陀思妥耶夫斯基,祝贺他完成了一部杰作。涅克拉索夫把书稿介绍给伟大的批评家别林斯基,小说也同样打动了批评家的心灵。别林斯基给予了小说作者热烈的赞扬。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不敢相信这一切,他带着怀疑、怯懦和欢乐的复杂心情问自己;“我真是这样伟大吗?”
《穷人》使陀妥耶夫斯基一举成名。强烈的自信促使他产生了极大的创作激情。1846年,《穷人》刚刚出版,另一部长篇小说《二重人格》接着问世。这部作品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84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参加了彼得拉谢夫斯基派。他们信奉空想社会主义,抨击现存制度。18491年,沙皇政府以涉嫌叛乱逮捕彼得拉谢夫斯基派成员,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被判处死刑。等到执刑的前一刻,一个军官带着俄皇的减刑令跑到刑场,这原来是沙皇尼古拉常耍的花样。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被改判为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然而,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经历了四年的苦役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离开监狱,被送到西伯利亚步兵团充军,直到1859年离开西伯利亚回到彼得堡。
十年流放生活,严重地折磨和摧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肉体和精神。回到彼得堡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埋头创作,于1866年创作出具有世界声誉的长篇小说《罪与罚》。作家从伟大的人道主义发出,展示出资本主义灾祸在俄国生活中的真实画图。
186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夫妇出国旅行,他们在国外逗留了四年。这期间,陀斯妥耶夫斯基完成了《白痴》、《永恒的丈夫》、《恶灵》。这一时期同他一生中的其他时期比较,作品算不上多,但却是他艺术上的伟大成熟时期。
自1871年夏回到彼得堡后的十年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济上逐渐好转,创作也比较稳定。1875年他创作了《少年》一书。他的最后一部巨著《卡拉马佐夫兄弟》,从1879年到1880年连载于《俄罗斯先锋报》,单行本直到他逝世的数月前才告问世。
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肺血管破裂而逝世。
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兼指挥家。他的代表作《蓝色的多瑙河》是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由于创作了大量优美的圆舞曲,他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
约翰·施特劳斯的父亲老施特劳斯是一名著名的作曲家,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久经风霜的老施特劳斯深感音乐事业竞争日益激烈,又疲于奔命,所以不希望子女从事音乐工作。但是,施特劳斯自幼受父亲音乐的熏陶,耳濡目染,深深地爱上了音乐,他下决心要当一名音乐家。
老施特劳斯为了阻止施特劳斯学习音乐,在他中学毕业后送他去学商业,后来又让他当了银行的职员。但是这一切都未能阻挡施特劳斯从事音乐工作的决心。在母亲的暗中支持下,他偷偷买乐器,请老师指导。他先是向老施特劳斯的乐队领班亚蒙学习拉小提琴,后来又向在教堂里当乐长的德列克斯勒学习乐理和作曲,取得了很快的进步。老施特劳斯得知儿子违背自己的意愿后,到法院去控告儿子,结果败诉,由此父子关系不和。老施特劳斯一怒之下,离家出走。
父亲离家后,施特劳斯得以更加自由地去学习自己喜爱的音乐。1844年,19岁的施特劳斯组织了一个15人的乐队,决心和父亲在音乐上较量一番。同年,施特劳斯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次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第二天,报纸以“晚安,老施特劳斯!早安,小施特劳斯!”为题作了报道。此时的老施特劳斯正当盛年,在乐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当然不甘心败在儿子的手下。于是,父子二人展开对抗,各自大显身手,为争夺“圆舞曲之王”而竞争。几年后,由于朋友们的劝说,父子俩才取得了表面上的和解。
1849年,老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施特劳斯接管了父亲的乐队,和自己的乐队合并,成为当时维也纳最有声望的乐队。
施特劳斯晚年曾说过,他的音乐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成就超越了父亲,因此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施特劳斯每天抓紧时间作曲,他将助手叫到跟前,让他们在一旁等候。这时他坐在桌旁埋头作曲,一张乐谱接着一张乐谱诞生,助手们立即配器、抄分谱、排练,如同工厂的流水作业。这样,当天晚上就可以欣赏到白天刚创作的新作品了。
1863年后,施特劳斯将乐队交给两个弟弟,自己专心从事创作。他一生创作了462首乐曲,绝大部分是圆舞曲和舞曲。他的著名作品有《蓝色的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美丽的五月》、《南国的玫瑰》、《春之声》、《皇帝》等圆舞曲。其中为施特劳斯带来非凡声誉的是《蓝色的多瑙河》,该曲在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的演奏会上公演时,引起了轰动,掌声经久不息。《蓝色的多瑙河》以它优美的旋律、明朗的风格深受群众喜爱,一百多年来经久不衰。
圆舞曲是整个19世纪欧美音乐中占主导地位的舞曲,施特劳斯是这一领域无与伦比的大师,他在其他体裁上也有不懈的探索。
19世纪70年代初,受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的影响,施特劳斯开始创作轻歌剧,至90年代末逝世时为止,他共创作了16部轻歌剧。他的轻歌剧以《蝙蝠》和《吉卜赛男爵》最为有名,这两部维也纳轻歌剧中的代表作,直到今天仍是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施特劳斯于1899年6月3日死于肺炎,终年73岁。维也纳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有10万多人为他送葬,可见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一生创作不辍的施特劳斯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圆舞曲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罗尔舞曲73首,等等。施特劳斯的作品对后世许多音乐家如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世界文学巨擘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被人们称为“一代宗师”。
托尔斯泰出生于莫斯科以南约160公里的雅斯纳亚·波利亚纳,是一个世袭贵族的家庭。可是托尔斯泰的童年是不幸的,他2岁丧母,9岁时父亲又离开了人世,是由姑妈抚养成人的。托尔斯泰从小就富于同情心,对农民的生活给予关注,同时他也具有文学上的天赋。由于家境富裕,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844年,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在校期间,他醉心于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后来他深感旧的教育制度与自己的思想格格不入,便中途辍学了。
作为一个具有民主和人道思想的庄园主,托尔斯泰曾试图在自己的庄园中进行改善农民处境的改革,却得不到农民的信任,还受到其他地主的反对,改革最终失败了。此后托尔斯泰便潜心学习,通过刻苦学习,获得了多方面知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851年,托尔斯泰以志愿兵的身份赴高加索,参加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中,他亲眼目睹平民出身的官兵英勇顽强的优秀品质,由此加深了他与普通人民的感情。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军营生活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50年代初,他相继创作了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后来他将自己军营生活的经历写成短篇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受到人们的赞赏,屠格涅夫甚至写信劝他弃军从文。
这期间,托尔斯泰结识了俄国文坛许多著名作家,大家对这位后起之秀的才华交口称赞,认为他是果戈理文学事业的伟大继承者。但是托尔斯泰对他们印象却不是很好,这是因为托尔斯泰本能地反对一切一般认可的理论。1856年末,托尔斯泰决定退役。
退役后的托尔斯泰到西欧考察,以寻找解决俄国社会问题的答案。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的虚伪和丑恶,决心从事教育工作。他开办招收农民子弟的学校,并创办了一份教育刊物。
1863年起,托尔斯泰集中精力从事文学创作,他完成了中篇小说《哥萨克》,这部作品反映了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中批判的和民主主义因素的增长。60~70年代,托尔斯泰相继完成两部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确立了他作为世界一流作家的地位。
80~90年代,俄国民主主义运动的高涨影响了托尔斯泰,他的世界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贵族地主阶级的立场转到宗法农民的立场,这一切促使他写出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
托尔斯泰晚年仍坚持批判现实主义,在最后16年他写了剧本《活尸》、短篇小说《舞会之后》和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剧本《黑暗的力量》,他还署名批判当时文坛上的颓废派和自然主义等资产阶级艺术思潮。
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使他赢得了全世界进步人类的景仰,但他却为俄国统治集团所不容。早在1860年农奴制改革期间,托尔斯泰就因同情支持农民而招致地主的仇恨和沙皇政府的怀疑。此后托尔斯泰一贯坚决反对沙皇****制度。沙皇企图逮捕他,可是宪兵却不敢动手,说他的“声望太大,俄罗斯的监狱容纳不了他”。1901年,俄国东正教宣布革除他的教籍,企图在精神上摧垮他,但托尔斯泰坚定如一。
托尔斯泰晚年致力于“平民化”,并最终决定放弃财产,抛弃贵族生活。他于1910年10月28日秘密离家出走,不幸在途中染上疾病,病情不断恶化,于11月20日逝世。临终前,政府和教会包围着他,要他改变立场,政府还派出军队包围出殡的行列,不让人民知道。
弥留之际,托尔斯泰哭着说:“千千万万的人,正在承受着苦难,你们干吗都聚集在这里照顾托尔斯泰?”文豪的精神和他的作品同样永垂不朽!
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挪威最著名的剧作家,他是“社会问题剧”的代表剧作家,对现代戏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
易卜生诞生在挪威东南小镇希恩的一个木材商之家。因父亲经商失败,家庭经济生活和社会地位急剧下降。易卜生小时候不能进入学校学习,只好在附近一位教师家学习。少年时代的易卜生聪明好学、兴趣广泛,他特别喜爱文学艺术。
15岁时易卜生为生活所迫,来到离家70公里的一家小药店当学徒。社会底层的生活使他饱尝艰辛,同时看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尽管学徒生涯很苦,但他还是以顽强的意志,抓紧每一点时间读书。受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他完成了第一部戏剧《凯特莱思》以及一些讴歌民族独立的诗篇。
1850年,易卜生离开药店来到首都。考大学落榜后,易卜生继续留在首都从事文学创作。他结交进步青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后来他还投身社会主义者领导的工人运动,为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3岁时,易卜生被聘为挪威民族剧院的编剧和舞台顾问。受剧院委派,易卜生先后去丹麦、德国、意大利观摩、考察,由此获得了丰富的舞台知识。剧院要求易卜生每年写出一个剧本,易卜生结合挪威古代英雄传说和各种民间文学,创作出了《圣约翰之夜》、《勇士之墓》、《英格夫人》、《苏尔豪格的宴会》等宣扬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的剧作。
1857年,易卜生担任首都挪威剧院经理兼艺术指导,翌年他与苏姗娜结为夫妇。在首都工作期间,易卜生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了“挪威学会”,力图复兴挪威的民族文艺。在此基础上,易卜生创作了《爱情的喜剧》来抨击资产阶级的买卖婚姻,遭到保守势力的疯狂围攻,同时他经营的剧院也破产了。1863年普、奥进攻丹麦,作为丹麦盟友的挪威却袖手旁观,易卜生再也无法忍受在挪威的生活,他愤然离开祖国,开始了长达27年的侨居生活。
易卜生在罗马完成了两部哲理诗剧《布朗德》和《彼尔·金特》,这两部作品给易卜生带来了极大的声誉,标志着他从浪漫主义诗剧向社会问题剧过渡。
1868年,易卜生全家移居德国。他先后获得瑞典、挪威、丹麦等国颁发的勋章,已成为一名蜚声世界文坛的大作家。随着目睹了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飞速发展及其随之而来的尖锐的社会矛盾,易卜生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他的作品的批判精神也越来越强烈。19世纪70—80年代,他完成了许多名作,这一时期也成了他一生中创作的高峰。这些社会问题剧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这些作品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民主、自由的虚伪,其强烈的批判精神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并为他赢得“现代戏剧之父”的称号奠定了基础。
1891年,年逾花甲的易卜生回到祖国。挪威人民热烈欢迎这位誉满全球的戏剧大师的归来。挪威国王说:“在政治上,我是国王;但在文学上,你是国王。”
1898年,为纪念易卜生七十寿辰,挪威和众多欧洲国家都举行了广泛的庆祝活动,表彰他为世界戏剧事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易卜生晚年疾病缠身,1906年5月23日去世,终年78岁。
他的一生是辛勤笔耕的一生,共写了26个剧本和不少诗篇。易卜生是公认的挪威民族戏剧的开拓者、戏剧改革家,也是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他创作了“社会问题剧”,继承和发展了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堪称戏剧史上的里程碑。他在创作上取得的成就也是整个欧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面旗帜。
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19世纪后期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著名的幽默讽刺作家。
马克·吐温原籍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在他4岁时,举家迁到密苏里州南部的汉尼拔。12岁时,父亲去世,一家人顿时陷入困境。从此马克·吐温开始走上独自谋生的道路。他当过学徒、排字工人、印刷工人,饱尝人世间的艰辛,度过了辛酸的少年时代。
1856年,马克·吐温在一次海上旅行中对航海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成为一名水手。经过努力,几年后他终于成了密西西比河上的一名领航员。不仅生活宽裕了,而且水上生活使他进一步认识了美国社会,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熟悉了密西西比河的方言口语和民间传说。为了纪念这段经历,他的笔名“马克·吐温”就来源于此。“马克·吐温”是领航员报告水深的术语,意为水深两嚼。
由于南北战争,马克·吐温结束了领航员工作。此后他参过军,干过矿工,但时间都不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