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
21127000000097

第97章 活塞式蒸汽机(23)

巴赫在米尔豪森教堂呆了一段时间后,于1708年受聘于魏玛宫廷乐队任管风琴师,不久又升任乐长。巴赫在魏玛期间,事业上有了巨大的进展。为了适应宫廷频繁的需要,他不得不尽快地创作,并采用各种演奏方法,由此广泛地接触了世俗音乐。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管风琴曲,如《帕萨卡里亚》等等。

此时,巴赫的演奏才能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717年,法国著名古钢琴家玛尔香被邀请前来表演。巴赫将玛尔香刚表演过的曲目用新技巧变奏了12次,使一向拜倒在外国人脚下的德国贵族大为震惊,连声叫好。巴赫提出与玛尔香举行比赛,当众分出高低。玛尔香表面上答应,晚上就溜之大吉了。这样一来,巴赫名声大振。

尽管巴赫在音乐方面有如此才华,但还是遭到了公爵不公正的待遇。他曾被监禁一个多月,于1717年底离开魏玛。

1717年到1723年,巴赫担任哥登宫廷的乐队指挥,由于这里条件极差,巴赫更多的是从事管弦乐曲的创作。这期间他的著名作品有《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勃兰登堡协奏曲》等。

1723年后,巴赫到莱比锡工作,担任汤玛斯教堂的合唱团团长。巴赫在莱比锡工作了27年,一直到去世。这是他一生中音乐创作的巅峰时期,著名作品有《马太受难曲》、《B小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等等。

晚年的巴赫在一次中风后双目失明,此后病魔缠身,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但他仍顽强地坚持创作,通过口述,由妻子或学生记录写出作品。1750年7月28日巴赫逝世,一颗巨星陨落了!

直到死后近80年,巴赫的创作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受到尊敬和推崇。他被音乐史家称为“欧洲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枢纽人物”。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被人们誉为“欧洲思想界的泰斗”、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伏尔泰出生于一个第三等级市民阶层的家庭。他的父亲当过皇家顾问,做过法律公证人,后来任审议院司务。伏尔泰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自小体质纤弱,但是身心活跃,聪明过人,3岁时已能背诵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诗《莫伊撒特》。

10岁时伏尔泰进入耶稣会教士主办的巴黎大路易中学读书。在那里,他得以学习拉丁文、修辞学、古典文学、上流社会的礼节仪式等等。但另一方面,伏尔泰在这所学校也感受到了等级制度的压抑。年幼的伏尔泰对此愤愤不平,幼小的心灵里逐渐埋下了反抗的种子。走出学校后,伏尔泰立下宏愿,要当一个伟大的诗人。父亲却希望他学习法律,可以光耀门庭,并打算用钱给他买一个法官的缺份。伏尔泰却说:“买来的荣誉我不要,我自己会得到荣誉。”路易十四死后,伏尔泰加入了法国人民争取自由的行列。他拿起笔,写出了一些讽刺现实政治的诗歌,最终触怒了当权者,被关入巴士底狱十多个月。后来伏尔泰又因得罪了一位贵族被关进巴士底狱,几天后被驱逐出境。

经过一段时间的流亡生活,1729年伏尔泰得以返回祖国。在动荡不定的生活中,他仍未放弃自己的创作活动,回国不久就完成了叙事长诗《奥尔良的少女》和历史著作《查理十二世》。30年代他还创作了歌颂民主共和制度的悲剧《布鲁斯特》,引起强烈的反响。1734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哲学著作《英国通讯》。由于这本书对法国的封建****制度、宗教道德和科学体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伏尔泰遭到法国当局的通缉。在友人的帮助下,伏尔泰再次流亡,逃到了不属法国管辖的洛林。

在洛林,伏尔泰隐居了15年。在这期间,他从事哲学、科学和文学方面的著述,完成了一批很有影响的著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哲学著作《牛顿哲学原理》、《形而上学论》、《哲学辞典》,剧本《穆罕默德》、《梅洛普》、《放荡的儿子》、《纳尼娜》,小说《查第格》等。

伏尔泰50岁时,与法王的关系有所改善。他成了路易十五的近臣,被任为普通侍从兼王家史官。1746年春,他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与此同时,他获得了俄国和普鲁士的青睐。伏尔泰被俄国科学院选为名誉院士,普鲁士皇太子也邀请他去柏林访问,只是因朋友的劝阻终未成行。

但不久之后,伏尔泰因坚持反教会反封建****制度的立场,重新引起法国当局的不满,他在法国又呆不下去了。这时恰逢普鲁士国王又邀请他去访问,于是他来到了普鲁士。

普鲁士国王召来伏尔泰的目的并不是真的尊重他,而是想借伏尔泰在欧洲舆论界的声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所以当最初的“蜜月”过去后,伏尔泰和普鲁士国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愈演愈烈,伏尔泰被迫离开了普鲁士。

在法国和普鲁士都无法立足,伏尔泰便迁居瑞士。伏尔泰在日内瓦受到教士们的敌视,不得不学着狡兔三窟的做法。他在日内瓦有两座别墅,又在瑞法边境有两座,这样一有警报他就可以立即逃跑、声辩。有了这种条件,他自由地思想,自由地写作,写出了重要的文学、哲学和历史作品,如《老实人》、《信教自由论》等等。他还频繁地为蒙受冤狱的人们伸张正义,被进步人士尊称为“弗尔奈教长”、“被压迫者的保护人”。

1778年,风烛残年的伏尔泰回到阔别已久的巴黎,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同年5月30日,伏尔泰离开人世。

伏尔泰在诸多文化领域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研究,留下卷帙浩繁的作品,取得了举世瞩目、令人惊叹的巨大成就。他在人类文化史上所建立的伟大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让·雅克·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反封建的勇敢战士,又是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卢梭1712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他的高祖父因改信基督教新教遭到迫害,于16世纪中叶流亡到日内瓦定居。他的父亲是个贫穷的钟表匠,母亲在生下卢梭几天后就去世了。因为家境贫寒,卢梭小时候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教育,他渊博的知识都是依靠自学获得的。

10岁时,卢梭被寄养在一个牧师家里,在那里他学会了拉丁文。两年后,卢梭在一个公证人家里当仆人,后来又跟着一个雕刻匠作学徒。因为不堪虐待,两年后卢梭逃离了这个难以忍受的地方,从此开始过颠沛流离、像乞丐一样的生活。

“后来卢梭流浪到萨瓦,投奔华伦夫人。在华伦夫人的帮助下,卢梭来到都尼。在那里,卢梭改信天主教,并得到一小笔钱。此后为了生活,卢梭当过雕刻匠、仆人和音乐教师。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卢梭于1730年再次回到富有的华伦夫人身边,依靠她生活了10年。

1740年,卢梭早身来到里昂,在那里做家庭教师。经过长期勤奋的自学和个人奋斗,卢梭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他所从事的职业也从最初的打杂转变到此时的靠知识谋生。

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开始并没有什么收获,直到1743年秋,才在一位贵妇人帮助下任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的秘书。卸任回到巴黎后,卢梭又从事了一段时间的音乐、戏剧和舞剧的创作,但是没取得什么成就。

1749年第科学院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能使道德改善,还是使道德堕落》为题悬赏征文。卢梭于1750年以《论科学与艺术》一文应征。在这篇论文中,卢梭坚决地反对社会上的不平等,反对贵族和不劳而食的寄生者,反对封建社会的文化。这篇论文获得第一名,卢梭也由此成为哲学界的著名人物。1752年,卢梭创作了歌剧《乡村魔术师》,上演后获得极大成功,法王路易十五授予他一笔年金,但是被卢梭拒绝了。卢梭放弃对财产和声誉的要求,以便让自己永远保持贫困和独立。

卢梭的第二篇专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于1755年初发表了。这篇文章所阐述的思想基本是对第一篇征文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是人类的“自然状态”,私有制使社会出现贫富对立,使人类失去了天赋的自由和平等,发展到极至便是****制度,人民有权利反抗****君主。

在这之后,卢梭患了一种受迫害的妄想症,使他的身心不时受到严重折磨。然而在1761—1762年间,他却完成了三部最主要的著作:哲理小说《新爱洛绮丝》和《爱弥儿》,论著《民约论》(也译《社会契约论》)。在这些著作中,他对封建社会的不平等和封建的奴役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抨击,系统阐述了“天赋人权”的政治主张。

《民约论》和《爱弥尔》的出版,给卢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两部著作中对封建****制度和神学家的抨击,激起了政府当局和教会人士的极大愤怒。法院下令通缉卢梭,卢梭的这两部著作在巴黎被当众焚毁,卢梭被迫逃往国外。在逃亡中,又有人发表小册子,对卢梭本人的个人生活和道德品行进行人身攻击。卢梭怀着满腔悲愤撰写了自己的自传《忏悔录》及其续篇《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

1766年,卢梭接受英国哲学家休谟的邀请到达伦敦,这期间他所患的妄想症严重折磨着他的精神。翌年,他获准重返法国,化名勒奴。1770年,法国政府宣布对卢梭的赦免,卢梭于是迁往巴黎。1778年7月2日,这位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与世长辞,终年66岁。

卢梭的一生经历极其坎坷,但是他的光辉的思想却照亮了整整一个时代。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

交响乐之父海顿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奥地利伟大的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创始人。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曲和四重奏曲,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和“四重奏之父”。

海顿出生在奥地利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母都是音乐爱好者,海顿从小就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并很早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才能。海顿的一位堂兄慧眼识英才,单独对海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为他以后的音乐生涯奠定了基础。由于海顿天生一副好嗓子,8岁时成为圣斯蒂芬教堂唱诗班的歌童,在这里他学会了弹管风琴和拉小提琴,还学会了作曲。

17岁时,海顿由于变声被唱诗班解雇了,从此他开始了在维也纳长达10年的流浪生活。他住在破烂的小阁楼里,靠卖艺为生。即使过着这样艰苦的生活,他也没放松练习和作曲。后来,有人把海顿介绍给意大利音乐家波尔波拉当伴奏兼做杂务。人们送给他一个绰号“波尔波拉的擦鞋匠”,海顿毫不在意,抓紧一切机会向波尔波拉学习。20岁时,海顿创作了第一首弥撒曲和一部喜歌剧。1759年,27岁时,他的第一首交响乐问世了。

1760年,海顿担任莫青伯爵的管弦乐队的指挥,两年后,担任匈牙利埃斯特哈奇公爵的宫廷乐长。在这样一个安定的工作环境中,海顿有充裕的时间从事音乐作曲。他深居简出,埋头创作,作曲生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每天6点起床,早餐后便从事创作,一直工作到中午,下午到宫廷乐队工作,这样他每天至少用5个小时作曲。

海顿在埃斯特哈奇公爵宫廷时期创作了大量的交响曲、四重奏曲和许多其他乐曲,使他闻名遐迩;他还多次获得奖赏,得到许多奖章、指环和各种其他奖品。

90年代初,海顿两度去英国演出,每次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威尔土亲王设宴款待他多次。后来,他为英国写了国歌。

海顿功成名就后热心扶植后辈。莫扎特比海顿小24岁,他们结识时海顿已是赫赫有名的大作曲家了。他俩一见如故,结成了忘年之交。莫扎特非常敬重海顿,认真学习他的作品,尊称他为老师,还称他为亲爱的父亲。每有新作,莫扎特都送给海顿过目。海顿以伯乐的眼光发现莫扎特是个罕见的音乐天才,曾对莫扎特的父亲说:“我以我的名誉对您发誓,您的儿子是我所知道的最伟大的作曲家。”像海顿这样虚怀若谷、关心后起之秀的音乐家,在当时绝无仅有。

在维也纳时,年轻的贝多芬曾以每小时20分的学费听海顿讲课。海顿起初并不怎么注意他,但不久发现,这个年轻人的才华是出类拔萃的,不由对他刮目相看,而且称他为“莫卧儿大帝”。贝多芬对海顿也十分敬仰,他身边总放着海顿诞生故居的一张画片,亲笔写着“一个非常人物的摇篮”。

晚年的海顿被清唱剧所吸引,向这个新的领域进军。他写了《创世纪》和《母亲》这两部清唱剧,至今仍常演不衰。

由于长年劳累,海顿晚年身体衰弱,他在创作《四季》时过度疲劳,于1809年5月31日病故,享年77岁。海顿弥留之际,拿破仑军正进攻维也纳,一时人心惶惶。家人惊惶失措,海顿却以爱国热情弹奏着自己创作的奥地利国歌,毫不害怕。

海顿一生创作了丰富的作品,计有1047部,包括125首交响曲、30首三重奏、77首弦乐四重奏、100首其他各类的室内乐、31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50首奏鸣曲和其他作品。海顿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为18世纪后半期维也纳古典派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伟大的德国文学家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他对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德意志民族语言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歌德出生在美国河畔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从小享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为他请了好几位家庭教师,而母亲给他讲的童话则是对他在文学上的最初启蒙。良好的家庭教育与熏陶,使歌德聪慧早熟。他很早就学会了拉丁文、法文、希腊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和英文。

1765年,歌德告别家乡,去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在那里,他接触了自然科学和艺术方面的知识,这些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歌德因病没能完成学业,后来他到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学习。在斯特拉斯堡,他结识了对他有至关重要影响的朋友,如赫尔德。赫尔德向歌德介绍民歌、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他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18世纪70—80年代,歌德参加了“狂飙运动”。“狂飙运动”是一次全德范围内的文学运动,作为启蒙运动的继续,它宣传民族觉醒,呼吁德国民族统一,继承民族意识,发扬德意志民族风格。在文学领域它提倡民族文学,重视民歌的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