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
21127000000104

第104章 活塞式蒸汽机(30)

1864年,马克·吐温来到旧金山当了一名采访记者,期间他受当时美国“幽默文学”的影响,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开始发表一些丰富多彩的幽默小品。他的文章很受读者欢迎,马克·吐温的名字也为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19世纪60年代下半期,马克·吐温先后出版了《利维拉县有名的跳蛙及其他》和《傻子国外历险记》这两本书,引起了很大反响,马克·吐温也一跃成为美国文坛著名人物,被誉为“我们文学上的林肯”。

也就是这一时期,马克·吐温与奥丽薇亚结为伴侣,婚后生活十分幸福。奥丽薇亚始终支持马克·吐温的文学创作。马克·吐温在创作上更加成熟,相继写出了《竞选州长》、《高尔斯密士的朋友再度出洋》和《镀金时代》这样思想性很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1876年发表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标志着马克·吐温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此后一发不可收,许多一流的作品相继问世。1884年,其姊妹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诞生,这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最优秀的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80年代马克·吐温还写了《王子与贫儿》、《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这样借古喻今的作品。

马克·吐温不满出版商对作者的剥削,自己投资从事印刷出版事业,开始大获成功。富了的马克·吐温仗义疏财,慷慨地资助生活上有困难的演员、艺术家、青年学生。人们只要求助于他,他总是无私地给予援助。

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冲击,马克·吐温的公司垮了。他决心埋头文学以偿还债务。这样,90年代马克·吐温又创作出《百万英镑》、《傻瓜威尔逊》这样现实性很强的作品。

马克·吐温热爱人民,坚持正义,他曾自称是一个反帝国主义者。他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扩张政策,满怀热情地支持殖民地人民的反帝斗争。1898年,他任“美国反帝国主义联盟”的领导人。他还给予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积极的声援,愤怒地谴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在作品中,马克·吐温也表现了他这种进步的思想。比如赞扬民族英雄的《贞德传》、抨击殖民主义的《环游赤道》,以及大量的政论和杂文,如《给坐在黑暗中的人》、《沙皇的自白》等等。

晚年马克·吐温非常不幸,亲人相继去世,他生活在凄苦、孤独中,但他仍顽强坚持工作。1910年4月21日,马克·吐温病逝于康涅狄格州。他以自己独特伪艺术风格、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积极进步的创作思想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同时也使自己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献身艺术的“苦行僧”罗丹

奥古斯特·罗丹,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西方近代雕塑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师,他的雕塑作品《思想者》是现代世界最著名的塑像。

罗丹出生于巴黎拉丁区的一个公务员家庭。父亲一直希望罗丹能掌握一门手艺,过殷实的生活。但是罗丹从小醉心于美术,为此,父亲曾撕毁罗丹的画,将他的铅笔投入火炉。罗丹的功课都很差,上课时也在画画,老师曾用戒尺狠狠打他的手,使他有一个星期不能握笔。在姐姐的资助下,罗丹上了一所工艺美校,在此,他学习了绘画和雕塑的一些基本知识,并立下志向要当一名雕塑家。

罗丹去报考著名的巴黎美专,可能是由于他的作品太不合主考者的口味,一连三次都没有被录取。罗丹遭到如此挫折,决心再也

不投考官方的艺术学校了。不久,一直资助他的姐姐病逝,罗丹心灰意懒,决心进修道院去赎罪。后来,在修道院长的一再劝说下,罗丹重新树立起从事艺术的志愿,于半年后离开了修道院。

在罗丹几乎丧失信心的时候,他在工艺美校时的老师勒考克一直鼓励着他。同时他遇到了他的模特儿兼伴侣罗丝,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罗丹创作的头像《塌鼻人》遭到了学院派的轻视,但罗丹仍是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曾在比利时和雕塑家范·拉斯堡合作,稍稍有了一点积蓄。利用这点钱,罗丹访问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等地,研究了那里保存的各个时期的艺术大师的作品。这次游历使罗丹获得极大的收获,回布鲁塞尔后就创作出了精心构制的作品《青铜时代》。

由于雕像过于逼真,罗丹竟被指控从尸身上模印。罗丹百般申辩,经过官方长时间的调查,才证明这确系罗丹的艺术创作,一场风波就此平息,而罗丹的名声也由此传开了。

从比利时回到法国,罗丹的创作已部分地受到了上流社会的承认。1880年,他接受政府的委托,为筹建实用美术博物馆设计大门。罗丹以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为题材,构思了规模宏大的《地狱之门》。这件作品整个创作前后费时达20年,最后也没有正式完成,但部分构思却在别的作品中有了体现。

1891年,罗丹受法国文学协会之托制作的巴尔扎克纪念像再一次遭到非议,一些人认为作品太粗陋草率,像一个裹着麻袋片的醉汉。文学协会在舆论哗然之下,拒绝接受这个纪念像。

但是在1900年巴黎三国博览会上,一个专设的展厅陈列了罗丹的171件作品,成为艺术界的盛举。成千上万的人涌来看《地狱之门》、《巴尔扎克》、《雨果》,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和社会名流纷纷向罗丹表示祝贺和敬意。罗丹在法国之外的世界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各国博物馆争相购买他的作品,以至能得到罗丹的作品成为一时的时髦事。罗丹终于获得了成功。

1904年,罗丹被设在伦敦的国际美术家协会聘为会长,罗丹的荣誉达到了一生的顶点。

光荣的罗丹并未就此止步,他惟一的生命便是雕塑。罗丹开始雕塑比真人还大一倍的《思想者》。罗丹亲身感受到脱离了兽类之后的思想者承受的压力,他通过塑像来表现这种拼搏的伟大。这是罗丹最后一部史诗性的作品,当塑像完成后,他也精疲力尽了。

1916年,罗丹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经过一段时间养病,他将自己在法国的所有艺术品移交给了国家。直到这时,他才与他的终生伴侣罗丝举行了婚礼。婚礼后,罗丝病故,罗丹的病情也日趋沉重。1917年11月17日,77岁的罗丹与世长辞。

芭蕾舞剧的开拓者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9世纪俄国伟大的作曲家。由于在芭蕾舞剧创作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他被誉为“近代芭蕾舞剧的开拓者”。 柴可夫斯基诞生在俄罗斯的沃特金斯克。父亲是乌拉尔地区矿山的督察官,同时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常在家里举行音乐会。母亲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喜爱音乐,擅长弹琴。在父母的影响下,柴可夫斯基也热爱音乐,并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华。他4岁学琴,6岁就成为演奏高手。

父母期望柴可夫斯基成为一名法官,送他去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司法部任文官。柴可夫斯基深感司法工作索然无味,对音乐的热爱却日益强烈,无法抑制。他决定利用业余时间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于是进入了音乐家安东·鲁宾斯坦创办的音乐班学习。后来音乐班升格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柴可夫斯基毅然辞掉司法部的职务,决心完全投身于所热爱的音乐事业。在音乐学院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柴可夫斯基来到莫斯科,接受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在他创办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中担任教授。

柴可夫斯基一面执教,一面创作。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有歌剧《督军》、《水妖》、《近卫军》,芭蕾舞剧《天鹅湖》及第一、二、三交响曲等等。受当时俄国社会进步文化思想的影响,这些作品大都反映了俄罗斯的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以《第一弦乐四重奏曲》和《天鹅湖》舞曲最为著名。

早在1868年,柴可夫斯基与法国女歌唱家德基莱·阿卡特有过一段恋情。他们已订好了婚期,不久发生矛盾,阿卡特撕毁婚约,弃之而去。这件事给了柴可夫斯基沉重的打击,直到若干年后他还念念不忘这段旧情。

就在与阿卡特分手几年后,柴可夫斯基与拼命追求他的女学生米留柯娃结了婚。但这是一场错误的婚姻。米留柯娃毫不关心柴可夫斯基,对他的事业也不理解。婚姻的失败使柴可夫斯基一度企图自杀,遇救后他借了一笔巨款才解除了这桩痛苦的婚姻。

柴可夫斯基在婚姻上的挫折,使他的身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后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中去。

柴可夫斯基在1876年未经朋友介绍与富孀梅克夫人建立了通讯关系。梅克夫人热爱音乐,经常周济穷困的音乐家。当他得知柴可夫斯基由于经济原因,还需要靠教书来维持生活时,便答应每年资助一笔不菲的赞助,以保证柴可夫斯基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作曲上。他们还约定仅以书信来往,永不见面。

梅克夫人对柴可夫斯基的赞助长达14年之久,但从未正式见过面。他们在信中无所不谈,是心灵相通的密友。柴可夫斯基称她为“能够了解我的灵魂的友人”。

后来,梅克夫人由于深感忽略了对儿子的关心而停止了与柴可夫斯基的这种精神交往,柴可夫斯基由此非常难过。在他临终前仍在念叨梅克夫人的名字。

由于没有后顾之忧,柴可夫斯基的后期创作中有许多最成功的作品,比如说歌剧《黑桃皇后》,第四、五、六交响曲,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等等。此时柴可夫斯基的思想处于矛盾中,他一方面不满沙皇统治,一方面又反对暴力革命,这种思想状况使他的许多作品呈现出了悲剧性冲突。

1893年,英国剑桥大学为了表彰他在音乐艺术上的巨大贡献,授予他荣誉音乐博土学位。回国后,他在圣彼得堡指挥了他的著名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的首次演奏。几天后他不幸传染上了霍乱,于11月6日病故。

崇尚超人哲学的尼采

尼采,德国人,19世纪最具影响的哲学家,他以其惊世骇俗的勇气开辟了西方思想史的******,他的思想至今仍影响着西方思想的发展。

尼采1844年出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思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家庭是一个虔诚的新教牧师家庭,贵族出身,和普鲁士国王同宗。

尼采出生时头大身小,并且身体差,有神经痛、头晕、眼花等各种毛病。在他5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父亲与病魔搏斗,终于力竭而死的场景给尼采以深刻的印象,并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