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只管精彩,老天自有安排
21140700000010

第10章 人才的增值是企业最重要的增值(1)

与其他企业不同,华为招人不唯学历、不唯经验,只唯发展潜力。任正非认为,华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是人才,其次是产品技术,再其次是客户资源。只要拥有一批不断进步成长的人才,华为一定能够做出任何一项技术,也一定能够攻下任何一个客户。华为宁愿牺牲一个客户或一项技术来换一个人才的成长。

人力资本的增值大于财务资本的增值

我们坚持人力资本的增值大于财务资本的增值。我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不迁就人才。不管你有多大的功劳,绝不会迁就。我们构筑的这种企业文化,推动着员工的思想教育。

华为公司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每年为此的付出是巨大的。原因一是中国还未建立起发育良好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不能完全依赖在市场上解决。二是中国的教育还未实现素质教育,毕业的学生上手的能力还很弱,需要培训。三是信息技术更替周期太快,老员工需要不断地充电。公司有多少种员工培训中心,我也不清楚。总之,员工之间的相互培训,已逐渐形成一种制度。

我们尊重有功劳的员工,给他们更多一些培训的机会,但岗位的设置一定要依据能力与责任心来选拔。进入公司以后,学历、资历自动消失,一切根据实际能力、承担的责任来考核识别干部。

——摘自任正非2004年6月《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华为除了科研、客户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之外,对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方面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华为每年都要从高校招入一大批毕业生,仅1997年华为招入的应届毕业生就有7000人。这些刚毕业的学生有潜力,但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要达到华为的要求,需要一大笔培训开支,且华为员工受训的时间越来越长,也增加了资金的投入。员工正式上岗后,华为还为员工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工资待遇。这样的高投入可能短期内无法产生效益,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值得的。

任正非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对人才和技术的渴求是极其强烈的。任正非坚持认为,尽管可能会暂时增加生产成本,但华为聚集优秀人才、提高人才比重的政策是正确的。而这一点,也为许多大学教授所推崇赞赏。有那么几年,对于几所大学相应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华为几乎是一锅端。这无形中提高了知识力的价值,提高了专业的价值,也提高了大学教授的待遇,因而许多教授对任正非心怀感激。

所谓人力资本增值大于财务资本增值,一定意义上,可以解释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比例,要超过在公司赢利等方面的投入。在人力资源方面,华为的投入可谓大手笔。

2004年元旦前,广州大学敲定在大学选修课程中设置关于华为产品的相关课程,由华为免费提供价值200万~300万元的产品设备,学生通过选修相应的课程,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到华为的通信产品。作为回报条件,毕业时,华为的合作公司可以从中挑选相应的合格者,这是华为培养后备军的一个途径。这样的培训,每个人的成本接近1万元,而这样规模的培训,华为每年都要进行成千上万项。据不完全统计,华为每年在员工培训上的支出就有上亿元之巨。

华为公司员工的培训体系包括新员工培训系统、管理培训系统、技术培训系统、营销培训系统、专业培训系统、生产培训系统。华为培训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教学设备和环境为一体,拥有专、兼职培训教师千余名。建在深圳总部的培训中心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拥有含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在内的各类教室110余间,能同时进行2000人的培训。教室的装备和设计满足教师授课、基于技能的培训(Technologies Based Training)、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需要。培训中心还拥有三星级学员宿舍、餐厅、健身房等生活、娱乐、体育设施,为培训学员提供舒适的学习、生活条件。

华为员工的主要培训方式为:课堂教学、案例教学、上机操作、工程维护实习和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广泛采用多媒体CD培训、视频培训、音频培训等教学手段,并逐步发展基于互联网和电视网络的远程教学,使学员无论何时何地均可受到华为系统化、个性化的培训。

拓展透析

在松下电器公司的一期人事干部研讨会上,松下讲话并直接发问:“你在拜访客户时,如果对方问你,松下电器是制造什么产品的公司,你们如何回答?”业务部的人事科长恭恭敬敬地回答:“我会这样说:‘松下电器是制造电器产品的公司。’”

“错!像你这样回答是不负责任的。你们整天都在想什么?”松下的训斥声响彻整个会场。参会者都莫名其妙,遭训斥的人事科长更是不明白哪里错了。

松下脸色十分难看,拍着桌子怒火冲天地说:“你们这些人都在人事部门任职,难道不懂得培育人才是你们人事干部最主要的职责吗?如果有人问松下电器是制造什么的,你们就要回答松下电器是培育人才的公司,兼做电器产品。经营的基础是人,对于这一点,我不知说过多少遍。在企业经营上,资金、生产、技术、销售等固然重要,但人是经营的主宰,归根结底人是最重要的。如果不从培育人才开始,那松下电器还有希望吗?”

其实,早在创业初期,松下就已经认识到拥有优秀的人才,事业就能繁荣,反之就会衰败。松下公司重视知识型人才、科研和智力开发。当有人问,松下公司最大的实力是什么?松下幸之助回答:“是经营力,即经营者的能力。”他指出:“掌握了经营关键的人是企业的无价之宝。”

所以,松下先生强调在出产品前出人才,在制造产品前先培养人才。为了达到“造人先于造物”的目的,松下开办了在职训练指南,又称之为OJT指南,指的是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培训教育。为适应公司全体员工培训工作的全面展开,松下电器在职训练策划人宫木勇编写了《松下电器的在职训练》一书,扬扬洒洒写了10余万字。松下的心血没有白费,他“造人先于造物”的方针让他成为日本经营之神,也让松下电器誉满全球。

培养人才要施行“低重心战略”

华为要培养优秀的科学家、营销专家、管理家,但我们整个培养工作要实行“低重心”战略,要重视普通员工,普通岗位的培训。要苦练基本功,培养过硬的钳工、电工、厨工、库工……工程师、秘书、计划员、统计员、业务经理……每一个人、每一件工作都要有基本功。要把员工“做实”紧紧抓住不放,否则大好形势就浪费了。员工眼高手低的状况要克服,做一个踏踏实实的、在本职工作中有些作为的人。真正像江总书记希望的那样,向德国人民学习一丝不苟的实干精神。

八年来,华为走过了艰难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成熟,并成为一个高科技企业。我们现有员工两千多人,绝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硕士、博士生占百分之六十以上,而且每年都要在国内名牌大学选拔毕业生。虽然我们也存在着不少困难,但是有广大用户的支持,我们信心较大,我们会有较快的发展。

——摘自任正非1996年4月6日在华为十大杰出员工表彰大会

上的发言《反骄破满,在思想上艰苦奋斗》

如今,无论是在国外企业,还是在国内企业,新员工在上岗之前,都必须经过培训,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对员工进行培训。在华为,无论是新员工,还是老员工,都必须经过严格培训才能上岗。任正非曾经说过,刚刚走出大学的毕业生,会面临着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在公司所用的实践知识不一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首先是进行培训。华为将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人才可持续成长的重要条件,永不停息地致力于建设一个学习型组织。为此,华为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我们所说的基本功通常包括基本素质和基本技术两个方面。它是发展复杂技术和高难技术的基础,也是技术得以更好应用和发挥的条件。任正非所说的基本功是指员工要有胜任工作岗位的基本能力,它是员工个人发展和获得提升的基础。在任正非看来,新员工上岗之前必须经过培训,而老员工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形势时也必须重新接受培训。打好基本功是注重实干的学习态度,任正非反对员工不切实际,眼高手低,没有打好基本功,就想着做大事,实现大理想的行为。在华为公司,曾经有一名新员工,一进入公司就向任正非写了一封“万言书”,洋洋洒洒,热情洋溢。但任正非在一次大会上说:“如果这个人病了,他很可能是精神病,应该送去精神病医院;如果他没有病,那么他应该辞职。”任正非反对那些没有做好本职工作就提出远大理想、宏伟计划的人。

拓展透析

阿姆科公司是一家从事钢铁行业的企业。在钢铁业逐渐成为“夕阳工业”以后,它的日子开始很不好过,尤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公司的资金不断流失。在这种情形下吉姆·威尔走马上任,开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以挽救公司。他的一项最重要的举措就是“非把每个人都拉来战斗不可”。这不是一句宣传性的战斗口号,而是威尔在整治企业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的最紧迫的问题。

有一次他把心理学家请进公司,派他们到业绩最好的工厂去,请他们找出工厂里实现成功的真正带头人,弄清成绩应归功于谁。结果令他惊奇的是,心理学家们回来竟说:“工厂里没有带头人。”威尔不信:“什么,在我们最赚钱的、为顾客服务最出色的工厂里竟然没有带头人?”心理学家们说:“对。工厂里有我们前所未见的最佳团队。所有的人都在互相合作,每一个人都把功劳归于别人,没有整个团队什么也干不成。”

培养高端人才的做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企业,很多情况下最大限度上地动员所有员工的力量,施行“低重心战略”,让岗位上每一个人都能够更多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才是人才培养的最佳策略。自那以后,威尔对用人有了新的看法,他决定建立一套新的训练制度以鼓励团队行为。“以前我们发现了杰出人才马上就把他提拔到公司中心去,使他离开了主流大众,这样做效果并不好。”于是,阿姆科公司设法培养一种新型的领导者,这种领导者不是在那里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展示他个人的才能,而是尽可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他总是把成绩归功于他的部下,他能了解谁最需要帮助,对需要帮助的人说:“我来帮你得到你所需要的帮助。”

在这套新的领导方法实施以后,威尔发现他成功地达到了他的目的——把公司的每一个人都拉来战斗。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场全面的战斗。每个人都在力图把我们的公司抢走,只有我们努力把公司赢回来,使之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公司。我必须使公司里的每一个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同我一起投入这场战斗中。”

而正是由于他果断地改变了过去的做法,充分地激发了占企业员工比例大半的中低层员工的能量,他终于成功地把公司的每个人都拉进了与他并肩作战的行列中。而在他发现他做到这一点以后,他又有了另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公司亏损的局面得到了遏制。不久公司的账面上开始有了新的赢利,并且赢利的数额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