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沙皇彼得一世(1672—1725)于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全部权力。1697—1698年他率领“大使团”访问西欧,考察了西欧先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把西欧的科学技术介绍给俄国。彼得一世当政期间,对俄国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的重点是行政、军事,同时也对宗教、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改革。彼得一世曾经说:“改革工作是分三个阶段进行的,每一个阶段为七年;1700年~1707年为积蓄力量阶段;1707年~1714年为俄国飞跃兴盛的阶段;1714年~1721年为建立良好秩序的阶段。”彼得一世的行政改革是从改革地方行政开始的。1699年,对城市行政管理进行了彻底的改革。1708年,全国分为8个省,由忠于彼得一世的总督统揽各省的军政大权。1719年又在省下设州,全国共分50个州。1711年,彼得下令成立新的最高权力机构——参政院,废除了从前的贵族杜马。参政院下设总检察官,监视所有国家机关的活动,成为“皇帝的耳目”。1718年,,彼得废除了职能混乱的政厅制度,成立了12个院(委员会),严格分管外交、陆军、财政、司法等事务。1722年颁布“官秩表”,把全国文武官员分为14级。国家管理体制的改革,巩固了以沙皇为首的君主****政权。彼得一世花很大精力从事军事改革,废除旧的贵族军队和雇佣兵制,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1725年时,俄国已拥有陆军20万人,海军28000人。彼得一世大胆地进行了宗教改革,1721年,废除了大主教制,设宗教事务管理总局,使教会完全隶属于国家。在社会经济政策方面,1714年,颁布了“一子继承法”;1718年,颁布了征收“人头税”的法令。1721年,政府准许非贵族出身的人购买整村农民到工厂做工。彼得一世也改革历法,1700年1月1日起,采用儒略历。在文化教育各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改革的实质就是在俄国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迅速采用西欧成果”(列宁),使俄国摆脱落后状态,以便称霸世界。
《王位继承法》的颁布
英国经过17世纪40年代的革命风暴和1660年开始的复辟长期动荡,1688年“光荣革命”后,1689年,奥兰治的威廉接受了英国议会提出的《权利法案》,被宣布为英国国王,称威廉三世。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统治时,政局终于稳定下来。根据1689年的《权利法案》,国王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权力提高了;立法权、军权及财政权完全属于议会,国王手中只剩下行政权,枢密院大臣仍由国王任命,并且向国王负责。1700年安妮女王11岁幼子格洛斯特公爵死,威廉无子,今后王位继承发生问题。于是,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个《王位继承法》,这一法案实质上是对《权利法案》的补充。法案规定:以后英格兰国王必须是英国国教教徒,使王位永远在新教徒中间世代相传。威廉死后无嗣,王位则由詹姆士二世的次女、信仰新教的安妮继成安妮死后若无子,王位传给詹姆士一世的孙女汉诺威选帝侯的寡妇索菲娅。法案强调,此后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它杜绝了天主教徒詹姆士二世之子詹姆士和爱德华继承王位。同一法案又规定了国王的法令必须由有关大臣签署方能生效。所有大臣必须执行议会的决议,不同意议会的大臣就得辞职,法案又规定了司法官的任期为终身职,国王不得任意罢免,如不称职,唯有议会有罢免权。此后国王不能任意干涉司法工作。《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案》为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奠定了基础。1714年,安妮女王逝世,根据1701年《王位继承法》,詹姆士一世的孙女索菲娅的儿子乔治(德意志汉诺威选帝侯)来到英国继承了英国王位,成为乔治一世。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世纪后期,开始了欧洲国际关系的新时期:英国国际地位的增强和英法两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名义上是一次王朝战争,实际上是英法之间争夺海上和殖民地霸权的第一次大冲突。1700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逝世,无子嗣,因而哈布斯堡家族在西班牙的二百年统治就此告终。路易十四提出了以自己的孙子菲利普为西班牙王位的继承人,理由是菲利普为查理二世的近亲(路易十四之妻为查理二世之姊),菲利普登上了西班牙王位,于是,波旁家族的统治开始了。当时,奥地利大公兼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借口自己的妻子是西班牙王之妹,也要求由他的次子查理大公继承西班牙王位。英国害怕法国领土扩张会破坏欧洲均势,同时又想打败法国这个贸易劲敌,所以在1701年马奥国成立反法同盟,对法宣战。接着荷兰、普鲁士、葡萄牙也加入了这个同盟并且参加了反法战争。战争同时在意大利、西班牙、尼德兰和莱茵德意志四个战场上激烈进行。战争初期(1701—1704),法国取得了一些胜利;1704年,英国名将马尔波罗公爵指挥联盟军在布伦海姆大败法军,直到1710年,法国遭受一连串的失败;1706年,法军被赶出意大利,1709年,法军又被赶出尼德兰。在海上战争中,法军也处于不利地位。1709年北方战争中,俄国军队大败瑞典军队,欧洲国际局势发生了新的转变。英国害怕俄国强大会破坏欧洲均势,因此,从1710年起,英国的政策发生了急转,英国在反法战争中持消极态度,并且从1711年起就开始同法国进行谈判。1711年4月,神圣罗马皇帝约瑟夫死(1705年即位),无子嗣,于是查理太公继皇帝位,称查理六世。如果法国战败,神圣罗马皇帝继承西班牙王位,也会破坏欧洲均势。于是,英国决心结束战争,从而使法国避免了毁灭的命运。1712年双方军事行动已经停止。1713年4月,法、西为一方,英、荷、勃兰登堡和萨伏依为一方,在乌特勒支签订和约。1714年3月,法、西与德意志帝国在拉什塔特签订和约。这两个条约使英国的海上和殖民霸权进一步巩固。
普鲁士王国的建立
普鲁士是德意志诸邦中地位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从17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它一直影响着整个德意志的历史。早在10世纪,霍亨索伦家族就统治了瑞士北方索伦山上的一个城堡。12世纪,这个家族成为纽伦堡市的城主。1415年这个家族的代表腓特烈一世从神圣罗马皇帝那里取得了勃兰登堡领地和选帝侯称号。它成为一个重要的新教国家。17世纪初,勃兰登堡选帝侯利用婚姻关系取得了莱茵河下游的克列夫兹、马尔克及拉文斯堡。1618年,选帝侯约翰·西吉斯孟取得了波兰的附庸国一东普鲁士,因而他由勃兰登堡选帝侯一变而为勃兰登堡一普鲁士选帝侯。“三十年战争”结束时,1648年,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兼并了东部波美拉尼亚之后,趁机摆脱了对波兰的臣属关系;“三十年战争”给德国带来了严重后果,田野荒芜,经济衰落。但是,由于商业道路移向大西洋海岸,从前在经济上指靠北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南德和中德地区,现在不得不向北海寻找出路。他们的商业道路要通过勃兰登堡选帝侯的领土,这种情况大大促进了勃兰登堡的崛起。勃兰登堡选帝侯在自己的领地上迅速扩大谷物生产,出口粮食,在东德确立了代役租制的农奴制经济。“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在位时期(1640--1688)奖励工商业发展,1685年,法国取消南特敕令,胡格诺教徒纷纷逃往国外,腓特烈·威廉下令收容外国流亡者并给予优待,结果有大量的熟练的手工业者和富有的商人在勃兰登堡定居下来,并把技术和资本带到这里。选帝侯对外政策的目的是把自己零散的领土连成一片,扩充军备,向外扩张。“大选帝侯”之子腓特烈三世(1688—1713年)乘神圣罗马帝国参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际,以支持哈布斯堡王朝为条件,迫使帝国皇帝承认勃兰登堡王国,1701年,腓特烈三世在凯尼斯堡举行加冕礼,改称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勃兰登堡选帝侯改为普鲁士王国,首都设在柏林。
门的内格罗晚祷
门的内格罗地区在14世纪时才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国出现。15世纪初期,门的内格罗这一名称开始通用,它是意大利语黑山的意思。它的首都是策丁耶。这个公国同入侵的土耳其人进行了长达4个世纪的不懈的斗争。从1516年起,门的内格罗的权力转入基督教的主教(“符拉迪卡”)手中,从此,门的内格罗由世俗国家变成神权国家,直到1851年,门的内格罗一直由策丁耶的主教们统治着。世俗总督仍继续存在,但其职位完全隶属于主教之下。17世纪时,土耳其人屡次进攻门的内格罗,但没有完全征服它。1696年,达尼洛·彼得罗维奇当选为主教,他尽一切努力来重振门的内格罗的国运。对于门的内格罗来说,除了土耳其人以外,皈依******教的同胞也是不共戴天的敌人。达尼洛召集人民大会,决议消灭一切亲土耳其派。1702年圣诞节前夕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屠杀。称做“门的内格罗晚祷”,一举清除了国内所有的穆罕默德信徒——不论是土耳其人、斯拉夫人或阿尔巴尼亚人。这一宗教狂热的举动促进了黑山部族内部的团结。此后,门的内格罗同土耳其继续进行激烈的斗争。
七
里斯本条约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由葡萄牙大臣阿莱格雷侯爵和英国公使麦特温勋爵于1703年5月16日在里斯本签订的结盟条约。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英国同荷、奥结成了反对法国的“大同盟”,它们都力图把葡萄牙拉人反法联盟中来,以便取得进攻西班牙的跳板,葡萄牙国王则为分得西班牙领土的诱人前景所迷惑,因而接受了英国人的建议,双方签订了里斯本条约。条约宣告葡、英两国结成“永恒的同盟”,英国承诺在对西班牙及法国的战争中以陆军和海军援助葡萄牙,葡萄牙则承诺在战争中以全力支持英国。条约规定:葡萄牙同意无论战时或平时都有一定数量的英国军舰常驻在葡萄牙的所有港口,这就使得葡萄牙在很大程度上为英国所控制。荷兰和奥地利也在同时加入了该条约。1703年12月27日英、葡之间签订的麦特温条约,是里斯本条约的补充,麦特温条约使英国几乎控制了葡萄牙酌全部贸易。里斯本条约所建立的英葡政治同盟,以及使葡萄牙成为英国附庸的麦特温条约,保持了将近250年。
匈牙利人民反奥战争
从1699年起,整个匈牙利便归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哈布斯堡王朝企图把匈牙利变成自己帝国中的一个普通行省,对之实行有计划的德意志化的政策。德语成为官方语言,耶稣会的教士强使信奉新教的居民改信天主教。政府派遣奥地利的官吏到匈牙利,从农民身上榨取租税,掠夺和强占匈牙利人的土地。绝大多数的匈牙利封建主同哈布斯堡统治者勾结并成了它的驯服工具。匈牙利的全部权力集中在奥皇所派的总督手中。1697年在匈牙利课征军税达350万盾,其中300万盾要由农民负担。农民忍无可忍,1697年,在特兰西瓦尼亚爆发起义,但被奥军镇压下去。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奥军被牵制在西方,1703年,从孟卡奇地方再度爆发了农民起义。这一运动的领导者是菲棱茨·拉科西二世一他出身于一个具有爱国传统的贵族家庭里。他于1703年5月12日发表了《匈牙利无辜人民的苦难更加沉重了》的文告,并把亲笔书写的“为了祖国和自由”的大旗交给了农民起义军代表,号召贵族和平民一样“要拿起武器为祖国的独立而战”。起义转变为广泛的民族解放运动,很快遍及全国,参加者包括了农民、城市贫民、中小贵族阶层。拉科西的军队最多时曾达10万人之多。到1704年5月,几乎整个匈牙利都在起义者手中。1707年,匈牙利在奥诺德召开的议会上宣布独立。拉科西虽然采取了不少进步措施,但他没有取消农奴制度。战争的一切重担仍旧落在农民肩上。拉科西指望法国、波兰、瑞典、土耳其、普鲁士能援助匈牙利,这一切都落了空。奥军几次取胜,1710年拉科西的军队退到孟尔奇。1711年2月,拉科西到俄国去,向沙皇彼得一世求援,叛变的贵族将军们趁他不在国内之机,于1711年5月1日私自同奥军司令签订了萨特马尔和约。起义军放下了武器,匈牙利再次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行省。菲棱茨·拉科西不接受这种“和平”,他到过法国、土耳其等地,1735年死于土耳其。
旁遮普镭克教徒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