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画家、艺术史家瓦萨里原是米开朗琪罗的一位高徒,曾多次泛游各地,访问艺术大师,并搜集艺术家的生平事迹和名画、雕刻、建筑图样,在此基础上写出《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于1550年出版。该书分3卷,从早期意大利画家契马部埃(1240~1302)写起,一直到16世纪威尼斯派著名画家提香(1477~1576)的时代。在绪言中,瓦萨里简要地论述了14世纪以前的艺术发展史。这是意大利和西欧第一部艺术史,对欧洲各国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影响甚大。尤其是在这部巨著中第一次提出“文艺复兴”一词,被各国史学家、艺术家所沿用。虽然他把文艺复兴看作是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现”,有一定片面性,但在当时能提出这一名词,对后来是有影响的。瓦萨里被认为是近代艺术史的始祖。
震撼欧洲的德国人——马丁·路德
“孩子们,当钱币落入钱柜叮当作响的时候,你们的灵魂就飞上了天堂!”一个身穿红袍、胸前挂着银质十字架的红衣主教,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高声鼓吹着。
下面站着的一大群观众马上发出“嘘嘘”的不屑声,有人开始大声喊道:“不要听他的胡说八道;我们可千万不要上他的当!”
“照他这样说,屠夫都可成为天使了!”人们议论纷纷,渐渐散去。
原来,罗马教皇借口修缮大教堂,派人到各地出卖“赎罪券”。宣称:人的灵魂要得到上帝的拯救,就要通过教会的帮助;教皇是上帝的代表,谁只要买了“赎罪券”,教皇就可以代表上帝免除他的罪行。这纯属是骗人钱财的一派胡言。
几天后,维登堡大教堂前又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这回不是来买“赎罪券”,而是观看教堂大门旁的一张文告。
“《关于‘赎罪券’的效能》……”有人大声念道,“……很显然,当穷苦百姓的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一些人的得利心和食欲心……”
下面的人齐声喝彩:“写得好!”
神甫听到声音后,立即从教堂冲出来,看到文告上的名字,怒道:“是马丁·路德!这个叛徒!愿主惩罚他!”骂完便落荒而去。
马丁·路德,1483年生于法国一个矿业主的家庭,毕业于爱尔福特大学,学的是法律。后来,他又进神学院学习神学。1508年起,担任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他到过罗马,亲眼看到教皇的腐朽和贪婪,因此,强烈反对封建教会的统治,提倡建立一个廉洁的教会。当他看到教皇竟无耻地靠出卖“赎罪券”骗钱的时候,实在忍无可忍,就在教堂门口贴出了这张《关于赎罪券的效能》的论纲,共95条,所以又被称为《九十五条论纲》,揭露教皇贪得无厌的嘴脸。
论纲一出,很快风行欧洲,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激发了人民对教会的反抗。
1519年,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了大论战。在路德唇枪舌剑、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约翰·艾克狼狈不堪地败下阵去,这场大辩论无疑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机。
1520年是宣扬路德学说最火的一年。那一年共出版德文书籍、文章208册,其中路德的著作有133册之多。被称作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都发表在那一年。在这些著作中,路德的攻击矛头并非指向某一教皇或教庭的奢侈腐败,他矛头所指是整个封建神权政治。他的学说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世纪的教阶组织,否定了奴役人们的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资产阶级廉俭教会,并在宗教理论上以资产阶级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义他律的宗教。
这一切点燃了下层人民的热情之火,呼出了人们的心声。人民拥戴路德,以教皇为首的教会人员却对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
马丁·路德并没有被教皇的淫威所吓倒,他坚定不移地说:“我坚持我的观点,决不后悔!”并走到大街上,手拿着教皇的敕令,慷慨陈词:
“一百年前,捷克的神学教授胡司,为了反对教皇用‘赎罪券’
搜刮教徒钱财,被教皇判为‘异端’,用大火活活烧死。现在,又轮到我了,我不怕,我相信上帝,相信真理,决不妥协!”
围观的人群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热烈地欢呼着“马丁·路德”的名字。马丁·路德把教皇的敕令投入火中,敕令顿时化为灰烬。
在场的人群欢声雷动。从此,马丁·路德成了德国宗教改革的著名领袖。拥护路德的教派就称为“新教”,以区别于罗马教皇的天主教。
1521年1月3日,教皇宣布破门令,开除马丁·路德的教籍。
马丁·路德针锋相对,写了一封******:《致德意志基础教贵族公开书》,建议德国脱离罗马教会,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可是,当时的德意志帝国皇帝查理,却站在罗马教皇一边,反倒责令路德公开表示悔改。
从此,马丁·路德的思想就如同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了德意志封建教会统治下的茫茫长夜,它否定了对教皇的崇拜,否定了教会对社会的最高统治权,顺应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改革教会,改革社会的愿望。
查理五世、教皇等一帮人无计可施,只好蛮横地对路德进行人身迫害,宣布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路德无法立足,只好隐居到瓦特堡,从事圣经翻译。他选择的圣经翻译工作有着不可估价的积极意义。
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了,海涅认为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路德所译的圣经是依照着未经后世篡改的希伯莱文和希腊文原本。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但路德不能代表人民。当德国农民要把宗教改革变成一场推翻现存剥削制度的政治革命时,路德退缩了,最后走向背叛,成为世俗统治者的代言人。他先写了《劝基督徒勿从事叛乱书》,又开始回维登堡讲道,平息骚乱,最后写了《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书》。他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由劝抚、调解到力主镇压。后来又叫嚣“无论谁,只要力所能及,无论是暗地里也好公开地也好,都应该把他们戳死,扼死,刺杀,就像必须打死疯狗一样!”丑恶狰狞的面目暴露无遗。路德彻底脱离了人民,路德教在德国蜕变成为世俗诸侯的工具。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温和的宗教改革运动,仅在宗教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恩格斯说“路德不仅把下层人民的运动,而且连市民阶级的运动也出卖给诸侯了”。
1546年2月,路德死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岁。路德一生功过参半。他所发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他的宗教学说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恩极斯认为路德是他那个时代的巨人。
闵采尔
你知道德国的旗帜是什么颜色的吗?
是黑、红、黄的三色旗。
原来,在历史上,黑、红、黄是德意志民族统一的象征。在十六世纪,闵采尔领导的德国农民起义中,就有人高举着这三色旗进行战斗。
闵采尔1490年出生在德国施托尔堡的一个手工业家庭里。幼年时,他的父亲被伯爵送上了断头台,惨遭杀害。15岁时,闵采尔就在读书的中学里组织秘密团体,反对教会。后来,又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路德发表了声讨教皇的九十五条论纲之后,他积极参加宗教改革活动,到各地去宣传、组织。
1524年夏天,德国土瓦本南部的农民,在闵采尔的影响下,拒绝为贵族服劳役。贵族就开始实施恐怖政策,四处抓人,抓住了就先把人的眼睛挖去,再吊在高高的橡树枝上活活吊死。农民们忍无可忍,在这年冬天开始了起义。闵采尔及其学生卫德提出了自己的战斗纲领《出简》,号召农民用武力推翻现有制度,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
起义军以燎原之势迅速扩大,席卷土瓦本地区,形成了一支规模有三四万之众的庞大队伍。1525年3月,起义大军在梅明根举行集会,制定了《十二条款》。但这支起义大军钻进了一个贵族希普勒,当时只因为他与其他贵族有矛盾,才混水摸鱼地参加了农民起义。没想到起义军的《十二条款》要废除一切贵族的利益,希普勒想“我这不是自投罗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便动摇了信心,开始背地里同镇压起义军的将领特鲁赫泽斯相勾结,伺机破坏起义。
5月,特鲁赫泽斯的剿杀大军兼程逼向农民起义军集结的海尔布隆地区。起义军的将领们还毫无所知,被蒙在鼓里,正在开会讨论制定《海尔布隆纲领》,一直讨沦到天黑还未定夺。
这时,特鲁赫泽斯的骑兵,在希普勒的配合下,直扑起义军的会议厅,一举捕杀了那里的农民领袖。同时,分兵围剿驻扎在附近的起义军队伍。
闵采尔于1525年3月在缪尔豪森城亲自领导这里的起义,得到了广大农民和附近的萨克森采矿工人、手工业者的支持,声势浩大,建立起“永久议会”,闵采尔被选为议会主席,缪尔豪森也就成了起义中心。
闵采尔的军队攻破敌人的城堡,打下教堂,打下地主贵族的庄园,把教会的土地和财产分给农民和城市贫民。闵采尔每到一处就演说到一处,他说:“要坚决消灭领土,财产要归民。我们要向前不停地冲击,不能让刽子手把刀磨快了来杀我们。我们复仇的火要烧得更旺,复仇的刀剑要磨得更锋利。人人都拿起武器,杀尽一切吸血鬼、寄生虫!”
由于闵采尔为首的起义队伍日益壮大,不但招致了反动军队的集中围剿,就连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出面大骂起义军为“疯狗”,骂闵采尔是“大恶魔”。马丁·路德的信徒们四出活动,瓦解了不少起义农民的斗志。
5月16日,前来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诸侯部队几万人,偷袭了闵采尔的起义军,在弗兰肯豪森把闵采尔直接指挥的八干精兵包围了。有人劝闵采尔突出重围,他不听:“豺狼已经扑来,我要与它同归于尽!”于是四面御敌,经过十天十夜苦战,终因寡不敌众,在5月25日,闵采尔被俘了。
诸侯军的将领乔治诱逼闵采尔投降,闵采尔大义凛然地说:“如果我会投降,上帝也会投降了!”闵采尔受尽酷刑后遇害,时年35岁。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斗争业绩。虽然他已牺牲四百多年,弗兰肯豪森城那座用石块砌成的楼房,也就是闵采尔的临刑地,至今还妥善地保存着。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群德国人和外国人,到闵采尔牺牲的那座楼房去凭吊和瞻仰。
太阳与地球在转
解放自然科学的人——哥白尼
是太阳环绕地球运转还是地球绕太阳运转,这个问题在16世纪以前一直争论不休,并且一度太阳绕地球运转,也即地心说占据着统治地位,直至哥白尼提出他的“日心说。”
尼古拉·哥白尼,著名的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1473年2月19日,哥白尼出生于华沙西北的维斯瓦河畔的托伦城。10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他和哥哥、姐姐被送到舅父那里去抚养。舅父是一个大主教,经常给哥白尼讲一些天上太阳和星星的知识和故事。舅父见哥白尼很喜欢听这些故事,就送给他一些天文学方面的书籍,哥白尼如饥似渴地读着,浩瀚的星空简直太神奇、太美妙了,他被书中所写的知识吸引住了,不由得开始瞭望头上的星空,开始探索神奇的天文奥秘。
1491年,18岁的哥白尼入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天文和数学。哥白尼的老师——波兰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沃伊切赫·波鲁泽大斯墓对公元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提出质疑。这一学说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后来托勒密又加以推论,使之系统化。托勒密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形体,天空像一只翻转过来的碗,地球静止不动地处于这个碗的中心,而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运转。这种理论后来被教会利用,被奉为经典,提出不同的见解就要被视为异端;加以残酷迫害,因此,几乎没有人敢对“地心说”的真伪产生怀疑。哥白尼却要对它说“不”了!
随着对天文学逐步深入了解,哥白尼越来越对这一学说产生
怀疑。当他看到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不同意“地心说”的观点,认为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阳,地球只是环绕太阳运行的星星之一时,哥白尼深深地被这一说法吸引住了。
“既然有人在我之前已获准可以自由地设想一些用以解释星体现象的圆圈,那么我想,也不难容许我也来试一下,假定地球有某种运动,能不能发现比前人对天体运动的更合适的解释。”
一个天才的怀疑就这样形成了。这时的哥白尼早已大学毕业,是罗马大学的教授了。多么令人钦羡的职位,如果他一直如此供职下去,凭借他渊博的学识,会培养多少的人才!但他放弃了,他要寻找真理,这必须要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哥白尼回到了波兰,在弗洛恩堡大教堂担任一名教士,这一闲职为他下一步天才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条件。
在教堂的西北角有一座小小的阁楼,哥白尼在这儿设置了一个小小的天文台,没有现成的仪器就自己动手做。从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哥白尼不间断地观察天体达三十余年。就在这个小小的阁楼上,一个伟大的发现形成了,一部六卷本巨著《天体运行论》产生了。在书中哥白尼大胆地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人们每天看到太阳由东向西运行,是因为地球每昼夜自转一周的缘故,而不是太阳在移动;同样,天上的星体看上去在不断移动,也是因为地球本身在转动,而不是星体围绕着静止的地球转动。
“太荒谬了,地球怎么能是动的,又怎么能围绕太阳运行?简直是一派邪说惑众!”
教皇怒不可遏,下令禁止哥白尼书稿的传播,千方百计地想控制哥白尼的手段。因为哥白尼的“日心说”一旦传播出去,就意味着他们的精神支柱——“地心说”的彻底破产和他们所维护的神学殿堂的倒塌。
但是,真理是禁不住的。为维护真理,哥白尼也没有向教会屈服。1543年5月24日,几经周折,《天体运行论》校改稿送到久病不起的哥白尼的床前。此时,处于弥留之际的哥白尼已无力校正被教会篡改了的章节。教会删去了哥白尼亲手写的序言,以一个伪序言代替它,伪序言竟说“日心说”只不过是一种假设,一种臆想,目的是提供学者们计算天体运行的数据。在《天体运行论》送到哥白尼床前一小时后,哥白尼就与世长辞离开了人世。
哥白尼虽然去世了,但他创立的“太阳中心说”,对科学的贡献有划时代的意义,证明神权统治人类思想的时代就要过去,人类理智思考、自由思想的曙光就在眼前。
在烈火中永生——布鲁诺
1600年2月17日,在罗马鲜花广场前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们,这里即将举行火刑。围观的人们在嘁嘁喳喳地议论着:“又一个异端要被烧死了!”“看,他还满不在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