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在拿破仑军队前后干了近14年的军职。曾经有一段时间,司汤达成了巴黎上流社会的红人,住着最时髦的公寓,出入乘轻便的马车,有仆人随时听命,还可以借职务之便出入皇宫。一时间,他几乎忘了自己想当个诗人的理想。直到1814年,拿破仑帝国的崩溃才使司汤达从飞黄腾达的生活中跌落下来。
司汤达退役后来到意大利的米兰。巨大的生活转变使司汤达重新拿起了笔。在刚到米兰的第一年,他写出了第一部作品《海顿、莫扎特和梅达斯泰斯的生平》,但这本书一点也没有引起读者的兴趣。在米兰,司汤达接触到了从事民族解放斗争的烧炭党人,并参加了浪漫主义运动。1817年,他又发表了《意大利绘画史》和《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从后一部作品开始,他启用司汤达这个笔名。
由于烧炭党人的起义遭到了镇压,司汤达在1821年回到巴黎。当时生活清贫,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正餐。此时他相继出版了《罗西尼的一生》和《论爱情》,但没有获得读者赏识。直到1823年,他发表了著名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批判古典文学观,在文坛引起强烈的震动,司汤达才开始为人们所注意。
1827年,司汤达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这是他对自己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提出的新的文学主张的第一次艺术实践,尽管手法还不够成熟,但也堪称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1828年是司汤达一生中最大的危机时期。他感觉自己一无所成,年纪也渐渐大了,失去了生活的兴趣,曾写过六次遗书,始终拂不去自杀的念头。但也就在这一年,他在朋友的鼓励下创作《于连》这部作品,后来改名为《红与黑》。小说于1830年出版。从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命运中深刻地表现出七月革命之前法国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使得这部小说成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部杰作。
1830年七月革命后,司汤达被法国新政府任命为驻意大利里雅斯特港领事,他担任这个职务一直维持到1841年年底回国为止。在此期间,他主要从事写作,写出了如《回忆拿破仑》、《帕尔玛修道院》、《吕西安·娄万》等重要作品。
1842年5月22日,司汤达病倒在巴黎街头,第二天与世长辞,享年59岁。司汤达生前文名寂寞,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创作越来越受到后人的重视。
德国民间文学家格林兄弟
格林兄弟,德国著名的民间文学家。老大雅各布·格林,出生于1785年1月4日;老二威廉·格林,出生于1786年2月24日。在德国文学史上,格林兄弟犹如两颗连体星,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格林兄弟出生在美因河畔的哈瑙,他们的父亲是个小官吏。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不幸离开了人世。他们在艰难中长大,养成兄弟和睦的习惯。在亲戚家里上学的时候,俩人同睡一张床、同用一张桌,后来又一起上了同一所大学,而且学的又都是同样的专业——法律。
格林兄弟生活的年代,法国拿破仑王朝正统治着德国。德意志民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利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对拿破仑统治的不满情绪。
当时有这样一批德国作家,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上,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培养德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受他们的影响,格林兄弟也开始着手搜集德国民间童话和古代传说。
搜集和整理工作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首先得通过大量的访问,然后将所得的资料比较,进行整理。这对一些人来说是很乏味的。但是格林兄弟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决心把这个工作当成自己的任务。他们背负着行李,长途跋涉,深入到各地,广泛地搜集流传在民间的童话故事和传说。为了防止遗漏和错失,他们不得不一遍一遍地走家串户,认真核实,不辞辛苦。他们在搜集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德国民间文学的魅力,觉得自己的工作十分有意义。他们把这项工作当作事业来做,在平凡中显出了崇高。
在搜集和整理过程中,格林兄弟发现了《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勇敢的小裁缝》、《不莱梅城的乐师》等等经典优美的童话故事,他们发掘出这些德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并付以辛勤的劳动,将这些多姿多彩的、凝结着人民智慧的篇章奉献了出来。
格林兄弟走遍了德国的各城各镇,他们不知疲倦,为了每一点收获而欢欣鼓舞。他们也深爱着孩子,他们知道孩子们会为这些童话故事而高兴,这些文章将成为、代代孩子们的精神食粮。每想到这儿,格林兄弟就会忘掉疲劳,继续奔走在德国大大小小的路上。
格林兄弟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整理出版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俗称《格林童话》)和《德国传说》。两本书的相继出版,深受读者的欢迎。格林兄弟的心血没有白费,他们的劳动为千千万万的读者带来了欢乐,而且格林兄弟的名字也随着美丽的童话和神奇的传说传遍了千家万户。
这两本书中影响最大的是《格林童话》。其中的一个个童话故事,反映了德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每个故事当中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不仅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还使人们的心灵受到一次净化。善良的主人公历经磨难、战胜邪恶、最终取得圆满结局,符合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是非观念。
格林兄弟后来当上了哥廷根大学教授,并出任柏林科学院院士。尽管已成为声名卓著的高级知识分子,但他们仍没丢弃童话传说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他们主要研究德国语言和童话传说。雅克布出版了《德国语法》、《德国古代法律文物》和《德国神话》,威廉则完成了《古代英雄传说》。格林兄弟又合作编纂了《德语大辞典》。他们为德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格林兄弟并没有忘记孩子们最爱的《格林童话》。经过不断修订和完善,1857年他们审订最后一版《格林童话》,收有216篇。这些童话不仅为德国小朋友喜爱,而且成为全世界人民的一笔精神财富。
格林兄弟分别于1863年和1859年在柏林去世。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奇·普希金,19世纪俄国伟大的诗人,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普希金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世家,他的父亲热衷于文学,对法国的戏剧很有研究。普希金从小由农奴出生的奶妈抚养,从奶妈那里,他学到了丰富的俄罗斯人民语言,受到民间口头文学的熏陶。普希金从小就很喜爱读书,父亲丰富的藏书给他提供了一片获取知识的天地。他的伯父瓦西里·普希金还是一位著名诗人,他给了普希金最早的关于诗歌的教育。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长大,普希金受到了很好的熏陶。
1811年,普希金进入彼得堡的一所贵族学校学习。在这里,他受到法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结识了一批志趣相投的朋友。1812年的反拿破仑战争,激发了普希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他开始探索作为一个自由诗人的道路。从学校毕业后,普希金热心于政治,创作了不少充满革命激情的政治抒情诗。他在学校的那批朋友已纷纷走上革命道路,称为“十二月党人”,他们给普希金很多影响。
普希金的革命诗篇终于触怒了沙皇当局。1820年,沙皇将普希金流放到了南俄。在那里,他与十二月党人更加频繁地来往,创作激情更加高涨,同时创作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这造就了他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全盛时期。这时期的作品有《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茨冈》、《太阳沉没了》等等。这些诗歌对沙皇****统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的政治思想。到了后期,普希金开始向现实主义过渡。
1824年,普希金被押送回原籍即他父母的领地,受警察和教会的监视。父亲因为怕受牵连,携全家离乡。普希金过了两年孤独、寂寞的幽禁生活。这种境遇使他和农民接触更多,促进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形成。此间他创作了悲剧《鲍利斯·戈都诺夫》,揭示了“人民意志不可辱”的深刻主题。
1826年,沙皇为收买人心,宣布结束对普希金的流放,将他召回莫斯科。此时的普希金已是举世闻名的大诗人了。他在莫斯科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普希金并没有被沙皇的小恩小惠所蒙蔽,他接连创作出《阿里昂》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对被沙皇镇压的十二月党人表示崇高敬意,在流放的十二月党人中广泛传诵。沙皇的御用文人因此对普希金进行无耻的诽谤和攻击,在困境下他奋起反击,通过《无知之徒》、《诗人》等战斗的诗歌斥责了对方。
1830年,普希金在父亲的领地波尔金诺村因瘟疫流行羁留三个月。在这期间,他创作出了大量杰出的作品,文学史上称为“波尔金诺”的金秋。他创作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以及《波尔金小说集》等等许多作品。其中《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俄罗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1831年,普希金同娜·尼·冈察罗娃结婚。婚后进入他创作的旺盛时期。这期间到他去世时的作品有《杜布洛夫斯基》、《青铜骑士》、《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黑桃皇后》、《普加乔夫史》、《上尉的女儿》等。
普希金对青年作家给予无私的援助。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死魂灵》就是在普希金的启发下创作出的。
1837年,普希金和侮辱、攻击他的丹徒士举行决斗,不料丹徒士提前开枪,击中普希金腹部。2月10日普希金逝世,终年38岁。数万人来到他的家中吊唁、哀叹“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陨落了”。
普希金的艺术成就对俄罗斯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的名字在俄罗斯文化史上、在俄罗斯解放运动史上永垂不朽。
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人间喜剧》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传统,开创了一代新风。
巴尔扎克出生在法国中部的图尔,他的父亲是一个高级官员。在这样一个富裕的家庭,年幼的巴尔扎克并没有享受到亲情的温暖,他自幼由乳母抚养长大。童年的不幸磨炼了巴尔扎克的倔强性格,并培养了他独立生活的能力。
8岁时,巴尔扎克进入一所著名的寄宿学校学习。他的学习不太好,但他如饥似渴地阅览各种书籍,不论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还是神学的、物理的,凡能借到的,他都认真阅读。1814年,巴尔扎克随父母迁居巴黎,他们对文学和哲学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遵从父母之命,巴尔扎克进入巴黎大学攻读法律,同时还在律师事务所充当见习生。律师事务所的所见所闻,对他以后的创作大有裨益。
20岁时,巴尔扎克宣称要当作家,遭到父母的反对,他们给他两年时间看他是否真能成为一名作家。
从1819年起,巴尔扎克开始文学上的探索。他在巴黎近郊的一座小阁楼里潜心写作,半年后写出了押韵悲剧《克伦威尔》,没有一个人称好,但巴尔扎克并不气馁,坚定地走当作家的路。
巴尔扎克为了谋生,一度粗制滥造,写作迎命大众的小说。
后来他还盲目地搞起出版和印刷这种他一窍不通的事业,到最后,不仅没赚到钱,反而欠了一屁股债。这时候是伯尔尼夫人帮助了他。
22岁时,巴尔扎克邂逅了大他22岁的伯尔尼夫人。她发现巴尔扎克是一位不同凡响的人才,相信他一定会成功,并给他无私的帮助和热情的鼓励。1827年,巴尔扎克重新执笔,经过深入的社会调查,他于1829年写出了第一部用自己名字发表的小说《朱安党人》,获得了社会的承认。
《朱安党人》的出版,标志着巴尔扎克进入创作《人间喜剧》的时期。他喝浓咖啡驱走睡意,从深夜2点到清晨6点,上午9点到12点,接着又从下午1点到6点,天天如此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进行创作。
在巴尔扎克的书房里,有一座小型拿破仑像。在塑像下,巴尔扎克写道:“他用宝剑未能完成的大业,我将用笔来完成。”巴尔扎克用超人的才智和精力,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共创作小说91部,平均每年产生作品四五部之多。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小说总集的名称,他受意大利诗人但丁长诗《神圣的喜剧》(又译《神曲》)的启发才如此定名。他把资本主义社会当作一个大舞台,把资产阶级的生活比作一部丑态百出的“喜剧”。在91部小说中,最著名的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贝姨》、《乡下医生》、《驴皮记》等等。《人间喜剧》从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爱情等方面广泛地再现了波旁王朝复辟后的法国社会,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巴尔扎克的感情生活也很丰富,他和伯尔尼夫人有着超尘脱俗的感情,伯尔尼夫人是他人生旅途上的良师益友,给了巴尔扎克很大的帮助。
巴尔扎克在和俄罗斯的艾斯卡娅夫人经历了长达18年的恋爱后,才正式结婚。不幸的是,这个幸福来得太晚了。1850年,巴尔扎克新婚不久,计划完成巨著《人间喜剧》,再写50部书。可是由于他长年劳累,病情日益严重,他苦苦哀求医生延长他的生命,哪怕再多写一部作品。1850年8月17日,巴尔扎克的愿望未能实现,一代大师离开了人世,享年51岁。成千上万的巴黎市民和法国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参加了葬礼,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
法国文学巨擘雨果
维克多·雨果,19世纪法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文艺评论家、政论家。他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和旗帜。
雨果出生在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在法司大革命时投身革命,屡立战功,后成为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母亲是天主教忠实的信徒,是拥护波旁王朝的保皇党人。父母迥然对立的性格在雨果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可以说,雨果是具有双重性格的人,这种天性伴随了他一生。
雨果从小喜爱读书,尤其是酷爱文学。雨果进入中学后,勤奋学习之余就开始尝试着写作诗歌和戏剧,被同学称为“小诗迷”。
受母亲思想的影响,早年的雨果是个保皇派。1820年他的《哀悼贝利公爵之死》的诗歌受到路易十八的称赞。1822年,他以处女诗集《短歌集》向文坛进军,引起法国文坛的注意,得到当时红极一时的诗人夏多布里昂的赏识。随后他写作了剧本《阿密·罗布萨夫》、小说《冰岛魔王》、《布格·雅尔加》等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他保皇主义的信仰倾向,在思想艺术上都有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