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
21127000000041

第41章 中古部分(11)

1235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术赤之子)奉大汗窝阔台(1229--1241在位)之命,率蒙古大军15万西征钦察、俄罗斯等国。1236年,征服伏尔加河中游的不里阿耳人。1237年春进入钦察境内,同年冬天沿伏尔加河北上,进入俄罗斯东北部。由于俄罗斯诸公国间勾心斗角,不能团结一致御敌,里亚赞孤立无援最先沦陷。次年1--2月莫斯科、罗斯托夫、特维尔、弗拉基米尔等十几座城市也相继被蒙军占领,3月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沦陷。只是由于沼泽地的阻隔,蒙军才未能继续北上攻取诺夫哥罗德。在退兵南下期间,蒙军攻取了科泽尔斯克,击败了伏尔加河上游的钦察首领忽滩汗,最后于1239年2月攻克阿兰城。1239年,蒙军向南部和西南俄罗斯发动进攻,攻克了彼列雅斯科夫、契尔尼戈夫等城,占领克里米亚半岛和基辅城(1240年秋),向西推至加里奇公国境内。1241年,蒙军兵分两路向波兰、匈牙利进军。进攻波兰的军队在里格尼茨打败了西里西亚大公亨利二世后,于奥勒穆茨城外受阻,被迫撤军,于匈牙利同拔都会合。拔都所率攻打匈牙利的大军则分为三路,在赛奥河获胜,进而攻占佩斯城。然后,蒙军大部在多瑙河以东驻扎休整,其余军队进取斯洛伐克和捷克,直抵维也纳附近。奥地利大公和波希米亚王公赚合作战,于纽斯塔特击退来犯蒙军。同年冬季,拔都大军从冰上越过多瑙河,攻陷匈牙利旧京都格兰城。1242年,窝阔台去世的消息传来,拔都被迫息兵东撤。1243年初,撤至伏尔加河下游,以萨莱为中心建立金帐汗国。

金帐汗国的兴衰

1243年,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在西征俄罗斯及斯拉夫诸国后,于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建立了金帐汗国(又名钦察汗国)。这个新汗国的疆土包括额尔齐斯河以西,多瑙河以东(包茄摩尔达维亚和保加利亚等地),克里米亚半岛及北高加索地区以北的广大地区。俄罗斯各公国都沦为金帐汗国的藩属,长期向大汗纳税。在别儿哥汗时期(1256--1266),出于同其东南近邻伊儿汗国斗争的需要,金帐汗国发展了与埃及马木路克王朝的友好贸易往来,并接受了******教。到乌兹别克汗统治时期(1313--1341),金帐汗国势力最强,在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它与进入黑海贸易区的******人经常处于敌对状态,双方时常互相攻击,并掳卖对方的人民为奴隶。1298年,金帐汗国大军曾洗劫克里米亚半岛的卡法城,杀死当地居民,夺取商人财产。14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内乱,金帐汗国趋于衰落。1380年库里克沃之失败,对金帐汗国实力是一次重大打击。1395年,帖木儿军队又洗劫了金帐汗国都城,更加速了它的衰亡。15世纪30年代以后,金帐汗国解体,分化为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及克里米亚汗国。

马木路克王朝对埃及的统治

1250年,阿尤布王朝时期的马木路克近卫军在埃及建立了马木路克王朝(1250--1517)。马木路克近卫军原指由训练有素的突厥族及外籍青年奴隶组成的骑兵队,这支军队早在哈里发马门时代(813—833)就取代了阿拉伯部落兵,成为阿拉伯军队的主力。其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近卫军的各级将领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势力日增,以至于它的高级将领时常操纵国家政治,任意废立哈里发。在法蒂玛朝和阿尤布王朝时期,马木路克近卫军一直是维持王朝统治的支柱,也是王朝中的不安定因素和内乱的策动者。1250年,萨拉了建立的阿尤布王朝告终,政权落入马木路克军官手里。他们的继承王位没有定规,也不按世袭,往往是实力的较量,只有最强大的近卫军将领才能夺得苏丹的职位。因此,马木路克王朝是由一批种族不同、国籍不同的奴隶主在埃及建立的军事寡头统治。王朝的奠基者及最著名的埃及苏丹是拜伯尔斯(1260--1277)。他率军多次打击入侵西亚的蒙古人,保护了******教文明,同基督教的十字军进行过多次较量,屡操胜券。在其最强盛时期,马木路克的版图从小亚的幼发拉底河流域延伸到北非的普兰尼加。15世纪以后,王朝与土耳其经常发生冲突。1516年与土交战于阿勒颇,埃及失败,1517年埃及首都开罗被土耳其攻陷,马木路克王朝灭亡。

托马斯主义的确立

托马斯·阿奎那出身于意大利贵族之家,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外甥,腓特烈二世的堂兄弟。幼年在蒙特·卡西诺修道院受初等教育,后就学于那不勒斯大学和巴黎大学。1244年加入多明我教团,1257年任巴黎大学神学教授。三年后被召入罗马教廷,先后任亚历山大四世,乌尔班四世和克立门四世三位教皇的神学顾问和法王路易九世的顾问。托马斯在巴黎期间,受柏拉图和新柏拉图哲学思想影响。13世纪初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由阿拉伯传入西欧,托马斯和阿尔伯特一起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并公开宜讲,他认为亚里士多德体系比柏拉图体系更适合作为基督教的哲学基础。他成功地把奥古斯丁和其他早期教父的神学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融合在一起,用哲学方法论证神学命题,发展成为自己的一套复杂的、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从而建立起庞大的经院哲学体系,是正统经院哲学系统化的完成者。托马斯一生写了18卷巨著,其代表作有被奉为基督教神学经典的《神学大全》,以及《反异教大全》、《哲学大全》等。他的哲学思想是把本质和存在予以区别,宣称人类灵魂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形式,它与物质牢固结合而构成人物。在政治思想上,强调教会高于世俗国家。1323年托马斯被谥为圣徒,1567年被正式命名为教义师。他的哲学和神学体系被称为“托马斯主义”,1879年教皇立奥十三世将其正式定为天主教的官方神学和哲学。

卡塔洛尼亚兵团在希腊的进军

14世纪初,西班牙的雇佣军兵团卡塔洛尼亚人在希腊建立了雅典公国的西班牙王朝。卡塔洛尼亚兵团原是由西班牙卡塔洛尼亚人,阿拉冈人、那瓦尔人及马略尔卡人组成的雇佣兵团。在13世纪后期,曾参加阿拉冈彼得的十字军,借西西里晚祷起义(1282)之机,占领了西西里。14世纪初西西里战事平息,好战的骑士们无所事事,遂受雇于拜占廷皇帝安德罗尼卡二世(1282--1328在位),进入君士坦丁堡协助防卫。他们在君士坦丁堡大肆破坏,据称有3000名意大利人在混乱中被杀。1304年,卡塔洛尼亚兵团在其首领罗哲·德佛劳尔率领下参加了土耳其人的战争,解除了士麦拿东部的费拉德尔菲亚之围,并在小亚颇有进展。为了控制这支骄纵的骑士队伍,安德罗尼卡召回佛劳尔,授予其凯撒的头衔,并在亚得里亚堡设伏,刺杀了佛劳尔及其随从。帝国其他地方的西班牙人也被株连。于是,驻扎在加里波利的卡塔洛尼亚兵团剩余军士举旗造反,在拜占廷领土上大肆烧杀劫掠,蹂躏了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进入塞萨利。在此略为整顿后,又顺希腊半岛南下,在比奥蒂亚打败了法兰西人的军队,占领了这里的十字军国家阿凯亚公国的首都雅典,建立起西班牙人王朝的统治(1311)。1379年,在那瓦尔人的打击下,卡塔洛尼亚兵团在希腊中部的统治才告结束。

文艺复兴运动

14--17世纪,欧洲出现了希腊、罗马古典文艺和学术的复兴运动。这个运动首先从意大利开始,这里的一些城市最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要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天主教会用神权扼杀人性;主张享受现世的幸福,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和文化,反对迷信愚昧。从而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它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也相继出现。产生了意大利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闻名于世的大文豪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天文学家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一大批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代表人物,使文艺复兴时代成为百花竞放、硕果累累、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光辉时代。

早在12世纪中期以前,佛罗伦萨就建立了城市共和国,逐渐发展为欧洲著名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中心。14世纪,以大商人、工场主和银行家为首的新兴资产阶级掌握了城市政权,此后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这里出现了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第一位研究人学的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从而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1321年佛罗伦萨大学建立以后,成为人文主义的早期中心。彼特拉克、薄伽丘先后在这里讲课,传播古典文化。15世纪在美第奇家族柯西莫(1434—1464)和罗棱索(1469--1492)统治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柯西莫执政30年间,积极扶植和支持新文化,他本人就是一位古典文化的崇拜者,邀请希腊文化专家和人文主义哲学家来佛罗伦萨讲学,并成立柏拉图学园学术团体。他同当时的著名艺术家交往甚密,如建筑家布鲁涅列斯奇、雕刻家多纳太罗。他还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教堂,使这些艺术家的才能得到极大的施展。罗棱索时期继续其祖父的政策,他的宫廷成为文学家、哲学家、雕刻家、画家、建筑家的荟萃之地。他把美第奇家族的一座别墅变成柏拉图学院,大量收藏古典作品和当代的杰作,他还创办了一所美术学校,大力培养艺术人才。著名的米开朗琪罗就曾在这里学习过雕刻,并倍受罗棱索的重视。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等人把文艺复兴的艺术推向高峰。此外,这里产生的马基雅维里、伽利略等人,也都为文艺复兴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丁《神曲》的问世

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先驱、诗人但丁,于1307—1321年创作了长篇叙事诗《神曲》。但丁通过漫游地狱、炼狱和天堂的经过,广泛深刻地反映了14世纪意大利的社会生活,揭露了教会僧侣的伪善卑鄙、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专横、市民阶级的贪婪自私,抨击了党派之争及破坏意大利统一的罪恶行径,抒发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闪耀着新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由于作品诞生于中世纪,因此从内容到结构都不可避免地打上宗教烙印。诗中有不少宗教的说教,繁琐哲学的知识和浓厚的神秘色彩,作品的结构采用了梦幻、象征等手法。但它肯定文化知识与人的才能智慧,肯定世俗的爱情和人的感情解放,表现了光明理想定会战胜黑暗现实的信念。作品是用意大利托斯坎那方言写成,使他成为欧洲第一个用民族语言写作的作家,成为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奠摹人。但丁的《神曲》分《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三部,共100歌,计14233行。《地狱篇》和《炼狱篇》大约于1313年脱稿,1320年刊印。《天堂篇》在1321年但丁逝世前不久脱稿,其中最后13歌是但丁的儿子加各伯所续。

司各脱学说的确立

约翰·邓斯·司各脱生于苏格兰,曾就学于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在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有“细密博士”之称。1307年奉科隆任教。他在牛津大学学习时研究过彼得·朗巴德的《思维四书》,在巴黎讲学时对此进行过评论。司各脱青年时代就加入了方济务会,一贯反对多咀我会的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思想。他的思想更接近阿拉伯的亚里士多德派,并受带有强烈新柏拉图主义色彩的阿维森纳思想的影响。他主张哲学不从属于神学,认为哲学的对象是上帝创造的万物,神学的对象则是上帝自身。因为神学有其最高的对象上帝和其本身的原则,所以它高于一切科学。研究哲学靠理性,信仰上帝靠教会权威,在信仰上强调人的意志,理性无法解释信仰。因此神学不能包括哲学,哲学应从神学中分出去。他的见解使哲学得以摆脱依附神学的“奴婢”关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司各脱是经院哲学中唯名论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学说后被称为司各脱主义。这一学说动摇了托马斯主义的权威,是方济各会神学思想的准则。司各脱的主要著作有《牛津论学》、《巴黎论学》、《问题论丛》及彼得·朗巴德的《教父名言集》论疏等26卷论著。

彼特拉克《歌集》的问世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彼特拉克,于1374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歌集》的创作。《歌集》分上、下两部:《圣母劳拉之生》和《圣母劳拉之死》,采用十四行诗体形式,共366首。主要内容是抒发作者对青年时期倾心相爱的劳拉的强烈感情。1327年,彼特拉克在法国阿维农遇到一位骑士的妻子劳拉,一见钟情,于是即兴写十四行诗抒发对她的爱慕之情。劳拉于1348年被黑死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彼特拉克极度悲伤,又写了许多诗来表达他的沉痛悼念之情。劳拉是诗人心目中理想的情人,她的举动言行都被诗人写在十四行诗中。《歌集》中还有少量的爱国主义诗篇和政治讽刺诗,谴责了君王的劣迹和教会的丑恶。《歌集》中还有一些借景抒情的诗篇,表达了诗人肯定人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彼特拉克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把十四行诗推到一个完美的境地,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即“彼特拉克诗体”。这种诗体被后来的乔叟、莎士比亚等著名文学家和诗人所模仿,为欧洲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吉洛特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