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水浒黑白绰号谭
21140000000070

第70章 小李广花荣

小李广花荣,最初见于《宣和遗事》。他是押运花石纲的十二名军官之一。

龚圣与《宋江三十六赞》有称:“中心慕汉,夺马而归,汝能慕广,何忧数奇。”这是完全按西汉李广故事作叙述的,没有什么新意。将花荣故事演成情节的,还是元杂剧,如也是园剧目所记的《小李广大闹元宵夜》,虽然已佚,但大致可推测这是《水浒》写他任清风寨知寨时的情事。

花荣有两个诨号:一个就是“小李广”。那是勒名石碣,永世难以磨灭的。取号“小李广”,当然源自龙城飞将李广。李广很会打仗,更以骑射知名,“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史记·李将军列传》)。另一个乃是晁盖、吴用等所敬奉的“神臂将军”了。

神臂将军,神臂,出自“神臂弓”。神臂弓乃两宋时期所特制的一种新式秘密武器。岳珂《程史》称,北宋雄州知府和诜“因上制胜疆远弓式,诏施行之。弓制实弩,极轻利,能破坚于三百步外,即边入所谓‘凤凰弓’者。绍兴中,韩蕲王(韩世忠)因之稍加损益,而为之新名曰‘克敌’”。按,克敌弓即神臂弓。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洪氏遵,试《克敌弓铭》”,却不知克敌弓的出典是什么。有一老兵借送砚水的机会,偷偷对他说:“即神臂弓也。”是以神臂弓多为南宋诸军配备,如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先是,吴氏守蜀时,专用神臂弓保险“(《齐东野语》卷二十)。吴玠部将杨政在仙人关狙击金兵,“连日百余战,敌帅督战益急,政命卒以神臂弓射之”(《宋史·杨政传》)。可见神臂弓在宋元时期是颇有威力的。明冯梦龙据宋人笔记所作《郑节使立功神臂弓》,还借神话说是此弓得自天界,凡间乃如法仿制。据纪昀说:“宋军拒金,多依此为利器,军法不得遗失一具,或不能携,则宁碎之,防敌得其机轮而仿制也。元世祖灭宋,得其式,曾用以制胜,至明乃不得其传,唯《永乐大典》尚全载其图说。”(《滦阳续录》卷一)

这大概是称花荣为“神臂”的张本。

《水浒》写花荣,为了突出他的“神臂”,从前人史事中移植了若干相关情节,塑造了他的箭术。

花荣有四枝箭是射得极其漂亮的。

一是在清风寨射门神的骨朵头(长柄手挝)和盔顶朱缨,两发两中。它源自李渊(唐高租)。《旧唐书·后妃传上》称,北周窦毅之女才貌双全,父母为她选择夫婿,在门屏画两只孔雀,诸公子求婚,就给两支箭射之,约定射中孔雀目者,能缔结婚约。前后有数十人未能如愿。“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

二是解开吕方郭盛两枝长戟上揽做一团的豹子尾和五色幡。此典出处见郭盛篇,此处不赘。

三是梁山射雁,一箭正穿在雁头上。此类故事多见于史传。如北齐斛律光,“尝从世宗于洹桥校猎,见一大鸟云表飞飏,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鹏也”(《北齐书·斛律光传》);唐末沙陀人李克用“年十三,见双凫翔于空,射之连中”。“又尝与达靼部人角胜,达靼指双雕于空曰:‘公能一发中否?’武皇(李克用)即弯弧发矢,连贯双雕”(《旧五代史·武皇纪》)。元白朴杂剧《箭射双雕》,即演此事。而与花荣事更相近的,乃明武忠事。成化中,都督同知武忠,体貌雄壮,精于射箭。曾出使朝鲜,“国人请阅兵,因以弓矢,请射”。当时正有大雁横空而过,武忠援弓射之,大雁应弦而落(明余继登《典故纪闻》)。

四是射落红灯(指挥灯),使梁山人马从祝家庄顺利突围。以红灯为号,古皆有之,元刘一清《钱塘遗事》称宋末民军张顺、张贵奉命救襄阳围城,由汉水而上,“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夜漏下三刻,起船出江,以红灯为号”。后来,大概见红灯熄灭,船队缺乏定势,始在元军围攻下失败了的。

古代武人有好武艺的,都须具备箭术;善射者不在于多发,往往是靠一箭定局。古史就记有春秋楚国养由基出战,仅携数枝箭,而只发一箭,就命中敌帅,“军中号为养一箭”。五代吴国杨行密部将刘彦贞,“善骑射,矢不虚发,军中号曰‘刘一箭’”(《十国春秋·刘彦贞传》)。就此多人故事聚合,塑造了花荣形象和特技。

花荣名字不见于明以前的正史野史。

近年,有姜燕生先生著文提出,花荣原型是明洪武年间江苏宝应县三阿乡人花荣。“花荣,善骑射,胆略过人。洪武间有盗千数,剽掠乡邑,势猛不可挡。荣与郁信甫请于朝。募民丁协心掩捕,……发弩中其(首)袁九四胸,擒之,余党就平,以功迁安丰巡检”(嘉靖《宝应县志略》);道光《宝应县志》所记大致相同。姜文以为三阿乡贴近准安,当为《水浒》作者施耐庵所知,而采纳他的姓名。也有人认为此明花荣与《水浒》花荣并无瓜葛。盖《水浒》之花荣,早在宋元平话杂剧里已多次出现了。此说也有可取处。但我认为:(一)此处宝应县花荣有可能系受《宣和遗事》以及元人杂剧的影响,而取为同名的;(二)当时《水浒》还未定本,此处宝应县花荣也可能为《水浒》作者塑造、强化花荣形象,提供了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