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人在与罗马人的接触中,逐渐掌握了较先进的工具和武器。生产力提高了,人口增多了,助长了他们向外迁徙扩张的趋势。部落联盟的首领和氏族贵族,为了掠夺土地和财富,经常越过多瑙河,袭击罗马帝国的北方行省,这使得罗马帝国政府越来越陷入困境。
然而,日耳曼人的大规模的迁徒运动,是从4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这主要是受匈奴人西迁的影响。
匈奴人原住在中国北方,他们长期与中国的汉王朝对抗,也曾遭到汉王朝的沉重打击。到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臣服于东汉王朝,北匈奴则继续与东汉王朝对抗。后来,北匈奴遭到东汉王朝和南匈奴的内外夹击,受到致命的打击。北匈奴无法在蒙古高原生活,便于1世纪末迁到中亚一带定居。他们在那里生息繁聚,形成了匈奴大同盟。
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能骑善射,为了掠夺牧场和财富,便继续向西迁徙。
374年,匈奴从里海附近的草原出发,进军欧洲,连战连胜。经过五、六年的战斗,他们到达了匈牙利平原,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匈奴帝国。
由于匈奴人由东向西的驱赶,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勃艮第人等,离开了他们居住的故土,迁徙到罗马帝国境内,从而造成日耳曼部落大迁徙的浪潮。
西哥特人为避匈奴人,请求进入罗马帝国避难。罗马人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并答应分给土地,供应粮食,而西哥特人则同意为罗马提供兵源。但罗马人背信弃义,不但没有履行诺言,反而对西哥特人进行沉重的盘剥。西哥特人愤而反抗,并于410年攻陷罗马城,西罗马帝国也因此而灭亡。
汪达尔人为避匈奴人西迁后,进入了西班牙境内。后来,西哥特人攻入西班牙,汪达尔人无处可去,便渡海来到北非,消灭了罗马帝国在北非的统治。
法兰克人西迁后,占据了现在法国的土地,建立了强大的法兰克王国,定都巴黎。他们还赶走西哥特人占领了高卢全境,到6世纪,法兰克王国已拥有和现在法国大致相同的疆域,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因为语言和风俗都很相近,所以历史上通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匈奴西进时,由于法兰克国家非常强大,盎格鲁·撒克逊人无法进入高卢,他们便渡海进入不列颠。到7世纪初,不列颠岛的大部分被他们占领。
东哥特人在匈奴打来后,投降了匈奴,在匈奴王国解体后,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时间不长便为东罗马所灭。
罗马帝国的分裂
公元395年1月,信使骑着快马在驿道上飞奔,他们传递着一个惊人的消息,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在米兰“驾崩”。
不久,帝国最高当局根据皇帝的遗嘱,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帝国版图划分为东、西两部分,由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统治,18岁的长子阿卡丢执掌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年仅11岁的次子霍诺留则接任西罗马的皇位,以拉文娜为都,但名义上西罗马的首都仍在罗马。从此以后,东、西罗马帝国分治的局面便正式固定下来了。
罗马帝国虽然到此时才分裂,但分裂的倾向却早已露出端倪。
公元3世纪,罗马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发生了全面危机,奴隶制生产关系已陷入困境,日益变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在当时的罗马,一方面,饱受摧残、贫困绝望的奴隶,只能以怠工、逃亡和破坏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愤懑与抗争;另一方面,奴隶主达官贵人骄奢淫逸的腐败之风,加速了整个社会的沉沦,而自由平民也把从事生产劳动视为耻辱。一个社会沦落到无人愿意从事生产劳动的地步,危机也就在所难免了。
3世纪罗马的危机首先表现为经济衰退,这种状况在帝国西部地区尤为严重。罗马帝国为了应付日益膨胀的军事和行政开支,不得不加重税赋,滥发货币,结果是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普遍贫困。
在政治上,军人跋扈,内战频繁,中央政权时常陷于瘫痪。在军队的操纵下,皇帝的废立形同儿戏。
在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情况下,罗马各地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人民起义。
帝国内部的剧烈动荡,给外敌人侵以可乘之机,处在迁徙中的日耳曼蛮族以及正在崛起的萨珊波斯,在罗马的北部和东部边境形成了愈益严重的威胁。
公元3世纪末,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为了挽救危机,实行过各种改革,这对延长帝国的寿命起了一定的作用。
戴克里先统治期间,竭力强化皇权,要求把皇帝尊奉为神。他还模仿东方专制君主,采用豪华奢侈的宫庭礼仪。他把自己的正式称号由过去的“元首”改称为“君主”,这标志着罗马专制君主统治的公开确立。
在地方上,戴克里先推行分权制,他把帝国分成4个部分,设立两个“奥古都斯”和两个副职“恺撒”来分别治理,历史上把它称为“四帝共治制”。“四帝共治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巩固边防,但却影响了帝国的统一。
君士坦丁一世上台后,继续加强军事、政治控制,建立了更加完备的专制君主统治。为了防止皇权旁落,君士坦丁废除了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而改用分封自己子侄来治理各地的方法。
公元3世纪危机以来。帝国西部急剧衰落,东部则保持了相对的繁荣。于是,帝国重心开始东移。罗马也渐渐失去了昔日政治中心的作用。330年,君士坦丁一世宣布把都城从罗马迁到拜占廷,改名为君士坦丁堡。这里经济文化发达,扼守水陆要冲,战略地位十分优越。君士坦丁一世花费大笔资财,终于把这里建成了当时欧洲最繁华的城市。
然而,他们的改革并不能使罗马绝处逢生,当然也不能阻止帝国的分裂。君士坦丁二世死后,帝国分裂的格局已经基本奠定。东部、西部两个皇帝,常常互相争战不已。尽管在394年,皇帝狄奥多西一度统一了罗马,但不到一年,随着他的猝然离世,帝国最后还是分裂了。
罗马帝国的版图从此被截为两块,东罗马帝国拥有从黑海到亚德亚海之间的广大地区,包括巴尔干半岛大部、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外高加索的一部分;西罗马帝国的领土包括意大利、巴尔干西北部、高卢、不列颠、西班牙及北非等地。
在文化上,东罗马主要以希腊语为主,西罗马依然通行拉丁语。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宣告灭亡,而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到公元1453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罗马帝国晚期,在帝国欧洲部分,沿莱茵河到多瑙河的漫长边界线上,经常遭到蛮族的侵扰。
所谓“蛮族”,是相对于古希腊、罗马人而言的,希腊、罗马人创立了发达的奴隶制文明,他们把当时欧洲其他处于较低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民族统称为“蛮族”,也就是野蛮人的意思。
蛮族种类很多,日耳曼人是其中一支。他们形成了很多部落联盟,较为著名的有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等。
从公元前后起,日耳曼人同罗马人之间就有了交往。到了公元4世纪,在匈奴人西迁的压力下,大批日耳曼人涌入了罗马帝国境内。
公元376年,西哥特人获准进入罗马境内。但罗马统治者并不是真的想接纳帮助他们,只不过企图利用他们充当廉价的雇佣兵并向他们收取赋税。
不久,罗马官吏趁着西哥特人发生饥荒,大肆敲诈勒索,迫使他们以极低的价钱出卖自己的妻子儿女。西哥特人不堪忍辱,奋起反抗,起义军声势浩大,长驱直入。罗马皇帝瓦伦斯惊慌失措,连忙拼凑了军队前来镇压。
378年8月9日,罗马军和西哥特人的军队在阿德里亚堡展开血战。经过了一整天的残酷厮杀,4万罗马军队全军覆没,皇帝本人也当场毙命。这一战使得罗马当局大为震惊,继任皇帝狄奥多西被迫与西哥特人订立和约,承认了其部分权利。
公元395年,西哥特人又推选了年富力强的阿拉里克为自己的首领,他们利用当时罗马帝国发生分裂的有利形势,攻掠了巴尔干半岛各地,沿途受到了广大奴隶和隶农的热烈欢迎。
公元401年,阿拉里克率部突入意大利北部,直捣罗马帝国的西部巢穴,形势一片大好。但就在此时,由于军事上受挫,结果功亏一篑。
但到了公元408年,昏庸无能的罗马皇帝听信谗言,杀害权臣,结果招致内乱,有好几万的罗马蛮族士兵倒戈投奔了阿拉里克。哥特人趁机再次发起攻势,包围罗马。他们切断了罗马城里的粮食供应线,罗马城陷入一片饥荒和瘟疫。元老院没办法,只得派人出去向阿拉里克求和。
但阿拉里克趁机来了个“狮子大开口”,要罗马人拿出3000磅黄金、3万磅白银、5000磅胡椒以及大量的绸缎、皮货,同时还要无条件释放所有的蛮族奴隶,还要派一批罗马贵族充当人质。
听了这些可以灭亡罗马的条件,罗马使臣暗吸一口凉气。为了压低价码,他以威胁的口吻说道:“可城里还有很多人呀,他们会拼死抵抗的。”
“那好啊,草长得越密,割起来就越省劲。”阿拉里克完全不吃使臣这一套。眼见此事已是无可挽回,这位罗马使臣只得答应了阿拉里克的条件。
但罗马人的委屈未能求全,两年后,阿拉里克再度率军围攻罗马城。
8月24日,天降大雨,罗马城中的奴隶打开了城门,把阿拉里克的军队迎入城内。攻城者高举刀枪,呐喊着冲进罗马,大肆烧杀劫掠了整整3天。
罗马,这个象征奴隶制强权的“永恒之城”,完全匍匐在了奴隶和野蛮人的脚下。
但是,西哥特人并未在罗马久留,而是沿意大利半岛匆匆南下,原打算远征西西里,然后渡海去北非,但为风暴所阻,阿拉里克转而北上,不幸在途中病逝。
公元412年,西哥特人进入西班牙,到419年,他们在那里建立了西哥特王国。
这引起一系列连锁的反应,西哥特人征服西班牙,推动先期到那里的汪达尔人再度南移。他们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很快推翻了罗马在北非的统治。而取代西哥特人占领高卢的,是来自莱茵河下游的法兰克人,以及勃艮第人。
在这场民族大融合中,西罗马帝国风雨飘摇,命在旦夕。公元476年,日尔曼雇佣军统帅奥多亚克,废黜了年仅6岁的西罗马的末代皇帝罗慕洛,这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灭亡。从此,西欧社会跨入了新的时代。
印加帝国兴起
印加部族原是南美安第斯山区克丘亚族的一个分支。“印加”意思即“太阳之子”。
关于印加族的起源有一个传说,太阳神在库斯科以东35公里的帕卡里坦普地方,创造了一男一女,并让他们结为夫妻,这就是传说中的印加第一个国王芒科·卡帕克和王后。芒科根据神的旨意率领部落到达库斯科征服了其它部落,教导那里的农民学会了农耕和各种手工艺,并创造了印加帝国。
印加帝国有着一套严密的行政组织系统。帝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分为四个大行政区。在每个大行政区下面又分为若干省,每个省下面又分为若干区。一个区相当于一个公社。
印加国王被尊为太阳神在人间的化身,是政治、军事和宗教首脑,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四大行政区都由印加贵族出身的总督进行严密控制。
印加帝国的土地名义上为国王所有,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太阳田,其收入供建神殿、祭祀以及充作维持僧侣和女巫的生活;二是印加田,其收入供王室和一切行政开支;三是公社田,其收入供公社和社员使用。
在公社社员分配土地时,每个男子可分得一块土地,每生一个男孩,父来可以再得到一份土地,生一个女娃,可以得半份地。
印加社会已出现私有制和明显的阶级分化。印加官员自己有相当数量的土地,还有权驱使手艺人为其劳动。公社社员除了分地外,还有一些私有土地,由父亲传给儿子,世代相传。但这些人必须缴纳赋税及服劳役。
在印加国,地位最低的是奴隶,他们来自于被征服部落而且数量相当大。
印加是世界农业文明的摇篮之一。在安第斯山上修有层层梯田,筑有上百公里长的水渠。他们使用青铜制造的斧、刀、镰和锄等农具,还懂得使用粪便作肥料。印加农民培植了40多种农作物。
印加帝国的手工业和采矿业也有一定发展。政府基本上控制了全国的羊驼饲养和毛纺织业,由它规定在一定时期剪毛,分别交各皇室仓库,然后再由政府官吏把这些羊毛分到各个家庭给妇女纺织,并严格规定纺织的品种和数量。帝国的矿藏也归政府所有。
印加帝国十分重视交通事业。印加政府为了加强其统治,曾修筑了两条贯穿全国南北的大道。一条是高原道路,长5000多公里。另一条是沿海低地道,长4000公里。路上设有驿站,有专门擅长长跑的驿吏负责传达政府的命令。
印加人还是擅长建筑的民族,人称印第安建筑工程师。他们的建筑气势磅礴,巧夺天工,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库斯科城中心是一个大广场,广场四周是庙宇、宫殿和贵族的官邸组成的建筑群,外面是居民住宅区,最外层是郁郁葱葱的高山峻岭。
库斯科城犹如蜘蛛网的中心,由大驿道把它同全国各大行政区联系起来。印加政府为加强首都的安全,在库斯科城周围的高山和隘口筑有高大的城堡,城堡外面还建有厚厚的城墙。
印加人的婚姻制度与其他印第安人不同,一切都由政府代办。政府规定男子满24岁,女子满18岁必须结婚,公社社员没有选择对象的自由。印加国王和政府官员们实行多妻制,但一般居民则实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子结婚后,可以分配一定数量的份地。
印加人最崇拜太阳神。他们认为自己是太阳的儿女。为崇拜太阳神,他们建了巨大的太阳神庙。
印加人还具有较高的天文学知识。在库斯科太阳神庙广场中心矗立着一个天文仪表“日表”。这是一根石柱,地面上有一条与石柱直角相交的直线,以石柱的日影来测定时间和季节。他们还建起了石柱塔,以观察太阳,确定夏至和冬至。
印加的文字比玛雅原始,采用绳记事,以绳索的结和颜色作为文字符号,称为结绳文字。
可以看出,美洲古代印第安人在劳动中,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充分显露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