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是歌德文学创作的旺盛时期,他朝气蓬勃,锐不可当,一支铁笔直指腐朽的封建统治。他连续写了许多作品,如诗剧《普罗米修斯》,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以及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些作品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内容都是反对封建****独裁;艺术上则打破旧的传统。其中为很多人所熟悉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通过一个少年追求幸福不成最终自杀的故事,表现出了一个时代人的烦闷、苦恼和对未来的憧憬。这部小说给歌德带来了极大的声誉。
歌德曾在魏玛公国担任枢密顾问达十年之久,这段时间是他文学创作的低潮。为了获得艺术创作上的新生,他于1786年离开魏玛,只身前往意大利。
歌德在意大利接触到古典文学艺术,使他的艺术观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专心研究古代艺术,并创作出《伊菲格尼》和《女哀格蒙特》这两部反映出古典主义倾向的剧本。
歌德从意大利返回魏玛不久就爆发了法国大革命。这场资产阶级革命声势浩大,不仅冲击了法国本土的封建王朝,而且也危及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总的来说,歌德是这场革命的消极旁观者,他的主要精力还是关注自己所热衷的科学和德国文学艺术事业。
歌德和德国另一位诗人席勒之间有着很深厚的友谊,他们共同合作,为德意志文学艺术建立了不朽功绩。
歌德和席勒的合作始于《时代女神》杂志的创办,他们一起写了大量的短诗,对一些庸俗落后文人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和猛烈的抨击。
在魏玛生活期间,两位诗人合力兴办魏玛剧院,他们书信频繁,交流思想,互相协作,这些都成为了解18世纪和19世纪初德国文学艺术研究的最珍贵的文献。
从1794年开始,两位诗人合作的十年使德意志民族文学有了空前的提高。也正是这段经历,才会使歌德在步入晚年后仍能创作出《威廉·麦斯特》和《浮士德》这样的杰作。
悲剧《浮士德》是世界名著中的杰出作品,歌德前后用了60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书。《浮士德》用诗体写成,共12 110行,反映了文艺复兴后直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的历史,描写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发展过程。它是世界文学的宝贵遗产,是人类精神财富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只要德意志文化和欧洲文化存在一天,人们就不会忘记这位撒下智慧种子的文学大师——歌德!
音乐天才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8世纪奥地利伟大的天才音乐家,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神童”。
莫扎特出生于萨尔茨堡城,这是一个文化发达、风景优美的小山城。莫扎特的父亲李奥波德是一位音乐家,他在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乐队任乐师。
莫扎特很小就显露出罕见的音乐才华。有一次,父亲教姐姐弹钢琴,年仅3岁的莫扎特在一边细心聆听。姐姐弹完后,莫扎特便爬上琴凳,把姐姐刚弹完的曲子重新弹了一遍。他的天赋让父亲十分惊奇,父亲决心把他培养成一个音乐家。
莫扎特4岁时,父亲和一位朋友聊天,看见莫扎特正聚精会神地在五线谱上写东西。父亲问他写什么,莫扎特非常认真地回答:“我在作曲。”父亲将信将疑,拿过莫扎特写的东西仔细一看,发现不仅形式完全正确,而且还挺不错。
还有一次,父亲和朋友一起演奏四重奏,小莫扎特央求父亲让他拉第二提琴。父亲没办法,只好让他和拉第二提琴的人一起演奏。拉第二提琴的音乐家拉着拉着慢慢停止了演奏,发现独自在拉的莫扎特准确无误,这使音乐家们大为惊讶。
6岁时,莫扎特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演奏家和作曲家了。他演奏钢琴技巧娴熟,出神人化,被誉为神童。大他五岁的姐姐玛丽亚·安娜也是钢琴好手。父亲带着他们进行旅行演出,以期引起人们的注目。他们在当时的欧洲音乐中心维也纳演出,莫扎特所表现出的超人的音乐才华震惊了维也纳乐坛,一时间“音乐神童”的名称到处传颂。奥地利女皇特地请他们表演,莫扎特的即兴演奏和用布蒙着琴键演奏的绝技使女皇惊叹不已,他们也因此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和盛名。
第二年,父亲又带着姐弟俩旅行演出,历经德国、瑞士、法国、英国、荷兰等国,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疯狂的欢迎。莫扎特风靡全欧,被喻为“18世纪的奇迹”。在伦敦,莫扎特逗留了一年,受到了杰出作曲家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德国著名音乐家巴赫的儿子)的悉心教导。
三年的旅行演出使莫扎特开阔了眼界,增加了知识,为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他的父亲深刻体会到,要使莫扎特从一个音乐神童跻身于欧洲第一流音乐家的行列,必须对他进行音乐理论和写作技巧方面的系统教育。从此,莫扎特又在父亲的指导下进行了严格而广泛的训练学习。莫扎特学习十分刻苦,有时候练琴一练就是十几个小时。由此可见,莫扎特的巨大成功除了天才之外,更重要的是勤奋的因素。
莫扎特的父亲带领莫扎特到意大利演出,这是扩大他在欧洲音乐界知名度的一个重要步骤。莫扎特以其非凡的音乐才能征服了挑剔的意大利观众。具有悠久音乐文化传统的意大利人民也给予14岁的莫扎特以极高的荣誉。赫赫有名的波伦亚学院和维伦音乐学院先后授予他为院士,罗马教皇给他颁发了“金距轮”奖章,并授予他“金马刺”骑士称号。
22岁后莫扎特曾在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当乐师,后来因不甘忍受凌辱和压迫,于1781年毅然离开萨尔茨堡。此后十年是他一生中音乐成就最辉煌的时期。他以自由音乐家的身份从事创作,写出了大量作品,有大型交响乐、钢琴协奏曲、小提琴曲,还有小夜曲,以及各种器乐的奏鸣曲,都是非常优美的杰作。其中以《助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和《a小调第四十交响曲》三部交响曲和《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三部歌剧最为著名。
由于穷困生活和繁重工作的双重因素,莫扎特健康状况日益恶化。1791年12月4日,他在贫病交困的情况下结束了生命,终年45岁。莫扎特短暂的一生完全被音乐所占有,他的英名也因为音乐而流芳百世。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也是近代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世界公认的音乐大师。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原是侯选的宫廷歌手。父亲发现贝多芬具有音乐才能,想把他培养成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然后周游各国为自己赚钱。因此在贝多芬很小的时候,父亲便教他音乐。但是他的做法是强迫性的,硬逼着小贝多芬整天坐在钢琴前不停地练习。
贝多芬的父亲不仅嗜酒,而且脾气急躁。望子成龙的他,稍不如意就对小贝多芬打骂,还常常半夜三更醉醺醺地回家,将贝多芬从睡梦中拖起来,命令他练琴,一直弹到天亮才完。小贝多芬常常在钢琴前一边流泪,一边练琴。童年是不幸的,贝多芬在家庭贫困和缺少温暖中长大,使他从小沉默寡言,养成了孤僻、倔强的性格。在父亲严厉的督促下,贝多芬虽没成为“神童”,但也是个技巧很高的演奏家了。
由于父亲的不务正业,贝多芬不得不早早地工作,以便养家糊口。11岁时他就在老师倪富的剧院里担任伴奏,后来在乐团里充任管风琴师助手,14岁时成为倪富的得力助手。
倪富非常欣赏贝多芬的才华,在他的呼吁下,贝多芬有机会来到维也纳求教于音乐大师莫扎特。可是学习不到两个月,因为母亲病危,贝多芬不得不返回波恩。母亲去世后,贝多芬直接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贝多芬不幸染上天花,虽然侥幸保住生命,却留下了满脸斑痕。生活的困苦没有使贝多芬屈服,他一边照顾弟弟妹妹,一边顽强地寻找机会学习。1789年贝多芬进入波恩大学当旁听生,他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广泛地阅读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学和文艺复兴巨匠的著作。同一时期,法国大革命的风暴也影响了他,使他有了初步的民主、自由的理想。
1792年,当时极负盛名的海顿演出归途路经波恩,贝多芬挎自己的作品送给海顿看,海顿深为赞赏,鼓励他去维也纳继续深造。这一年,贝多芬在维也纳贵族的资助下,再次赴维也纳继续他的音乐之旅。从此,贝多芬一直生活在维也纳,直至去世。
贝多芬跟从海顿学习两年,后来还向申克、萨莱列等音乐家求教。同时他发奋苦练,达到了忘我的程度。他长时间练琴时,常常将发热的手指放到水中浸凉而继续练习,不肯浪费一分一秒。有一次他进饭馆用餐,刚坐下就有了灵感,随手拿过菜谱就写了起来。一个小时过去了,他才从艺术境界中醒过来,吩咐结账,其实他连菜还未点。功夫不负苦心人。日复一日的忘我苦练,贝多芬在音乐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贝多芬先后去布拉格、纽伦堡、不莱梅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受到高度评价,贝多芬成了音乐界的二颗明星。
正当贝多芬风华正茂之际,不幸的打击随之而来,他突然得了耳聋病。对音乐家来说这是致命的,贝多芬十分绝望,一度想要自杀,但热爱艺术的他最终决定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为音乐艺术奉献一生。
耳聋后的贝多芬更加勤奋,他以顽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跟病魔抗争,争分夺秒地工作。他的九部交响乐大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他以辉煌的成就,揭开了欧洲音乐史上崭新的一页。
贝多芬晚年生活非常孤独,他终生未婚,再加上病魔缠身,生活十分凄凉。1827年3月26日,这位音乐巨人溘然长逝。维也纳人民为贝多芬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有两万多人参加了送葬。贝多芬为后人留下了无数不朽的名曲,他的作品所表现的英雄性格、奋发精神也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
古典唯心主义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国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出生于符腾堡斯图加特城的官僚世家。他的父亲是斯
图加特市的绅士、税务局书记官。黑格尔于1785年进入市立文科学校学习。尽管黑格尔各门学科成绩优良,父亲还是为他聘请了家庭教师。黑格尔特别喜欢读书,尤其是严肃的书,如语言书、美学、算术几何学、心理学、史学、神学和哲学等。他读这些书时,还养成了详细摘录的习惯。
由于笃信宗教的父亲的执意主张,黑格尔在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在这里,他对一些训练科目不感兴趣,却特别喜欢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同时,他和另一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结下了诚挚的友谊。
黑格尔在神学院学习了两年哲学、三年神学。这段时间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急风骤雨的年代,黑格尔为法国革命热烈欢呼,他认为法国所发生的正是卢梭思想的实践。
离开神学院后,黑格尔先后在瑞士、德国的法兰克福等地当家庭教师,以研究希腊文化和康德哲学作为业余爱好。黑格尔认为宗教不过是****政治的外衣,而****政治则卫护着现存的宗教教义。他在1796年所写的德意志唯心主义的第一个体系纲领,清楚地表明了这种思想立场。1798年,黑格尔的第一部著作《伦理学》出版。黑格尔27岁时,父亲去世,给他留下一笔遗产。黑格尔生活上无忧了,他希望到一个适合学术研究的地方定居,于是1801年来到耶拿。
耶拿是当时普鲁士的大学城中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最为活跃的地方,聚集了席勒、费希特、歌德、谢林等学者,也是当时学生运动的中心。经过谢林的介绍,黑格尔担任耶拿大学的哲学讲师,他向耶拿大学递交了一篇用拉丁文写的学术论文《论行星轨道》,得到很高的评价。1805年,35岁的黑格尔升为教授。翌年,他发表了《精神现象学》一书,论述他的哲学观点。就在这年,由于拿破仑军队入侵耶拿,他被迫逃离耶拿大学。
1808年,黑格尔担任纽伦堡中学校长的职务。黑格尔代替其他教师讲授文学、哲学、希腊文和微积分,显示出他的渊博和才能。同时,他继续自己的理论探索,使已有的哲学体系更加完善。
1812~1816年间,黑格尔完成了《逻辑学》一书。在这本书里,黑格尔提出三段论法的原则等一系列论断。1816年,黑格尔受聘于海登堡大学,任哲学教授。
1818年,黑格尔应普鲁士政府的邀请,到柏林大学任哲学教授。黑格尔不仅在学业上关心他的学生,而且在其他方面保护他们。如果他的学生因为学生运动被警方扣押和传讯的话,黑格尔总是尽力设法援救他们。1819年7月,大学生育斯塔夫被捕,黑格尔还写了一封信,保证古斯塔夫清白无辜。
在柏林大学期间,黑格尔发表了《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法哲学原理》等著作。
黑格尔是19世纪初公认的普鲁士官方哲学家。他的社会政治观点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最终目的是为普鲁士封建****统治的现实辩护。
但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里,有着科学辩证法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摒弃了它的唯心主义外壳,创造了唯物辩证法。因此,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1831年,黑格尔死于霍乱病。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
司汤达,原名马利—亨利·贝尔,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进步的思想倾向,对当时社会阶级关系作了深刻的描写,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司汤达诞生在法国东南部伊泽尔省省会格勒诺布尔的一个律师家庭。父亲严肃、冷酷。母亲在他7岁时就离开了人世,这是司汤达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因为他对母亲怀有深厚的感情。后来替代母亲照顾司汤达和两个妹妹的是他的姨妈。姨妈是个老处女,顽固守旧,对孩子缺乏爱心。更糟糕的是,父亲请来一位神父做家庭教师。这位神父为人死板,表情冰冷,对司汤达进行一种彻头彻尾的宗教教育。司汤达就是在这样一个严肃的家庭环境下,度过了寂寞孤独的童年。
14岁时,司汤达进入当地的中心学校读书。这个学校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产物,在这里,司汤达受到了进步的教育。三年里,他阅读了许多法国文学作品。这些18世纪的作品影响了他的整个学习生活,并帮助他形成了独立的判断力。司汤达中学时的数学成绩也很优异,名列全班之冠。179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当地的中心学校毕业。司汤达本来打算报考巴黎的理工学校,然而,当他来到巴黎时,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拿破仑建立了独裁政权。司汤达只好放弃了苦心准备的考试,后来在父亲的朋友的介绍下,在拿破仑军事部谋到了一份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