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水浒黑白绰号谭
21140000000053

第53章 三寸丁穀树皮武大郎

武大郎绰号三寸丁穀树皮,系组合词,乃形容武大郎长得矮小、粗丑。程穆衡说:“《隋书》:男女十七岁以下为中,十八岁以上为丁。云三寸丁者,甚言其短小也。《本草图经》:穀树有二种,一种皮有斑花纹,谓之斑穀。云穀树皮者,甚言其皮色斑麻粗恶也。”(《水浒传注略》)当是。

但据上海《史林》杂志2001年第4期钱文忠、王海燕《“三寸丁穀树皮”臆解》,说此中之“丁穀”,实系出自敦煌所出唐代《西州图经》,内云“丁穀窟有寺一所,并有禅院一所”;又说“以印欧比较语言学角度视之,上列诸说甚辩。如是,则‘丁穀’二字或系外族语词之汉语译音,《西州图经》之‘丁穀窟’,‘丁穀’者译音,‘窟’者表义”。该文由此推理,“若是,则‘三寸丁穀树皮’云云,可得一新解。以武大郎短矮丑陋,复无识见,犹如洞窟中之树,为阳光雨露所不及,不得发舒,无由参天,只及‘三寸’。‘树皮’者云云,复言武大郎之丑、之弱”。

此也武大郎绰号源由一说。

按“三寸丁穀树皮”,《水浒》有时亦作“三寸丁”,如该书第二十五回,武大郎为西门庆踢中心窝里后,有诗“三寸丁儿没干才”。后明人亦有将它充作绰号的。据张岱称:“里中有胡矮子,诨名三寸丁。县前开一饭铺,饬极精腆,以胡饭出名。曾石卿作《黄莺儿》嘲之:‘胡饭寸三高,进阴沟带雉毛,鹅黄蚕蚕毡帽。扇套儿束腰,拐杖儿等梢,紫榆绰版棺材料,摇摇摇。重阳白菜,错认做老芭蕉。’”(《快园道古》卷十二)

宋时,男子七尺身材堪称为标准。三寸丁当然是艺术夸张,很可能是旁边有个高挑身段的潘金莲,相得益彰,因而就被谑为“三等残废”了。

武大郎是《水浒》人物,他只留下一个姓,名字没有出现;其实,他也不需要名字,宋元时候小民百姓很多是没有正名的。

但近年因武松故事走红却也把他对上了号。今修河北《清河县志》在“传说”栏里作了介绍,说是此人姓武名植,是清官。还有说,武植是清河武家那村人,和潘金莲出生的潘家庄相隔仅五公里。武植身材高大,在邻近阳谷县当县令,为官清廉,惩恶扬善;潘金莲善良贤惠、勤劳仁义,两人一生相伴。武植墓今坐落在村南,“****”时被掘过,墓里没有一点金银财宝,墓碑珍藏在县文化局。武植没有兄弟叫武松的,武氏家谱也没有这个人,是写书的编出来的,等等。

如此看来武植真有其人其事,但他和《水浒》里的武大郎该是两条道上跑的车,风马牛而不相及。

武大郎卖的炊饼,诸说不一。其实,宋时称面制品均带有“饼”。此炊饼,即今之馒头(实心,中无馅)。又称蒸饼、笼饼,系采用竹笼蒸制的。炊饼本也称“蒸饼”,因避赵祯(宋仁宗)名讳,而改称为“炊饼”。明周祈《名义考》说,古人“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以火坑曰炉饼;有巨胜曰胡饼,即今烧饼;以水煮曰汤饼,亦曰煮饼,即今切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是。

武大郎就是做实心馒头的个体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