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
21127000000037

第37章 中古部分(7)

972年,匈牙利的盖萨一世(972—997在位)统一匈牙利各部落,建立了第一个匈牙利人国家。匈牙利人属芬兰一乌格尔人的一支,公元初生活在乌拉尔山一带,9世纪后期进入多瑙河流域。在其七个部落之中,属马扎尔人为最强,因此在10世纪~11世纪的拜占廷史料中,一般称匈牙利人为马扎尔人。从10世纪开始,匈牙利在其酋长阿尔伯德率领下沿多瑙河北岸西行,摧毁了大摩拉维亚公园,占领斯洛伐克,并侵入巴伐利亚和萨克森。955年,德皇奥托一世在奥格斯堡附近的累赫河畔打败了西侵的匈牙利人,从此制止了匈牙利的西迁,迫其在多瑙河流域定居,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985年,匈牙利大公盖萨皈依基督教,在其子斯蒂芬时期(997—1038),基督教被奉为国教。1001年,斯蒂芬由天主教罗马教皇加冕称王。11世纪末~12世纪初,匈牙利兼并了罗马尼亚的特兰斯瓦尼亚,以及巴尔干西部的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控制了亚得里亚海出海口,建立了以封建骑士领地和教俗封建庄园为基础的大帝国。1222年,封建土地贵族权力坐大,迫使匈牙利王安得烈二世(1225—1235在位)颁布“黄金诏书”,承认他们的世袭财产权、免税权及司法、行政上的豁免权,从此使匈牙利陷入无政府状态。拔都西征之后,国势日衰,长期处于外族及欧洲强国的争夺和控制之中。

塞尔柱人入侵西亚及建国

10世纪,一支游牧的突厥部族在酋长塞尔柱率领下定居在锡尔河下游地区。约985年,他们成为萨曼王朝的边防军,驻扎在布哈拉。萨曼王朝灭亡后,他们又被伽色尼王朝安置在呼罗珊地区。1040年,塞尔柱的两个孙子突格里尔和沙格里乘机夺取了呼罗珊,建立起自己的王国。以后又乘伽色尼统治者争夺王位之机,先后夺取了花刺子模和大不里十,灭掉了白益王朝。他们继续把大本营向西推移到伊斯法罕,1055年攻陷巴格达,剥夺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政治权力,只保持其宗教首领地位。当突格里尔在1063年去世时,已把中、西部伊朗和美索不达米亚纳入帝国版图。马立克沙统治时(1073—1092),继续扩张帝国的疆界。1089—1090年征服了撒马尔罕和喀什噶尔,从法蒂玛王朝那里夺取了叙利亚、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马立克沙死后,他的后代为争夺王权进行激烈斗争,将国家分而治之。长子巴尔基雅鲁格将阿塞拜疆分给二弟穆罕默德,将呼罗珊分给三弟桑贾尔。在他们死后,国家分裂成独立的总督区,较大的有摩苏尔、罗姆、大马士革、安提阿等。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是当时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也是塞尔柱人保存下来的唯一政权,但在1243年被蒙古人侵袭而瓦解。

诺曼征服

1035年,英格兰国王克努特二世去世,王位空悬。英格兰贵族推举流亡在诺曼底的爱德华王子为合法继承人,并于1043年为其加冕。爱德华国王娶了英格兰大贵族戈德温之女为妻,但他在朝中重用诺曼人,这样诺曼人的外来势力同以戈德温为代表的英国本土势力之间矛盾激化。1051年,爱德华国王迫使戈德温全家出逃,并邀请诺曼底公爵威廉访问伦敦。

第二年,戈德温父子纠集一支军队卷土重来,并得到英国民众的拥护。窘急之下,爱德华只好恢复戈德温家族的权位。但获胜的戈德温却一病不起,长于哈罗德继承了父亲的权力。英国本土贵族势力虽然打败了外来势力,把诺曼权贵从宫中逐出,但不久又陷入了同诺曼底公爵威廉之间的一场生死决斗。

威廉对英国王位的觊觎由来已久。1051年,他在访问伦敦时,就与表兄弟、英王爱德华讨论过王位继承问题。爱德华无子,对威廉的要求没有提出异议。哈罗德也曾许诺日后奉威廉为王。但是1066年爱德华国王临终时,却让哈罗德为王位继承人,英国政治机构的核心贤人会议也决定由哈罗德继承王位。不久,哈罗德加冕称王。

威廉听说后,火冒三丈,决定用武力夺取王位,征服英国。1066年8月初,威廉的进攻准备基本就绪,100多艘船在河口等待起锚,但偏偏风向不顺,整整6个星期海面上没有一丝南风,船队根本无法出海南渡。威廉别无他法,只好虔诚地祷告上帝,送来南风。他的祈祷果然灵验。第二天刮起了西南风,威廉命令船队启航。正是这40多天的等待,使胜负的天平明显倾斜向威廉一方。在他之前,挪威的国王也要求继承王位,率军来战,哈罗德虽然彻底打败了他,但“两强之争,必有一伤”,哈罗德自身元气大伤,喘息未定之时,就传来了威廉入侵的消息。

9月27日午夜时分,威廉的远征军乘着凉爽的南风驶向海峡对岸。28日早上9时未遇任何抵抗便在佩文西湾登陆。但是威廉下船后,一不小心,摔倒在地。他急中生智,连忙起来,故作兴奋地大声喊道:“你们看,我的双手已经抱住英格兰了,它一定是我的!”此时,英格兰东南沿海地区门户大开,直到伦敦都无重兵防守,因为哈罗德正在约克庆祝自己的胜利。

哈罗德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飞马赶回伦敦。由于事发突然,哈罗德来不及大规模动员,手下兵力只有未获充分休整的5000余人迎击威廉。10月11日,双方在黑斯廷斯遭遇。一场激战,也是威廉征服战争中决定性的一战就这样开始了。

哈罗德选择威尔登山地的山背最高处作为统帅部所在地,将亲兵部署在峰顶两侧,在中央构成坚固的防守,两翼则是民兵把守。手持矛和斧的步兵,肩靠肩、盾靠盾构成严密的方阵。威廉将军队分成左中右三路,每一路又分三个方阵,第一线是弓箭手,第二线是重装步兵,第三线是骑兵。他亲自指挥中央的诺曼底战士,并在队前打起教皇赐予的“圣旗”。

14日上午,号角齐鸣,战斗开始。诺曼人排成一线,沿山坡向山顶推进。当两军接近时。诺曼人开始射箭,英格兰人凭借盾牌护身,用长矛、标枪、战斧向敌人发起冲击。

英军居高临下,兵器锐利,给诺曼人严重杀伤。威廉左翼开始向山下败退,中央的诺曼人也受到影响后退。在混乱之中,威廉坠马,但他马上恢复镇静,跃上另一匹马大声高呼:“请大家都看着我,我还活着!上帝会保佑我们取得胜利!”诺曼人停止败退,重整旗鼓。

威廉改变战术,用佯败将敌人引开坚固有利的阵地,诺曼人向后退到谷底,待敌人追击时,予以痛击。哈罗德没有识破这一计谋,追击时损兵折将,实力受到削弱。威廉抓住这一战机发动最后反攻。哈罗德中箭身亡,英军阵脚大乱,全线崩溃。黑斯廷斯战役以威廉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乘决战胜利的威势,威廉率军长驱直入,横扫北部。伦敦投降代表向威廉表示屈服,并奉他为国王。1066年圣诞节,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加冕为英国国王。

诺曼征服战争以威廉的胜利告终,从此开始了英国历史上的诺曼底王朝时期。威廉的胜利不仅把西欧大陆的封建制度移植到英国,而且在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方面改变了英国的面貌,使英国同西欧大陆更紧密地融为一体。

哈布斯堡王朝的建立

1020年斯特拉斯堡的主教威纳尔和伯爵拉德波特在今瑞士阿尔高州建立哈布斯城堡(意为鹰的堡垒),拉德波特之子威纳尔一世为哈布斯堡伯爵。1273年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四世当选为德意志国王,称鲁道大一世。1282年鲁道大一世把奥地利和施蒂里军亚传给其子阿尔贝特和鲁道大,从此哈布斯堡王室和奥地利长期结合起来。1306年奥地利国王阿尔贝特之子鲁道夫三世为波希米亚国王。其弟腓特烈一世于1314年为德意志国王称腓特烈三世。1438年奥地利的阿尔贝特五世被选为匈牙利国王、德意志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1440年哈布斯堡王室的腓特烈五世当选为德意志国王,1452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此后,自1493—1711年,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一直由哈布斯堡家族的人承袭。15世纪哈布斯堡王室通过政治联姻相继获得了勃艮第、西班牙以及西班牙在美洲的大片领地。16世纪末哈布斯堡王室的权力达到顶峰。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但哈布斯堡王室仍获得了许多领地。此后—个世纪,哈布斯堡王室统治奥地利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哈布斯堡帝国解体,哈布斯堡王室的最后一个皇帝查理只保有奥地利和匈牙利。1919年4月3日,奥地利共和国国民议会通过“哈布斯堡法”,规定如果哈布斯堡王室家族的人不放弃所有王朝权利和接受公民身份,则小许居留在奥地利。1921年11月3日匈牙利议会颁布法令,取消查理的各种君权,哈布斯堡王朝告终。

希腊正教会的产生

1054年,统一的欧洲基督孝会分裂为东西两部。西方以罗马教会为核心的,称加特力(普世的)教会;东方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自诩“正宗”,故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东西方教会之间的分歧和冲突由来已久。早在基督教产生初期,东西方基督教会就因语言不同而分为两派。东派教会建于希腊语区或希腊化文化区,包括亚历山大、耶路撒冷、安条克及后来建立的君士坦丁堡。西派教会以罗马帝国的旧都罗马为中心,是拉丁教会。君士坦丁大帝在君士坦丁堡建都后,君士坦丁堡跻入牧首区的行列。4—5世纪间的尼西亚会议和查尔西顿会议,都曾阐明了罗马与君士坦丁堡牧首区的关系,即两大牧首区的牧首之权威和地位相同,但君士坦丁堡牧首在名分上位于罗马牧首之后。罗马教皇反复强调“彼得优越”论,企图凌驾于所有其他教会及大教区特别是君士坦丁堡教会之上。因此,东西方教会间常有冲突。君士坦丁堡大教长在处理宗教分歧和教派冲突时,常受皇帝意志左右。皇帝则出于政治考虑,采取一些折衷和妥协方案。于是,罗马大主教往往以“圣者”自居,抵制东方大皇帝和东方教会的政策。这种矛盾在破坏圣像运动时期趋于尖锐化、明朗化。罗马教皇遂与法兰克人结盟,在政治上加强自己的力量。9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在牧首的选任上发生分歧,罗马教皇乘机插手东方皇帝与教会的矛盾,这是东西方教会最后分裂的前奏。此外,东西方教会为扩大经济和政治势力,争相向斯拉夫人地区传教,在摩拉维亚、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都发生过冲突。11世纪初,罗马教皇又利用诺曼人占领南意大利的机会,把南意教区划归罗马管辖。于是,双方教会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两教会牧首互相把对方除籍,互相诅咒,东西方教会正式分裂。在教义和宗教礼仪上,东西方教会也略有分歧。

古马里国家的建立

马里国家是由曼迪人的一支马林凯人所建立。早在11世纪中期,就有过一个叫巴朗达纳的马里国王改宗了******教,并成为第一个到圣地朝拜的黑人国王。但那时马里还只是地处今巴马科和尼日尔河上游的支流,散卡腊尼河左岸锡吉里之间的小国,且依附于加纳。马里国家的真正缔造者是曼迪人穆萨·凯塔,他曾四次去麦加朝圣,定都坎加巴城。1235年,马里国王马里·贾培(又称松迪亚塔,凯塔,1230--1255年在位)利用加纳国势衰微,外族苏苏人国王苏曼古鲁统治不稳的机会,兴兵杀死苏曼古鲁,吞并了加纳,把马里的疆域扩及塞内加尔及尼日利亚之间,成为西非一大帝国。在马里·贾塔的侄孙曼萨·穆萨(又称坎戈·穆萨)在位时(1307—1332),马里臻于极盛。马里成为富裕、兴旺、太平、秩序良好的帝国。从大西洋沿岸到今尼日利亚边境,从南边的森林到北方的大沙漠,到处呈现出有效的治理及有组织的交通和贸易。1324—1326年,曼萨·穆萨曾去麦加朝圣,排场盛大,豪华阔绰,充分显示了国家的富有和强盛。因此,1339年的一张欧洲出版的地图上,第一次收入了马里这个国家。15世纪以后,马里衰落。其周围各民族也不断起义,侵袭马里边境。莫西族、图阿列格族和桑海族侵占了其东方及北方许多省份。1630—1646年,马里国王马马·穆罕被富尔贝人和班巴拉人义军打败,退至坎加巴。从此,马里的历史记载中断。

佩彻涅格人对拜占廷的战争

11世纪后期,拜占廷北方游牧民族佩彻涅格人对拜占廷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进攻。佩彻涅格人是土耳其人的一支,原居于伏尔加河和乌拉尔山之间的广阔草原上。由于受另外两支土耳其部族卡扎尔人及乌占兹人的攻占,西迁至顿河和多瑙河流域,成为拜占廷北方的劲敌。马其顿朝末年,拜占廷皇帝允许佩彻涅格人在多瑙河北岸定居,还授予佩彻涅格人首领以拜占廷官职,企图稳定他们。但佩彻涅格人并没有安于这种地位,而是不断向多瑙河南岸侵扰。到拜占廷皇帝迈克尔七世·杜卡斯时期(1071—1078),由于帝国取消了以往给予北方各游牧部族的赠款,佩彻涅格人和乌齐人遂发难南侵,甚至包围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廷重新采用“以蛮制蛮”的故事,挑拨各土耳其部族之间的不和,解除了君士坦丁堡之围。科穆宁朝初期,佩彻涅格人向君士坦丁堡发动了更猛烈的攻势,还联合色雷斯地区的波高美尔派信众,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1087年,在德里斯特拉打败皇帝阿历克修斯的大军,阿历克修斯几乎被俘。1091年,佩彻涅格人联络了土耳其海盗扎卡斯和塞尔柱人,再次进攻君士坦丁堡。拜占廷收买了佩彻涅格人的同族乌齐人和北方的罗斯人,出兵重创佩彻涅格人。12世纪初,卷土重来的佩彻涅格人被阿历克修斯的继承人约翰二世彻底击败,从此不再威胁帝国。

格利哥里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