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
21127000000059

第59章 近代部分(4)

1610年伽利略通过他的天文望远镜曾观察到土星有两个无法解释的附属物,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有时甚至消失。后来波兰天文学家约翰内斯·赫维留(1611~1687)发现,这种变化是周期性的。1655年惠更斯利用自己研磨的望远镜看到,土星外围被一个薄薄的平面圆环所包围,圆环与其黄道相倾斜。同年他还发现,在土星附近的一个小星星,每10天就绕土星旋转一周。这就是土星最大的一颗卫星。1659年他在《土星系》一书中发表了对土星的观测结果和研究情况,确定了光环位置。1675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吉安·多梅尼卡·卡西尼(1625~1712)发现土星的光环被分成两个同心圆环,两圆环之间的缝隙被称为卡西尼缝。同年卡西尼提出土星环是由大量无法用观测区别的小卫星组成。卡西尼还步惠更斯的后尘发现了土星的另外四颗卫星。

显微镜的发明

只有一个短焦距会聚透镜的单显微镜早在15世纪中叶就出现了。复式显微镜出现在1590年,是由荷兰人沙加里亚斯·詹森(1580—1638)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明的。这些早期的显微镜存在着放大倍数高时物体成像模糊且有畸变的缺点。1610年,伽利略第一个把显微镜有目的地用于科学工作。使显微镜得到发展并第一个用它观察了微生物世界的是荷兰显微镜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胡克(1632—1723)。当列文胡克听说利用精心研磨出来的镜片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时,他萌发了亲手做这种显微镜的念头。经过了艰苦努力,1665年他终于研磨出一个直径为八分之一英寸的小透镜,他将这块小透镜装在一个金属架上,制成了他的第一架单式显微镜。这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在当时世界已有显微镜中居首位。列文胡克一生研磨过400多块透镜,用这些透镜组装成的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为300倍。1675年列文胡克用显微镜第一个发现了微生物世界。1680年发现了酵母。1684年发现了红血球。18世纪末,荷兰出现了消色差透镜。1830年英国业余光学家约瑟夫·杰克逊·里斯特(1786—1869)首先阐明消色差透镜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德国物理学家阿贝尔系统地阐述了显微镜理论。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放大倍数仅为12倍的电子显微镜在德国问世,随后迅速发展,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打开原子大门提供了必要的科学工具。

第一民军驱逐波瑞干涉者的斗争

波兰和瑞典对沙皇俄国进行武装干涉以后,俄罗斯人民奋起反抗外国武装干涉者,梁赞地区成为抵抗运动的中心地。1610年底,在广大人民群众传布一个文告,文告痛斥那些同波瑞干涉者进行勾结的卖国贼。俄罗斯教会大教长格尔摩根在1610年末发表文告,号召俄罗斯人民联合起来去解放首都莫斯科。波兰武装干涉者把他投入监狱。1611年1月,梁赞统领普罗科比·梁普诺夫和他的兄弟扎哈里·梁普诺犬组织第一民军队伍,季来特里·帕扎尔斯基任民军指挥官。1611年3月3日,民军从科罗姆出发,先头部队于两星期后进入莫斯科。1611年3月19日恰值复活节。人们手捧十字架和圣像通过莫斯科红场。波兰军队竟杀害7,000多名手无寸铁的群众,然后火烧莫斯科。大火迫使民军撤到莫斯科城外,帕扎尔斯基负伤。梁普诺夫率军赶到,把波兰军队围困在莫斯科城中。1611年6月30日,民军决定成立由特鲁别茨科伊、查鲁茨基、梁普诺夫三人组成的临时政府,并且制定一份《誓约》。《誓约》规定把农民战争时期逃跑的农民归还给领主。《誓约》引起民军内部的分裂,贵族和哥萨克之间发生冲突。哥萨克杀死了梁普诺夫,第一次民军便瓦解了。贵族军队解散了,莫斯科附近只剩下特鲁别茨科伊和查鲁茨基率领的哥萨克队伍。

第二民军解放莫斯科

第一民军解散后,俄罗斯人民并没有停止同外国武装干涉者的斗争。1611年秋,商人出身的库兹马·米宁在尼日涅一诺夫哥罗德组织第二民军。他热情地号召居民奋起保卫祖国,为了解放祖国要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他献出自己的圣像、金银首饰和妻子的首饰来武装民军。他在斯帕斯·普列奥布拉任尼大教堂的隆重集会上宣告第二民军的成立。根据他的建议,季米特里·帕扎尔斯基担任第二民军指挥官。民军向各地发出文告,号召大家为解放祖国出力、出钱和献出武器。全俄罗斯人民积极响应。1612年3月,第二民军从尼日涅一诺夫哥罗德出发,沿伏尔加河北上,4月初进入雅罗斯拉夫尔,建立了临时政府——全国委员会,领导人为米宁和帕扎尔斯基。民军发展到一万多人。1612年8月民军主力接近莫斯科。民军在莫斯科城下同波兰军队激战。特鲁别茨科伊的哥萨克队伍也转到民军方面来。帕扎尔斯基指挥民军发动强大攻势,波兰军队全线崩溃。1612年10月26日波兰军队投降,莫斯科解放了。1613年缙绅会议选举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1615年瑞典军队也在普斯科夫附近被打败。1617年2月27日,俄瑞两国签订斯托波沃和约,瑞典放弃诺夫哥罗德,但仍然占领芬兰湾一些城市:伊凡城、雅姆、科坡里耶、奥列乞克。同波兰的战争还没有结束。瓦迪斯拉夫不愿放弃皇位,1618年他率军到莫斯科城下,被俄军所败。1618年12月1日,俄波两国签订德沃林诺停战协定,规定停战14年,斯摩棱斯克、契尔尼哥夫、谢维尔斯克割让给波兰,瓦迪斯拉夫放弃俄国皇位。

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

1612年第二民军解放莫斯科后,沙皇俄国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建立全国政权。第二民军曾在雅罗斯拉夫尔建立全国委员会,准备选举新的沙皇。1612年初,民军领导人邀请大臣、京官和服役贵族开会,研究选举沙皇事宜,决定进行缙绅会议的选举工作。缙绅会议在1613年1月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乌斯宾大教堂开幕,各等级代表700人,包括大臣、僧侣、莫斯科贵族和外省贵族、小土地所有者、市民和国家农民代表。会议讨论的中心问题是谁应该成为沙皇侯选人?会上提出的沙皇侯选人有:波兰国王瓦迪斯拉夫,瑞典国王查理·菲力普。这两个人都被否决了。多数代表都反对外国武装干涉者成为沙皇侯选人。谢里美切夫权势集团提议米哈伊尔·费多洛维奇·罗曼诺夫为沙皇侯选人。罗曼诺夫家族是沙皇伊凡四世和沙皇费多尔两届沙皇的亲属,是伊凡四世原配阿纳斯塔娅的妻侄孙。米哈伊尔的父亲费多尔·尼基季奇遭到波里斯·戈都诺夫的迫害。1605年伪季米特里一世把他召回莫斯科。1608年伪季米特里二世又任命他为总主教。1610年派他去波兰进行谈判,到1613年还被扣押在波兰。因此波雅尔、哥萨克、服役贵族都同情他的遭遇。同时他本人尚在波兰,米哈伊尔还年轻,容易控制。因此1613年2月7日,缙绅会议选举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21日,米哈伊尔即位。罗曼诺夫王朝从此开始。

西欧重商主义的产生

重商主义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初的理论探讨。它产生于15世纪的西欧,16—17世纪达到它的全盛时期。15世纪末,西欧进入了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在这个时期,商业资本产生过压倒一切的影响。重商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初的理论探讨,直接反映了这个时代商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体现了这个阶级的利益。它以流通领域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是记录经济生活的表面现象。认为财富就是货币,货币是唯一的财富,流通是财富的直接源泉,因此认为利润是在流通领域中贱买贵卖的结果。同时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要求国家采取相应的政策发展本国的商业,为扩大对外贸易创造有利条件。重商主义体系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观点在15世纪至16世纪中叶流行于西欧。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约翰·海尔斯(?~1571)、威廉·斯塔福德(1554--1612)。他们的主要观点集中在《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这本代表作中。法国的孟克列钦(1575—1622)的代表著作是1615年发表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论》。晚期重商主义从16世纪下半期开始,到17世纪中叶达到它的全盛时期。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董事和政府贸易委员会委员托马斯·曼(1571—1641),代表作有《论英国与东印度的贸易》。重商主义虽然对政治经济学的创建没有留下辉煌的业绩,但在历史上仍有积极的意义。它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竭力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强烈愿望,第一次宣布财富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同时,他们把价值与货币、货币同财富直接等同起来。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即追求交换价值。这就为进一步探索剩余价值提供了线索。

莫卧儿帝国征服德干高原诸国

在阿克巴皇帝时期,莫卧儿帝国只征服了德干高原诸国的一部分,即只征服了坎德什和贝拉尔的一部分。贾汉吉尔继位后,他继承先王对德干高原诸国的扩张政策,对艾哈迈德纳加尔王国进行战争。这时德干王国力量还比较强大,有聪明的大臣马利克·阿姆巴尔辅佐。莫卧儿帝国军队作战不利。只是在1616年胡拉姆王子率领莫卧儿帝国军队才攻占了艾哈迈德纳加尔及其他一些堡垒。可是1626年,艾哈迈德纳加尔的尼扎姆·沙希王国的马列克·阿姆巴尔逝世,内部发生争夺权力之变。1630年阿列克·阿姆巴尔的儿子法特汗开始同莫卧儿帝国进行谈判。1631年莫卧儿帝国采用收买手段,支付105万卢比从法特汗手中买到了拉塔巴德要塞。1633年艾哈迈德纳加尔王国胡塞因沙被囚进瓜利奥尔堡垒。尼扎姆·沙希王朝灭亡。莫卧儿帝国军队于1629年和1631年分别进攻高康达和比贾普尔两个王国。1635年这两个王国的统治者秘密帮助尼扎姆·沙希家族的一个幼子成为已灭亡的艾哈迈德纳加尔的名义苏丹。沙·贾汉要求他们承认莫卧儿帝国的宗主权,定期纳贡,停止援助。沙·贾汗亲率大军向德干高原进军,1636年2月21日抵达拉塔巴德。高康达苏丹阿卜杜拉沙立即承认沙·贾汉的宗主权。比贾普尔的阿迪勒沙拒绝服从命令,于是莫卧儿帝国军队分三路向这个王国进军。比贾普尔王国被迫求和。1636年5月缔结和约,承认莫卧儿帝国的宗主权。比贾普尔保留了本王国领土,还得到艾哈迈德纳加尔王国的一部分,其余部分都划归莫卧儿帝国。1636年7月11日,沙·贾汉离开德干高原。由三皇子奥朗泽布任德干副王。这样,经过40年的战争,莫卧儿帝国终于征服了德干高原诸国。当时德干高原包括坎德什、贝拉尔、特仑甘纳、道拉塔巴德四省,每年纳贡5,000万卢比。

三十年战争

1618年5月23 日,奥地利哈布斯王朝统治下的布拉格人民实行起义,冲进王宫,把两名皇家官吏马提尼茨和斯拉瓦塔从窗户掷出去。这就是有名的“掷出窗外”事件。“掷出窗外”事件标志着捷克和奥地利的决裂,三十年战争从此开始。三十年战争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捷克一普法尔茨阶段(1618—1624)。“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议会选举由20人组成的政府。这个政府同匈牙利、奥地利新教徒、新教联盟领袖普法尔茨的斐迪南以及摩拉维亚建立了联系。捷克政府废黜哈布斯堡的斐迪南皇帝,驱逐耶稣教徒,选举普法尔茨的弗里德里希五世为国王。162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和天主教领袖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连达成协议。1680年11月8日,捷克军队在白山战役中被斐迪南联盟军队打败。捷克被哈布斯堡王朝军队完全占领,普法尔茨被西班牙军队占领。斐迪南对捷克人和新教徒进行残酷的镇压。第二阶段是丹麦阶段(1625—1629)。1625年丹麦国王克里斯提安四世在法国支持下同英国、荷兰两国结成联盟,他从英国得到补助金,募集一支军队,对神圣罗马帝国和天主教联盟作战。哈布斯堡王朝的华伦斯坦采用抢劫当地居民的办法建立一支军队,被称为“华伦斯坦的蝗虫”。华伦斯坦在1627—1628年间占领了整个德国北部。1629年签订卢卑克和约,丹麦保证不再干涉德国事务,恢复了原来的国际形势。第三阶段瑞典阶段(1630—1635)。1630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尔法斯在俄、法两国支持下在波美拉尼亚登陆,战争持续到1635年,瑞典人战败。第四阶段是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1635年法国对天主教联盟开战,战场主要在德国、尼德兰、意大利、西班牙进行。荷兰、曼都亚、萨伏衣、威尼斯都站在法国一瑞典一方作战。结果神圣罗帝国军队战败。新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接受威斯特发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自此结束。

掷出窗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