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服务业:特征、趋势和策略
21145200000010

第10章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3)

(1)国内制造业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有效需求不足。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有强大的制造业支撑。与美、日、德等国相比,中国的制造业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即以组装加工为主的制造业,导致了产业结构的低端化,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程度较低,且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是低端的。相关研究采用影响力系数(反映某部门增加一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剩余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和感应力系数(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一单位最终使用时,某部门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国民经济的关联程度时发现,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方面,服务业的较快增长不能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乘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服务业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也不大,即服务业增长主要依靠其自身的自我增强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受竞争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影响,相当数量的企业还在采用传统乃至陈旧的生产模式,竞争策略主要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外包项目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外购信息技术等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

(2)外资制造业对本地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有效需求不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土地、优惠政策等资源环境条件,先期承接了大量国际制造业的转移,迅速扩大了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在这种模式下,外资制造企业与我国的服务企业是隔离的,两者融合交叉的互动关系没有建立起来。主要表现为外资制造业中加工型、出口型、生产型企业居多,而且大多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由此,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直接出口多,且多进入跨国公司营销体系。此外,外资制造业所需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物流服务、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商务服务,也表现出明显的外向化特征。如北京的星网工业园在引进诺基亚等制造企业的同时,引进了全球物流企业巨头,如英国英运公司、美国威讯公司等。

(3)城镇化发展滞后、人民收入水平不高,导致对消费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不足。我国国民经济虽然持续快速增长,但因为长期以来基础差、底子薄,所以人均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同时,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滞后,2007年末,我国城镇化水平仅为44.9%,消费水平较为低下。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仅为7081元,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仅为3265元,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长期以来中国医疗支出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5%以下,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具有较大差距。2004年,中国的人均医疗支出为71美元,仅为美国的1/86、世界平均的1/9。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还有待改善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引导和规范服务业的发展,但主要针对的是传统服务业。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政策引导,部分领域甚至还存在政策歧视,使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面临很多困难。

(1)现代服务业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是国际上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种通行办法。如印度规定软件企业开始经营的头8年,可免除5年所得税,软件产品全部出口的企业,全免所得税,100%的软件出口可免交关税。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需要交5.5%的营业税和33%的个人所得税,尽管可以享受出口退税优惠,但需要税务部门的软件出口认证,认证程序十分复杂。中国目前的许多外包企业其实做的是中国本土企业的内包。同时,与制造企业相比,我国的服务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非常有限。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应该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

(2)现代服务业的融资环境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国家、地方政府和工业园区通常会设立一定量的发展引导基金或专项资金来推动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然而,针对服务业的发展引导资金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事实上,相当多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属于中小创新型企业,存在旺盛的资金需求。特别是新兴的现代服务企业由于固定资产相对较少,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往往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同时,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缓慢,多层次资本市场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创新创业型现代服务企业的成长。

(3)有些地方在资源使用价格和保障程度方面存在行业歧视。根据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相关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工业用地价格平均每平方米507元,而同期服务业用地价格为平均每平方米2509元。从水价来看,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服务业用水价格普遍高于工业用水价格,其中,商业、旅游、餐饮等服务业企业用水价格约是工业用水价格的1.5倍;而度假村、游泳馆、美容美发等特殊行业的用水价格约是工业的5~10倍不等。此外,服务业企业往往还面临一系列资格认证、考试、培训等行政事业性收费。

4.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言,我国社会领域或服务领域的改革刚刚起步,仍然存在多头管理和行业垄断等不利于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一方面,在网络管理、物流管理、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行政限制太多,部门多头管制,扼制创新;另一方面,在电信、铁路、银行、医疗等领域存在行业垄断,不同领域或部门之间的限制太多;在同一个领域或部门内部,政府干预、设置的门槛过多,并且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弱化了竞争机制在产业发展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其结果是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

(1)与金融业快速发展的自身要求相比,我国的金融监管能力还比较薄弱。

我国的金融监管多以强制性措施为主,在金融监管与风险控制方面,在机构设置、监管手段、队伍素质、专业水准、制度建设、信息披露、预警机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监管的有效性不高。由此,才会出现较严重的股市黑庄、造假、信息不对称,银行呆、坏账比例居高不下,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违规经营的现象。监管能力的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的发展。

(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然而,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首先,医药结合、利益挂钩,是导致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的体制性原因。其次,药品生产经营低水平重复建设,是群众看病贵的市场性原因。第三,政府监管的体制和手段都存在不适应性,这是政策性原因。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许多药品价格虚高及各环节利益分配格局已经形成,医院对药品差价收入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时,中央与地方负责药品价格监管的力量却很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价格监管。

(3)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在考试录取、招生、收费、就业以及评估制度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一方面,伴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力度的加大,相应的配套改革没有及时跟进,使得教育质量严重下降,人才培养结构严重失衡。另一方面,教育投入和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日趋突出。从区域差异来看,教育投入和资源过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及边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从城乡差异来看,优质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少数直辖市、特大城市,农村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此外,即使在同一城市,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也存在不均衡现象。

(4)在区域协作机制方面,分税制和分灶制的财税体制导致了各城市之间互设壁垒、低效率同质化竞争。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例如,以长三角为中心的华东地区,机场数已达每万平方公里0.8个,是国际上机场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长江江苏段南京往下内河港口林立,拥有万吨级码头泊位100多个,但大多货源不足、浪费严重。

5.尚未形成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在产业竞争日趋国际化、联盟化和集群化新趋势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不是依靠某一产品或产业某一环节上的优势。

统筹国内市场、标准、技术等资源,打造一个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竞争的新举措。然而,当前我国尚未形成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1)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现代服务业属知识型产业,尤其对具备熟练外语能力、IT知识和金融、保险、工程、财会等应用专业知识的人才,以及全球化商务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意性高级人才的需求很大。造成高端服务业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包括:①现有的教育体系以面向制造业为主,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与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知识型人才后备队伍比较薄弱;②传统行业的人才难以在短期内进入高端服务业;③高端服务业易形成垄断,会扼杀一些具有生命力的中小企业及相关人才。

(2)尚未形成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既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制度,又是开展国际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环境和条件之一。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有很多问题。①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落后。“重成果,轻专利”的观念使很多企业的商标保护意识不强。一方面表现为不重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表现为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②专利审查周期长,专利司法与行政执法不严,造成目前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执行效果不理想。执法力度不够导致软件盗版活动屡禁不止,削弱了软件企业创新开发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中国整体软件业的持续发展。③企业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不高,在技术创新、研发方面投入太低。据统计,当前中国服务业企业的平均研发经费支出额不及美国的1/30、约为日本的1/1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3)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企业信誉和社会信用环境。由于商业营销对个人信息的大量需求,个人资料信息非法交易已形成行业。同时,由于约束不够,诚信和监管之间的平衡暂时无法达到,诚信服务行业发展滞缓。失信行为是市场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外资企业进入和软件等外包行业的发展产生较多不利影响。

(4)尚未形成针对现代服务业的管理体系、分类体系和统计体系。学术界对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基础、概念内涵、发展规律、演变趋势等的研究支撑不足,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地监管与应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现象等。此外,政府对新产品的支持力度不够,企业打开新产品市场困难。

参考文献

[1]陈宪,程大中.中国服务经济报告2005.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刘洋.服务业结构规律研究:基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王子先.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报告2007.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4]王光文.数字内容产业及其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1)

[5]向俊波.二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困境和解决途径:以苏州、无锡、杭州为例.城市问题,2003(1)

[6]袁少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经济论坛,2007(16)

[7]朱晓青.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核心产业群探讨.北京社会科学,2007(4)

[8]张树义.论上海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现代商业,2007(23)

[9]张译匀.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国对外贸易,2008(3)

[10]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1]张秋生.面向2020年的“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纲要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2]张艺凡.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商界,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