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
21127000000053

第53章 中古部分(23)

鲜花广场的火刑架前,立着一个衣衫褴褛,形锁骨立的人,瘦削的脸庞棱角分明,一双眼睛执着地目视前方。在他的身上绕着一道又一道蘸了水的绳子,经火一烤深深地嵌入肉里。

刽子手在临刑前用火照了这个人一下,问道:

“你的末日即将来临,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受刑者仰望着蔚蓝的天空,傲然地答道。

这个人就是布鲁诺。

布鲁诺是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1548年,布鲁诺出生在意大利诺拉小镇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由于家境贫寒,15岁时他就到一个修道院当了一名小教士。在修道院里,布鲁诺如饥似渴地阅读着神学论著和教会先贤们的作品,但读着读着,布鲁诺不时地皱着眉头,感到其中有不少虚伪和荒谬的东西。

一天,同布鲁诺很要好的一个图书管理员,给布鲁诺拿来了一本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太妙了!太棒了!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布鲁诺仿佛见到乌云中的一道闪电,仿佛看到了黑夜中的一座灯塔,仿佛看到了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一下子找到了真理。以后,他以深造拉丁语和研究神学为借口,阅读了大量的所谓“禁书”,并依靠自己的不断钻研,终于超越了哥白尼的理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生这样的声音: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天体系统;太阳也在运动着,并改变与其他恒星之间的位置。

“简直是异端分子!大逆不道!”

教会得知布鲁诺的言论后怒不可遏,传讯布鲁诺到罗马。教会同时搜查了他的家,发现了大量的“罪证”——禁书。阅读这些书就要被逮捕和开除教籍,更何况私藏了。这时,那个图书管理员给布鲁诺通风报信,布鲁诺匆匆换上世俗的服装逃出罗马,开始了他漫长的传播真理的流亡生涯。

布鲁诺首先逃到了日内瓦,但加尔文教统治下的瑞士对待异教徒并不比罗马宗教裁判所逊色。布鲁诺给日内瓦带来了真理和科学气息,令这里的神学家同样害怕和仇恨,他们开除了布鲁诺的教籍,牵着他游街。

他只得逃离日内瓦来到里昂,又到图卢兹,他在各处传播自己的学说,但没有人相信他。人们大声对他狂吼:“世界围绕太阳转动?世界是绕太阳运动的普通行星?呸?谁听说过这种胡言?”

图卢兹令布鲁诺感到不快,他又横穿法国,步行到巴黎,接着作为法国大使的私人秘书来到英国。但是等待他的又是失望。英国的神学家并不比欧洲大陆的强。他回到法国,又到马尔堡,还是不被容纳。

“欧洲之大,竟没有真理容身之处!”

布鲁诺仰天长叹,他感到深深的痛苦。长期的流亡生涯,肉体的疲劳对他来说已经无所谓,感到痛心的是,他传播的真理无人信服,他感到精神上的劳累了。“难道我就此止步吗?”布鲁诺在探问着自己,“不,应该坚持真理,矢志不移!”他追求真理的信念更加坚强了。

就在布鲁诺走投无路,威尼斯一个名叫乔门尼的贵族向他发出了邀请。其实这是一个骗局,是教会布下的一张网。多年的流亡生涯,使布鲁诺的思乡之情变得分外强烈,他更想把自己的思想带回故国。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动身了,但等待的却是宗教裁判所的监狱。

“终于抓住这个异端分子了!”

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法官们欣喜若狂,他们不想一下处死布鲁诺,他们要残忍地慢慢折磨他,从精神和肉体上折磨他,让他承认自己是异端,以前所说都是胡说八道。

皮鞭的拷问、铬铁的炙烫、饥饿的折磨、寒风的刺骨、蚊虫的叮咬,一切的一切,尽可能地折磨着布鲁诺,一连七个寒暑,宗教裁判所的法官们得到的只是一个始终不变的字:

“不!”

恼羞成怒的法官忍耐不住,他们只有实施最后一招了,实施火刑,从肉体上消灭这个异端分子。

1600年2月17日,潮湿的松树枝被点燃,它缓慢地烧着……坚持真理、坚持科学的布鲁诺,为真理和科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科学巨人——伽利略

1590年的一天,在比萨斜塔的顶楼上站着一个年轻人,他一手拿着一个十磅重的铅球,一手拿着一个一磅重的铅球。塔的下面站着一些充满不信任目光、身着紫色丝绒长袍的教授,还有一些学生和市民们,都兴高采烈地仰头看着塔上那个年轻人。

“大家看清了,铅球下来了!”

只见那年轻人把手一松,铅球往下落了下来,观看的人们紧紧地盯着两个铅球。

“呀!两个铅球真的同时落到地面!”

当人们看到铅球一起落到地上时,吃惊地喊了起来,他们简直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好久不敢合上。因为这个实验证明了那年轻人观点的正确性:不同重量的物体,从高处下降时的速度是相同的。

这个在塔上做实验的年轻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伽利略。

伽利略,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创始人之一,一位自然科学百科全书一样的科学家,他开创了自然科学研究的新局面。1564年2月15日,伽利略出生于意大利的比萨城。他的父亲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但却是一个卓越的音乐家,同时又精通数学。可是,伽利略从小就喜爱图画和音乐,但他父亲不希望他的儿子成为画家或音乐家,而是让他到修道院去学拉丁文和希腊文。17岁时,又送他到比萨大学去学医。在大学里,伽利略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同时又善于独立思考。与其他学生不同的是,他还特别喜欢动手搞一些小实验,在做实验时他觉得其乐无穷。为了让父亲理解和支持自己,伽利略想了一个巧妙的话题,向父亲表白自己的抱负。

“听我说,父亲,”伽利略说道,“我想问你一件事,是什么促成了你同母亲的婚事?”

“我看上她了。”

“那你有没有娶过别的女人?”

“没有的事,孩子,老天在上,家里的人要我讨一位富有的太太,可我只对阿玛纳蒂姑娘钟情,我追求她就像一个梦游者,要知道你母亲从前是一位姿艳动人的姑娘……”

“这倒确实,现在也还看得出来。你不曾娶过别的女人,因为你爱的是她。你知道,我现在也面临同样的处境。除了哲学以外,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因为我喜爱的正是哲学。别的对我毫无用处!难道我要去追求财富,追求荣誉?哲学是我惟一的需要,我对它的爱有如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

“像倾慕女子那样!怎么能这样说呢?”

“一点不错,亲爱的父亲,我已经18岁了。别的学生,哪怕是最穷的学生,都已经想到自己的婚事,我可从来没想到那上面去。我不曾与人相爱,我想今后也不会。别的人都能寻求一位标致的毕安卡,或是一位俊俏的卢斯娅,而我只同科学为伴。当人们提及这方面的事情,我感到羞臊。”

“我亲爱的父亲,你有才干,但没有力量,而我却能兼而有之!为什么不能设法达到自己的愿望呢?我会成为一个杰出的学者,获得教授身份。我能够以此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我没有钱供你上学。”

“父亲你听我说!很多穷学生都领取奖学金。这钱是公爵宫廷给的。我为什么不能去领一份奖学金?你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朋友,他们对你不错,会尽力帮助你。也许你能到宫廷去把事办妥。他们只需要去问一问公爵的老师奥斯蒂罗·利希,他了解我,知道我的能力……”

“嗯,你说得有理。是个好主意。”

伽利略一把抓住父亲的手,猛力摇动:“我求求你,父亲,求你想方设法,尽力而为。我向你表示感激之情的惟一方式,就是……就是保证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在伽利略上大学的第一年,一天,比萨大学的学生们在比萨大教堂里做祷告,伽利略也跟随前往。教堂里异常肃穆,只有大教堂悬挂的一盏油灯的摆动声。其他学生对此熟视无睹,但却引起了伽利略的好奇,他从这灯盏地摆动中发现了摆锤的等时性定律。现在,这个定律已运用于计数脉搏、时钟计时、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运动等方面,但谁又知道这一规律只不过是一个少年的突发奇想呢?

伽利略离开大学以后,利用阿基米德关于杠杆和“浮体比重”原理,发明了水平仪;不久又写出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固体内的重心》,顿时名声大噪,被人们称为“当代的阿基米德”。比萨大学因此请他担任数学讲师。

当时的比萨大学,是亚里士多德思想统治的天下,伽利略在作完他那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后,已经不容于比萨大学,伽利略愤然辞去比萨大学的教职,来到了当时欧洲著名的帕多瓦大学任数学教授,在这里他停留了18年。

帕多瓦大学以医学发达闻名于世,伽利略虽然不是医生,但他帮助医生来测量血液的温度。当时人们还没有用来测量病人体温的仪器,伽利略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特性,制造了最初的温度计。这种温度计虽然很粗糙,但却是后来温度表的雏形。

1609年,伽利略根据荷兰人发明望远镜的原理,制造了他自己的第一个望远镜,并且能够放大到32倍。伽利略用这个望远镜第一次观察到月球表面覆盖着苍茫逶迤的“大山”和浩瀚无际的“海洋”;木星有4颗运转着的卫星;银河是无数星体组成的。“太美妙!哥白尼、布鲁诺的理论是伟大的!正确的!”伽利略通过自己的观察,验证了哥白尼、布鲁诺的真理。伽利略马上把他的这些发现整理成书,1610年,以《星球的使者》为题,出书向全世界作了介绍。伽利略的发现惊动了整个科学界。人们惊讶地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星球的使者》的出版使伽利略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激励着伽利略继续进行天文观察。他发现了金星的位置,太阳的星点和太阳的旋转,又研究了木星的卫星运动,观察了土星。

伽利略的一言一行,早就引起了宗教裁判所的注意。1616年3月,他出席宗教裁判所对他的审讯。红衣主教劝他放弃他的那些“异端邪说”,伽利略已经从哥白尼、布鲁诺那儿学到了经验,表面上应允,回到家中仍继续自己的科学研究。不久,他又出了一本天文学的书,又遭到了宗教裁判所的审讯,已近70岁的老人在宗教裁判所法官的百般恫吓下,违心地说地球并不环绕太阳而运行。

但是宗教裁判所并没有由此而放过伽利略,把他投入了监狱。在狱中,他写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运动的法则》。这本书总结了他毕生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1637年,伽利略双目失明,更加孤独和痛苦。1642年1月8日,这位终身为科学真理斗争的巨人在阿尔切特里别墅病逝。

点燃文艺复兴之火的人

欧洲有句著名的谚语:“宁愿失去一个英国,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

这个莎士比亚,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诗人。他一生留下了37部剧本、一卷十四行诗、两部叙事长诗,还留下了不可索解的身世之谜。现在,有的文学史家怀疑莎士比亚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过。但是,不管历史上是否真正有过其人,但那些伟大的作品总是有人写出来的,我们可以把这些伟大作品的作者暂定为莎士比亚。

1587年秋季的一个早晨,伦敦的街头雾气弥漫,一个落魄青年游荡在街头,头耷拉着,漫无目的地徘徊着。

“咦,这不是莎士比亚吗?你什么时候到伦敦来的?”一位中学时的同学发现了他。

莎士比亚如遇救星,笑道:“真是太巧了!唉,一言难尽,我家破产了,我想到伦敦来找份工作。”

同学听了他的遭遇,也不禁为他难过,猛然对莎士比亚说:“倒有一个差使,只不过工钱低一些,不知你肯不肯做?”

“我什么活都可以干,只要有个事做就行!”莎士比亚急切地答道。

于是,年轻的莎士比亚在剧院当了一名勤杂工。莎士比亚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工作,竟然使他成为了一名著作等身的大剧作家。

莎土比亚在做完勤杂之余,开始做起当戏剧家的幻想。他如饥似渴地读书,自学希腊文和拉丁文。一有空闲,就坐下来看戏,研究着剧情的发展和剧中人的对白。有时,剧团人员缺时,还把他当个配角。能上台演戏,莎士比亚自然乐不可支。

可是,剧团总演那几出老掉牙的戏,观众渐渐看厌了,剧团渴求着新剧目。莎士比亚正好想练练笔,就一口气写出了《享利六世》等几个剧本。结果演出后出人意料地引起了轰动,莎土比亚也在英国戏剧界崭露头角,站稳了脚跟。

1595年,莎士比亚写了他的爱情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爱情悲剧通过两个相爱的人誓死不移的爱情,歌颂了自由爱情的伟大,使莎士比亚的名声大增。

第二年,莎士比亚的一个孩子死了,就在这年,他完成了著名的社会讽刺喜剧《威尼斯商人》,在剧中成功地刻画了高利贷者夏洛克的形象,从此,“夏洛克”一词就成为吝啬鬼和剥削者的代名词。

据说,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他的父亲被选为“市政厅首脑”,成了这个拥有两千多居民,20家旅馆和酒店的小镇镇长。这个小镇经常有剧团来巡回演出。莎士比亚在观看演出时惊奇地发现,小小的舞台,少数几个演员,就能把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表现出来。他觉得神奇极了,深深地喜欢上了戏剧。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学着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演起戏来,并想长大后从事与剧本相关的工作。但不幸的是,他父亲经商失利,14岁的莎士比亚只好离开学校,给父亲当助手。18岁时他结了婚,不到21岁,已有了3个孩子。他的妻子比他大8岁,莎士比亚对自己的婚事常常感到遗憾,在他的作品中曾说:“女人应该与比自己年纪大的男子结婚。”不过,他对辛勤持家,抚养孩子成人的妻子依然关怀备至。

1599年,伦敦建成了豪华的环球剧院。这时的莎士比亚,已远非昔时流落伦敦街头的落魄青年,而是一个腰缠万贯、备受人崇拜的剧作家了。剧院为了拉住莎士比亚,让莎士比亚作剧院的大股东。这样,大剧院就不愁没有上座的好剧本了。

1597年的一个夜晚,环球剧院里人满为患,观众鸦雀无声,静静地,紧张地观看着。此时,大剧院的舞台上正上演着莎士比亚新写出的名剧——《哈姆雷特》。

“太好了!真是一部杰作!”

看完全剧的观众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以后的四年时间内,莎士比亚又接连写出了《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这三部连同《哈姆雷特》,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辉煌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剧作家。

两年后,一位著名的剧作家来拜访他,两人谈得非常投机。晚上,“酒逢知己干杯少”,两人开始畅饮。结果,莎士比亚酒后受凉,一病不起。

1616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亚52岁的生日。亲朋好友和他的崇拜者都赶来了。生日蜡烛燃烧起来。可是,他的生命之烛却悄悄熄灭了。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碑文:

“看在上帝的面上,

请不要动我的坟墓,

妄动者将遭到诅咒,

保护者将受到祝福。”

他的墓现在他家乡的一座小教堂旁,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像朝圣一般去瞻仰。

奥格斯堡和约的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