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
21127000000038

第38章 中古部分(8)

格利哥里原名希尔德布兰,生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的索瓦纳。青年时留学法国和德国,回罗马后入阿文亭的圣玛利亚修道院。1045年任教皇的机要秘书,次年随被放逐的教皇格利哥里六世被囚于德国科隆,后随教皇利奥九世回到罗马,逐渐成为罗马教廷中的重要决策人之一。1073年任教皇,称格利哥里七世。早在教皇利奥九世时期,罗马教廷已经开始了以反对买卖神职和教士婚娶、巩固教会组织、提高教会威信为主要内容的教会改革。格利哥里任职后,又为教会改革增添了新的内容。他强调教会脱离世俗王权的自由和独立,强调教皇权的至高无上。1074年他在罗马宗教会议上连发四道通谕,严格规定神职人员必须独身,禁止买卖圣职。1075年发布(教皇敕令)27条,宣称教皇权力高于一切,不仅有权任命主教,而且有权干涉各国内政,废立国王或皇帝。1076年在罗马的宗教会议上再次重申禁止皇帝、世俗王公贵族委任神职的命令。格利哥里的改革侵犯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室的利益,因而引发了主教叙职权之争,导致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围绕基督世界的最高统治权进行了200年的斗争。格利哥里的改革加强了教皇对整个教会的中央集权统治,他的继任者继续实行其改革思想,教皇权势逐步发展,成为封建制度的巨大国际中心。

主教叙职权之争

中世纪早期,国王或皇帝掌握着授予教会主教和修道院院长封地和神职的叙职权。11世纪中叶,罗马教廷经过改革,教皇势力逐渐增强。教廷中的改革派力主教会和罗马教廷独立于王权或皇权,主教和修道院院长应由教皇任命。这一主张威胁着神圣罗马帝国的私有教会制和以其为基础的国家教会的利益,从而引起了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间的冲突。教皇格利哥里七世是教会改革运动的积极推行者,1075年为争夺对米兰大主教区的控制权,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发生争执,史称主教叙职权之争。斗争的实质在于,究竟应该由教皇还是由皇帝支配教会。这一争执引发了卡诺沙事件(1077),导致了德国内战(1077—1080),使德意志贵族的权力持续膨胀,极大地削弱了皇权。同时,在教皇的支持下,意大利北部地区成立了伦巴底自治联盟,也严重地损害了皇帝的尊严。这一争执波及至法国、英国。

经院哲学的创立

8世纪末,查理曼在他的宫廷内创立学院,罗致一批教会知识分子论证基督教的正统神学信条。843年查理曼召爱尔兰的修士约翰·司各特·伊里吉纳入宫,主持宫廷学院。伊里吉纳精通希腊文,受过东方教父的影响。他把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结合起来,用脱离实际、空洞繁琐的哲学推理论证基督教的正统神学信条,创立了欧洲中世纪第一个完整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的哲学思想以及后来产生于大主教学院中的哲学思想,总称为经院哲学。经院意为学院,伊里吉纳被认为是经院哲学的创始人,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体系的完成者。经院哲学旨在论证基督教教条,使之系统化。研究的命题主要来自《圣经》,论证的依据是《圣经》、教父的著作以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论证的方法是形式逻辑的繁琐推理。经院哲学的主要代表有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阿伯拉、邓斯·司各脱等。11世纪,经院哲学内部出现了唯名论和唯实论两派。13世纪经院哲学最为盛行,14世纪趋于衰落。

11世纪初西欧兴起异端运动,否认教会的洗礼、领圣餐等礼拜仪式,继而否认神甫的神力和权威。对此教会极力强调弥撒的重要性,强调领圣餐的奇妙功效,把饼和酒解释为已变成“基督的身体和血”,称为实体转化说,从1079年起定为基督教会的重要教义之一。经院哲学在论证这一教义时分成了唯实论和唯名论两派。以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唯实论认为,一般概念先于个别事物而真实的存在,它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时所依据的原型,是上帝的理念,事物的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因而面饼和酒的共相具有实性的“实在”,在弥撒中这种实体发生了转化。以此为依据,唯实论证实教皇的权力高于皇帝的权力。唯实论被教会奉为经院哲学的正统派。以阿伯拉、邓斯·司各脱为代表的唯名论则认为,一般概念是人的思维的抽象,是用以概括个别事物的名称或名词,其本身不是实体,是后于个别事物而出现的。因此在弥撒中饼还是饼、酒还是酒,领圣餐只有精神的、象征的意义。唯名论的理论威胁着教会封建神权的统治,因而受到教会的贬斥。随着经院哲学的发展,唯名论和唯实论一直在神学上和哲学上不断地争论、斗争,它活跃了经院哲学的内容。一直到14—15世纪,经院哲学逐渐瓦解。

西西里诺曼王朝与拜占廷的战争

11世纪后期,建于西西里岛上的诺曼王朝开始向拜占廷发动进攻。1081—1085年,诺曼人国王罗伯特·古斯卡尔对拜占廷属下的巴尔干半岛发动第一次进攻,征服了马其顿全境,直至瓦尔达尔河畔。在希腊拉里萨人民和拜占廷军队的坚强抵抗下,诺曼人的第一次进军失败,威尼斯舰队则在拜占廷一方参加了这次反击战。1098年,在近东建安条克国家的诺曼人王子博希芒德因拒绝向拜占廷皇帝腥行臣服的诺言,引起拜占廷与诺曼人的第二次战争。1104年,诺曼人进攻都拉斯受挫,被迫承认拜占廷对安条克的宗主权。1143年以后,拜占廷皇帝曼纽尔一世推行了一条向西方发展的政策,激化了意大利诺曼人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同拜占廷的矛盾,于是发生了1147—1158年的第三次拜占廷一诺曼人战争。诺曼人舰队进入爱琴海,蹂躏了埃维厄岛、阿蒂卡半岛及底比斯、科林斯一带,把大批丝绸工人掳往南意大利,在巴勒莫建立了丝织业中心。在威尼斯舰队帮助下,拜占廷收复了科孚岛(1143),又向安科纳进军(1151)。最后,曼纽尔的西侵汁划失败,于1158年同诺曼人签约媾和。1182年,君士坦丁堡发生反“拉丁”人暴动,西方各国商人、官员和侨民都惨遭杀害,引起西方封建势力不满。诺曼人乘机于1185年又一次向拜占廷进攻,在爱奥尼亚海、马其顿地区长驱直入,甚至攻占了拜占廷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导致拜占廷皇帝安德罗尼卡一世被废,科穆宁朝结束。1185年11月,拜占廷军队打败了入侵的诺曼人,收回萨洛尼卡、都拉斯及科孚岛,把诺曼人势力逐出巴尔干。

城市文学的产生

随着11—12世纪生产力的发展,西欧各国先后兴起了大量封建城市。这些城市都依赖于当地封建领主,政治上、经济上受到封建领主的压榨与盘剥。为了摆脱这种控制,人们不断掀起反抗斗争,后来取得了程度不同的自治。但城市的政权却落在城市商人、高利贷者等城市贵族手里,城市上层与城市民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城市文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适应市民阶级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而产生的文学形式。城市文学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有鲜明的反教会、反封建的阶级内容和独特的创造性。它有强烈的现实性,揭露封建主僧侣的残暴、愚蠢,赞扬市民的机敏、才智。城市文学的主人公是市民,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人际关系。城市文学的艺术风格生动活泼,它的体裁主要是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和世俗喜剧等。城市文学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尖锐的批判精神。法国是城市文学最兴盛的国家,典现代表作品是寓言讽刺叙事诗《列那狐的故事》。

哥特式建筑的出现

12世纪~16世纪,欧洲各地在罗马建筑风格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哥特式建筑。它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持续到13世纪中叶,第二阶段直到16世纪末。这一建筑以法国和英国的建筑最为典型。第一阶段中,法国强调建筑的结构和高度,而在英国则把哥特式风格用作一种装饰体系,以丰富多彩的线条和一根根柱子来掩饰大块的砖石结构。这种风格在1192年始建的林肯大教堂中得到充分体现。第二阶段,则表现为大陆的幅射式风格和英国的装饰式风格。1250年以后,法国从注意解决建筑物的高度的技术问题,演变为注意通过非结构性装饰来达到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装饰的形式多是尖顶、饰线、窗花格。幅射式风格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垂直的支承部分越来越不吃力,墙壁后来变为竖框、窗花格和玻璃构成的隔屏。英国的装饰性风格增进了装饰手段,拱顶装饰更加复杂,非结构性的较小横弯梁与结构性的重要弯梁连接形成星状或网状,从而增强了装饰的效果。到14世纪末,法国的幅射式风格发展为更多装饰性形式,其中窗花格以S形曲线格式进行装饰,类似火焰的形状,因此也称“火焰式”风格。英国这时发展为“垂直式”,其特点是直线在窗花格中居优势,窗面大幅度增加,因而墙壁厚度也相应减少,使教堂内的垂直空间更为广阔。由此反映出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一般特征是,有尖角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这一完整体系,使建筑物的重量分布在有垂直轴的骨架结构上。这种体系使墙壁成嵌板或只是一些玻璃隔屏和石窗花格,使之充分显示出垂直线的视觉效果。

拜占廷——威尼斯战争

12世纪,威尼斯人为确保其在拜占廷帝国的商业特权,同帝国发生了激烈冲突,以至于爆发战争。威尼斯共和国成立于9世纪中期,992年,拜占廷皇帝瓦西里二世曾决定对进入马尔马拉海和阿比都斯的威尼斯商船减免部分关税,鼓励威尼斯人进入东地中海贸易区。1082年,科穆宁朝皇帝阿历克修斯颁布黄金诏书,完全免除威尼斯人进入帝国港口的入港税和关税,允许他们自由出入帝国在小亚、马尔马拉海的港口,并在君士坦丁堡黄金角港口附近设立商栈和贸易据点。威尼斯总督还得到帝国的荣誉头衔;其教会也得到大批赠礼,以促使威尼斯舰队参加拜占廷对西西里诺曼王朝的战争。十字军东侵以后,威尼斯又取得在近东几个国家内的贸易特权,从此成为东地中海首屈一指的航海大国。1122年,拜占廷暂时摆脱了诺曼人的威胁之后,企图取消已赐予威尼斯人的特权,由此引起威尼斯对拜占廷的战争(1122—1126)。威尼斯舰队骚扰爱琴海诸岛,攻占爱奥尼亚海上的科孚岛和克法利尼亚岛,迫使拜占廷收回成命。1148年以后,处于诺曼人威胁下的拜占廷扩大了给予威尼斯人的特权。不久两国关系恶化,拜占廷又企图借******及比萨人的力量牵制威尼斯。1155年拜占廷与******人和比萨人结盟,1171年又大规模迫害侨居君士坦丁堡的威尼斯人,并没收其货物、财产。于是威尼斯又一次发动对拜占廷的战争(1171~1177),迫使拜占廷再次赔款,重新确认威尼斯人已有的特权。从此,威尼斯在东地中海的势力已不可遏制,拜占廷日益失去了以往航海大国的地位。

拉特兰公会议的召开

1122年,罗马教皇卡利克斯特斯二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为解决主教叙职权之争,缔结了沃尔姆斯宗教协议。1123年卡利克斯特斯二世在罗马拉特兰宫举行第9次普世会议,确认沃尔姆斯宗教协议,通过了禁止买卖神职、禁止世俗侵占教产、禁止神职人员结婚、不许非法立主教等25个有关教律的决议。这次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由教皇主持的基督教公会议。1139年英诺森二世在拉特兰召开第10次普世会议,会议否认了敌对教皇阿纳克雷二世,废黜他委任的主教,承认英诺森二世为合法教皇,结束了罗马教会的分裂局面。会上还谴责了阿诺尔德派,肯定自格利哥里七世以来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强凋神职人员独身制。1179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拉特兰召开第11次普世会议,审议1177年教廷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缔结的威尼斯和约。会议制定了新的《教皇选举法》,规定教皇应由枢机主教中的2/3多数选举产生,这个选举法沿用至今。1215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在拉特兰召开第12次普世会议,出席者有主教400余名,修道院长800余名,以及各国君主的使节和腓特烈二世皇帝的私人代表。会上规定了教产的使用、什一税、司法程序、主教优先地位等,宣布有关圣体礼的变体论为正统教义,谴责清洁派和韦尔多派。英诺森三世还在会上命令各君主相互休战四年,以组织十字军东征。这次会议是教皇政治、宗教权力达到顶峰的标志。

******教国家抗击十字军东侵

1096年,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天主教会以夺回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为号召,发动十字军东侵,1098年占领耶路撒冷。1127年阿拉伯人在伊马顿丁·赞吉领导下,于摩苏尔(在今伊拉克北部)抵抗十字军,1130年攻克十字军占领的叙利亚重要据点阿勒颇,1144年攻占第一次十字军东侵时建立的爱德萨伯国。入侵埃及的十字军也被赞吉之子努尔丁击退,努尔丁的部将萨拉丁废黜埃及法蒂玛王朝哈里发,建立阿尤布王朝,形成以埃及为中心的抵抗十字军的力量。1187中萨拉了在哈特了(距提庇利亚湖不远)附近彻底打败十字军,俘虏耶路撒冷国王,随后占领沿海城市阿克、西顿、贝鲁特等。同年又攻陷耶路撒冷,残留在十字军手中的只有安条克、特里波利、推罗等地。之后萨拉丁又打败第三次十字军东侵(1189~1192),迫使英王理查与其缔结和约,巩固了******教国家所取得的成果。此后100年中,基督徒和******仍然处于互相敌视的状态。马木路克王朝时期,苏丹拜伯尔斯于1265—1268年夺取雅法、凯撒利亚和安条克,1289年夺取特里波利,1291年攻占十字军的最后据点阿克,绵延200多年的欧洲十字军远征以彻底失败告终。

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