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水浒黑白绰号谭
21140000000052

第52章 行者武松

武松在《水浒》是响□□的人物。

他的名字和绰号,在中国可以说是行走万千里,传诵几百年。

英雄盖世武二郎,人们熟悉武松。可是有趣的是,武松的绰号行者,乃是他出家后才定位的,那末凭他自幼浪迹江湖、行走在草莽之中的经历,怎地没有绰号?至少是未见于宋元平话杂剧。

其实,“行者”严格地说也不能说是绰号,或者只是写出了武松的特征。行者,佛家称未剃发的弟子,也有指行脚僧,“行脚者,谓远离乡曲,脚行天下,脱情捐累,寻访师友,求法证悟也,所以学无常师,遍历为尚”(《祖庭事苑》)。关于武松为行者之说,宋人平话说书谈及“杆棒之序头”,样板人物就列有“花和尚、武行者、飞龙记、梅大郎”(罗烨《醉翁谈录》)。武行者,今人多解说就是行者武松。但我以为,此武行者如与前“花和尚”作同义说,也可释为会武艺的行者了。当然仍不排斥后来《宣和遗事》的“行者武松”,很可能源自这个“武行者”的。

《宣和遗事》只是把武松作为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的一人,后来的龚圣与《宋江三十六赞》据街谈巷语,作赞有:“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先下手为强,见于宋元诸家把武松的行者绰号先行公证,注册在案,由此当《水浒》成书时,也只好得过且过,循前例以行者为绰号了。

行者武松,武松行者,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元代杂剧有不少以武松为主人公的。有的为《水浒》借鉴、衍生,如红字李二《打担儿武松打虎》、《双献功武松大报仇》;也有的则被摒除了,如郑振铎所引《义侠记传奇》,说武松有妻室贾氏:“武松幼时,曾聘贾氏女为妻,因父母双亡,四处漂泊,尚未结婚……贾氏和母出来寻找武松,却在一个庵中住下了……恰好朝廷招安之旨下来,诸英雄都得了官职,武松乃与贾氏相见,由宋江等作主,而结了婚。”明朝中叶流行《水浒》故事,陆容《菽园杂记》记有“斗叶子之戏”,内开捉拿武松的赏钱十万贯,这个悬赏数目仅低于宋江、李进义,而与梁山关胜、柴进等同,据称此说源自张叔夜招安梁山泺榜文,“拿武松为十万贯,花红”(王士祯(《居易录》)。

武松由于在《水浒》里最后是在浙江杭州圆寂的,所以有关在杭州的传说也特别多。清人朱梅叔说,在杭州铁岭关附近,“国初时,江浒人掘地得石碣,题日‘武松之墓’,当日进征青溪,用兵于此。稗乘所传,当不诬也”(《埋忧录》)。陆次云《湖蠕杂记》也有相似记述,都以为武松实有其人。对此,清人汪师韩竭力反对,他说:“此恐是杭人附会为之。不然,南宋人记录多矣,何无一人言之,阅四百余年,始有此异闻乎?”(《谈书录》)汪说当是。可是梁章钜却认为汪师韩之说“以为杭人附会为之,恐不足信”(《浪迹丛谈》),还是认为武松确有其人的。

还有故事说,北宋末年,武松流落杭州,以卖艺为生,因本领高强提拔为都头,因为目睹新任知府蔡某横行不法,路见不平,把他打死,自己投案死;也有说他在金兵入侵临安,包围六和塔寺时,率僧人打败金兵,一直追到临安,因众寡不敌而遇难,等等。以致抗战前夕,杜月笙、虞洽卿等还在西湖秋瑾墓附近,搞了个莫名其妙的“宋义士武松之墓”。近年,山东阳谷张秋镇景阳岗村前,还竖立了一座“武松打虎处”石碑,有学者对它作了鉴定,认为此碑为南宋所镌刻,并称这里就是当年武松打虎的地方。

武松文化何其多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