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6年捷克并入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版图。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登上捷克王位。斐迪南即位时曾经答应遵守捷克王国的一切法律,尊重捷克人民的自由权利和捷克各阶层的权利。但实际上,斐迪南和他的继承人都把捷克作为附属国对待。1609年继任捷克国王的鲁道尔夫签署《大诏书》,给予捷克的非天主教徒以宗教信仰的自由,他们有权选举自己的“信仰保护人”。1611年捷克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由马蒂亚斯·图恩伯爵担任统帅。1615年捷克贵族占优势的波希米亚议会通过了具有反德情绪的决议,德语在官方交往中,在公共场合和教堂礼拜中被禁止使用。在摩拉维亚和苏台德地区也通过类似的决议。在波希米亚地区教派斗争尤为激烈。新教徒有权在王室地产上修筑教堂,他们认为教会地产也是王室地产。天主教徒反对这种看法。从而导致在布劳瑙和克洛斯特格拉布修筑教堂的冲突。布劳瑙新教徒提出诉讼,反对停止修筑教堂,被驳回。1617年6月,马蒂亚斯·图恩伯爵领导的激进党采取激烈行动,选举斐迪南为波希米亚国王。他们突然遭到袭击。1618年5月23日,捷克等级议会代表团前往赫拉钦,冲进国王办公室,按照捷克古老的习惯,把皇家总督雅罗斯拉夫·冯·马丁尼茨和威廉·冯·斯提瓦塔以及他们是机要秘书菲力普·法布里齐乌斯从窗户掷到护城壕里。三人都没有死亡。这就是有名的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掷出窗外事件”标志捷克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决裂的开始,三十年战争从此爆发。
捷克战争
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在捷克成立了由30人组成的等级代表政府。捷克政府驱逐耶稣会教士,没收他们的土地,组织反哈布斯堡王朝的战争,即“捷克战争”。但是领导这次反哈布斯堡王朝战争的贵族阶级并没有发动群众。没有把这场战争发展为捷克民族的解放战争。在捷克贵族阶级内部分裂为两个阵营,即反哈布斯堡王朝和反天主教的多数派和依靠哈布斯堡王朝和罗马教会的少数派。在多数派中还存在富裕贵族和没落骑士、贵族和市民之间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农民和城市贫民是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主力军,但同时他们也反对本国的封建贵族和新教的代表。在1618~1619年间,在库特纳一霍拉郊区的塞德列茨、布拉格的斯特拉霍夫和多克萨尼的修道院,都发生人民抢劫的事件。1620年农民起义的烈火在塔波尔、比德若、日阿特茨、奥洛穆茨、奥帕夫、克拉德斯等地燃烧起来。捷克贵族不是依靠人民,而是依靠雇佣军和外国同盟者同哈布斯堡王朝军队进行战斗。但是他们希望的外国援助并未实现。1619年7月在布拉格召开的总会议上,结成了捷克各地区的邦联。从捷克领土上赶走了哈布斯堡家族,选举普法尔茨的弗里德里希为捷克国王。但是他既没有得到英、荷两国的援助,德意志新教各公爵又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在1620年11月8日白山战役中捷克军队遭到惨败。捷克国王和反抗斗争领导人逃之夭夭。1621年这些领导均被逮捕。1621年6月12日,27名反抗斗争领导人在布拉格老广场被处决。随后进行残酷镇压,凡参加起义者的土地全被没收,被没收的土地占捷克土地的3/4。
伦敦冒险家对非贸易公司的成立
16世纪上半期,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的贸易中居垄断地位。英国人在16世纪中叶才出现在非洲西海岸,他们从事香料、黄金和象牙的贸易。1553年英国派温德姆考察队到贝宁和黄金海岸。1554年约翰·洛克考察派也抵达这里。托尔森考察队1555年也在这里寻找黄金和象牙。1558年又有两个英国人伯德和牛顿到达贝宁。1562年英国探险家霍金斯来到非洲西海岸,他主要从事奴隶贸易。当时他劫掠一艘奴隶船回国,受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赞许。女王赐给他一艘装备齐全的船只。1564和1567年霍金斯又两次远航非洲。英国人从16世纪80年代开始创办公司从事奴隶贸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于1588年给第一家公司颁布专利权,该公司获得塞内加尔河和冈比亚河之间沿海一带贸易专利权。1592年又给第二家公司颁布专利权,这家公司获得冈比亚河到塞拉勒窝内沿海一带贸易专利权。从此英国对非洲的贸易更有组织性质。1591年雷诺兹和达塞耳率领一支考察队到达塞内加尔和冈比亚。1618年成立的伦敦冒险家对非洲贸易公司是英国获得对整个非洲贸易垄断权的大公司。这家公司在非洲沿海建立许多军事据点,以武装保护英国商人。1621年成立荷兰西印度公司,1626年成立法国非洲公司,同英国公司展开竞争。
贝特伦·加博尔争取建
立匈牙利民族帝国的斗争
贝特伦·加博尔出身于蒂萨河东部地区塞凯伊人后代的中等贵族阶层。贝特伦15岁就参加过博赤卡伊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斗争。他曾经在哈布斯堡宫廷任职,后来逃到土耳其,同土耳其宫廷取得联系。他成为逃亡土耳其的匈牙利贵族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首脑,他曾同博赤卡伊书信往来,希望博赤卡伊组织反哈布斯堡王朝起义。在土耳其人帮助下,他成为埃尔代伊大公。哈布斯堡王朝于1615年承认埃尔代伊独立;1617年又承认贝特伦为埃尔代伊大公。三十年战争的爆发给贝特伦争取匈牙利民族独立是有利的。他在匈牙利大贵族拉科西·久尔吉、图尔佐·伊姆雷、塞吉·久尔吉支持下,出其不意地占领了卡绍城。1619年底,他率军从埃尔代伊出发,占领了波若尼,同捷克一摩拉维亚联军一起围攻维也纳。他在1619年11月初一封信中谈到他发动起义的原因:“由于高贵的匈牙利——我可以为之愉快而死的亲爱的祖国遭受了戴王冠的国王和主教的百般凌辱,这就是一切原因所在。”贝特伦的真正目的是统一匈牙利,建立匈牙利民族帝国。1620年在拜斯泰尔采银矿区召开的国会上,匈牙利贵族选贝特伦为国王。1622年1月他同哈布斯堡王朝签订柯尔斯堡和约,重申维也纳和约的各项条款,并把北方九州划归埃尔代伊。
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发现
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1571—1630)是哥白尼学说的支持者。他利用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1546—1601)留给他的大量天文观测资料,经过严格的数学演算,发现火星位置的观测数据与按正圆轨道运行所得的计算结果相差0.133度,这0.133度带来了天文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开普勒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果断地抛弃了圆形轨道,指出天体绕太阳旋转时的轨道为椭圆形。1609年,他在《新天文学》一书中对这一思想予以总结,得出了行星运动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即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在同样时间内,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联线(矢经)在其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1619年,开普勒又在《宇宙和谐沦》中阐述了他对天文学的新贡献,提出了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即行星运动过程中,运动周期的平方与椭圆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成正比。值得提出的是,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完成在牛顿力学建立之前。理论本身对天体力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促进作用,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开普勒也因此被标为“天空立法者”。
五月花号和蕾利茅斯殖民地的建立
1620年7月32名避居荷兰的英国分离教徒,得到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允许,从荷兰的雷登乘“快安号”船到达英国的南安普敦港。在这里与载有70名异教徒的“五月花号”船相会合,共同向北美进发。因“快安号”船有破烂的可能,102名乘客都挤到“五月花号”上。他们于1620年12月21日在普利茅斯海湾鳘鱼角登陆。登陆前,他们停船在可德角附近签订了有名的“五月花公约”。公约宣布,他们“互相庄严地在上帝和彼此面前立约组织公民团体”。他们决定,要拟定、制定最合乎并最有利于殖民地共同福利的公正、平等的法律、法令、规章、条例和官职,并承担服从和倡导上述各项义务。他们在出发前并未得到英王关于建立殖民地的特许权。他们以“占有者主权”的名义把望藩诺格印第安人的土地强占下来。当年冬天因寒冷和坏血病而死者44名。1621年印第安人酋长欢迎他们,并教给他们如何种玉米和给鱼类施肥。1621年他们开始播种,建筑房屋,收成很好。当年秋天又有一艘船只到来,来到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居民多是清教徒移民的先辈。1626年普利茅斯取得在本殖民地内同印第安人进行贸易的独占权。但普利茅斯殖民地资金不足,发展很慢,1691年并入马萨诸塞殖民地。
朝鲜实学的产生
17世纪初,从朝鲜两班统治阶级出身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痛感国家的衰落,两班统治阶级的腐朽,国内党争的日益激烈,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日益加强,他们主张国家急需采取措施,整顿封建秩序,进行社会、经济和政治改革。他们提出通过实际事务和实践探索真理的口号,研究朝鲜的现状,研究对实际生活有益的问题。这样就产生了实学。实学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各种领域的研究,成为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全面的学问。实学继承和发扬了朝鲜优秀的文化遗产,如徐花谭的唯物论,以李栗谷为代表的主气论。对实学产生具有巨大影响的还有权文海的《大东韵府群玉》和许浚的《东医宝鉴》,这些书都发扬了实事求是的学风。同时,朝鲜实学也吸收了中国和欧洲的思想成就及自然科学成果。17世纪初,跟随大使团去北京的李晬晬光,从中国带回自然科学和天文学书籍进行研究。1631年郑斗原从中国带回大炮、望远镜、机械钟表以及西方各国的风俗记、地图、天文学和天主教的书籍。同时,1628年三名以威尔特夫雷为首的荷兰人来到朝鲜帮助训练军队。1653年哈梅尔等36名荷兰人也相继到达朝鲜。这些人除帮助训练军队外,也传播科学知识。朝鲜实学家也研究中国的考据学。中国考据学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维护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引起朝鲜实学家的共鸣。朝鲜实学初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李晬光(1563--1628)、久庵韩百谦(1552--1615)、潜谷金坍(1580-1658)、磻溪柳馨远(1622--1673)。
柳馨远著《磻溪随录》
磻溪柳馨远是朝鲜实学的著名大师。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提出了进行改革的方案。柳馨远一生著述很多,但留传至今的只有26卷的《磻溪随录》。他在《磻溪随录》中表现出唯物主义观点。他说:“天地之理,著于万物,非物,理无所著。”“凡物之理,体用相因,方圆相函。”他反对佛教,反对巫术、相面、算命等各种封建迷信活动。柳馨远揭露并批判了当时朝鲜社会韵种种弊端,并提出改革方案,他认为土地制度不合理是朝鲜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源。他说:“大概今之零散以居,非民之罪也。地田既人私有,则势使然也。”他建议将所有田地归为国家公田,按一定制度将土地分给农民。他主张实行以均分土地为内容的科田制。每个农户分一顷土地,死亡和逃离农田者收回。工商业者分给农民土地的一半。官吏按等级分配土地,最多为12顷。国家向农民征收1/15的产量。农民4户为一共同的组织单位,向国家输送一名军人,费用由其他三户负责。此外,免除农民的一切其它负担。柳馨远主张改进耕作方法,兴修水利,注意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他憎恨奴婢制度,反对等级差别,主张任人唯贤。他主张尊重人权,提倡废除酷刑,国内文化自由交流和发展。国内要使用通用货币,废除高利贷。
越南南北朝战争
17世纪,越南形成北方郑氏和南方阮氏两家封建势力割据的局面,也就是越南的南北朝对峙。从1620年到1674年的50多年间,郑阮两家进行无数次战争,其中大规模战争共7次。第一次战争在1627年爆发,郑氏的军队发动进攻,战争的原因是阮福源扣留清化和广南的收入不肯交给首都。但郑氏军队不久就后撤了。第二次战争发生于1630年,阮氏从守势转入攻势,占领布政省南部,即现在的河静地区,这是双方争夺的要地,战争继续到1633年。战争结果阮氏仍然处于劣势。郑氏进攻不利,又退了回来。第三次战争在1635年爆发、延续8年之久。郑氏乘阮氏内乱之机,占领了日丽城,但1643年又不得不把军队撤回北部。第四次战争爆发于1648年。郑氏的进攻遭到失败,3 000军队被俘。郑氏曾一度收回布政省南部,后来又失掉了。第五次战争从1655年开始。郑氏打算再次收复布政省南部。阮氏军队相继占领蓝江南岸的奇华、石河、天禄、宜春、罗山、香山和清漳各县。不久,郑氏又收复上述七县。三年战争结果是双方又恢复了各自原来的阵地。1659年郑氏两次击败阮氏军队,但也未能乘胜追击,未能彻底打败阮氏。第六次战争发生在1661年。郑氏想彻底打败阮氏,但在洞海垒前受阻,继而遭到彻底失败,而阮氏也无力实行反击。1672年发生第七次战争。郑氏采取攻势。双方沿两条长垒进行异常激烈的战争,但战斗结果证明,阮氏是不可征服的。战争从此结束。灵江依然是郑阮两家的分界线。南北对峙局面保持达一个世纪之久。郑氏统治的地区中心是东京,阮氏则向南发展,侵入占人和柬埔寨人地区。
英国《每日新闻》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