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历史足迹:项孔言新闻作品选
21145400000036

第36章 访台观感(《浙江工商》作品)(5)

天祥的地方虽然小,可游览的风景点倒不少。在一个题着“浩然正气”的高大的大理石墩上,屹立着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威武塑像。塑像后面,立着一块大理石屏,上面书刻着文天祥的《正气歌》全文。对面山头上,还有一座祥德寺,也是为表彰文天祥而建立的。从天祥到祥德寺,要走过一座钢架木板吊桥,人行其上,摇摇晃晃,加之下临深谷,颇为惊险刺激。祥德寺后边高耸着一个七级宝塔,前面还有一个白衣大士的立像,不远处又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凉亭,它们共同点缀着天祥的青山绿树,显得异常优雅清丽。

当年筑路“荣民”成为特别的山里人

离开天祥继续西行,经过文山、洛韶、慈恩、碧绿、关原、大禹岭,就到达梨山。梨山是中横公路上除天祥以外的唯一平坦的地方,它恰在“中横”的中间点。

在梨山公路旁的山腰上,有一组宫殿式的建筑,那就是中横道上著名的梨山宾馆。宾馆前后的山坡上,全部开发出来种上梨树。据说,这一带的农场,都是当年建筑中横公路的退役军人开辟的。他们在修好公路之后,舍不得离开这浸透他们血汗、印遍他们足迹的荒山野岭,于是便拿起锄头,继续开山,种下一批批的国书。这批来自大陆各地的“荣民”,就在这里落地生根,成为特别的山里人了。

我们在梨山宾馆吃过中饭,驱车沿着大甲果树,经过德基水库、谷关到东势出山,就走完了中横公路的全程了。(项孔言)、《浙江工商》,1992年第5期

历史的激励

——台湾纪游之七

在台北松山机场搭上飞机,经过四十分钟的飞行,我们就抵达台湾的历史名城——台南市。

台南是台湾最古老的城市,自公元1662年(南明永历十五年,清康熙元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到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台湾建省的二百多年中,台南一直是台湾的首府,是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的枢纽。台南保存着台湾历史上很重要的文物古迹,它记录着台湾受外国殖民者侵略蹂躏的屈辱,也写下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开发台湾的光辉篇章。所以有人认为,谁到了台湾而没去过台南,就等于没有到过台湾。

我们一下飞机,一位陈先生受侄婿委托开车来接,并陪我们游览了台南市诸多名胜古迹。

荷兰殖民者的遗迹

我们首先参观了三百多年前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时遗留的两所建筑物:安平古堡和赤嵌楼。

十七世纪二十年代,荷兰殖民者从台南安平港登陆,台南就成为荷兰人统治台湾的施政中心。荷兰人在台南安平修筑了热兰查城,作为荷军的据点,后又在台南市区修筑了普罗文查城,隔台江与热兰查城对峙,作为荷兰殖民政府所在地。前者就是今日的安平古堡(又称台湾城),后者就是赤嵌楼。

安平古堡座落在台南市安平区国胜路上,所谓“台湾城”,只剩下一垛残留城墙。紧靠残留城墙的安平古堡却重修一新。古堡的入口处,在一块刻着“民族英雄郑成功”大字的高大的石墩上,竖立着一尊郑成功的塑像。郑成功一生战功赫赫,病死台湾时年仅38岁,可这尊像没有塑出他青年将军的英姿,却把他塑成一个穿长袍的文弱书生,比起我们杭州岳庙里岳飞的英武塑像,大为逊色。

循石级走上三四十级,便登上古堡的大平台,平台右边架着一门重炮,名为“安平海防炮”。左边是一幢楼房,那是古堡的文物陈列室。离古堡不远,一座高高的瞭望台拔地而起,外形像座灯塔,我们登上塔顶,眺望台湾海峡,遥望大陆,咫尺天涯,令人感慨万端。

赤嵌楼座落在台南市区民族路上。原来的荷式建筑,已在十九世纪毁于地震,现在的赤嵌楼是清末重修的。此楼是一座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砖木结构的双层楼宇,雕梁画栋,轩豁四达,因建筑在原来的红砖砌成的高台上,居高临下,显得气势雄伟。在这所古楼里,陈列着有关郑成功击退荷兰侵略者的许多珍贵文物。

二百二十年前,即1661年4月30日,郑成功率领大军,自厦门东征台湾,于台南禾港登陆后,首先以主力围攻普罗文查城,至5月4日,荷兰守将猫难实打挂起白旗投降。接着又围攻荷兰总督所在的热兰查城,经过八个月的战斗,杀伤荷军一千余人,并击退了荷兰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从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调来的舰队和援兵。在兵临城下,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荷兰总督终于签署了投降书。至此,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38年之久的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们在安平古堡的文物陈列室里,看到了当年在热兰查城签订的投降条约的中译本。主要内容有“热兰查城内及城外的一切防御工事、重炮、一切军用品、粮食、商店、金钱及其它属于公司(即荷兰殖民机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切财产,均须移交国姓爷(即郑成功)”,“荷兰人之台湾政府官员所有之一切动产,均须由国姓爷的军队加以检查”,“所有荷兰人员限期遣送上船。在未全部退出以前,除白旗外,城上不能挂其它旗帜”。读着这份降书,不难想象当时荷兰侵略者扯起白旗、夹着尾巴回荷兰的狼狈相和台湾同胞扬眉吐气、欢庆胜利的动人情景。

受人景仰的“延平郡王祠”

如果说,安平古堡和赤嵌楼记录了郑成功驱逐荷人收复台湾的业绩,那么参观了“延平郡王祠”,对郑成功一生功绩就更有全面了解。

郑成功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郑芝龙之子,出生于日本平户,1630年七岁时回到中国,1645年南明隆武帝朱聿键赐他称朱,改名成功,尊称为“国姓爷”。后来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1646年清军入福建进攻南明隆武政权,郑芝龙不战而降,当时郑成功才22岁,他反对其父所为,在广东举起杀父报国、抗清复明的大旗,自称“招讨大将军”,以福建厦门金门为根据地,连年出击江、浙、粤等地。1659年(南明永历十三年),郑成功与张煌言合兵,率十万大军攻入长江,围攻南京,后兵败撤回厦门。1661年(南明永历十五年)郑成功率大军东渡,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在台建立政权,大举移民东迁,开田垦荒,发展贸易,促进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料他收复台湾后不到半年,就过早地病死在台湾。其子郑经,继承父志,继续在台湾开拓经营,郑经和他父亲一样,也是38岁就病死了。其孙郑克爽,12岁嗣延平郡王位,15岁归顺清朝,终于使台湾统一于中国。

台湾同胞非常崇仰郑成功,尊称他为“开台始祖”、“开山圣王”、“开山之神”。民间为纪念他而建造的各种祠庙达五六十座之多,其中以台南市东区开山路的“明延平郡王祠”最为著名。这座祠庙早在清初建立,原名“开山圣王祠”,至1876年(清光绪元年),清廷批准曾到台湾督办军务的沈葆桢的奏请,方在原地建造了延平郡王祠。

延平郡王祠红墙朱门,琉璃碧瓦,是台湾唯一的福建式庙宇建筑。正殿前有东西两庑及仪仗所、祭典所。祠旁有花圃、小湖、拱桥、亭榭等。正殿祀郑成功,左右配祀其部属将军,后殿祀郑成功的日本生母等人。东西两庑则分别祀明末殉难诸将120多人的神位,庭院的东边有一幅油画《延平郡王战胜荷兰于赤嵌图》。庭中堂悬一堂轴,题诗曰:“礼乐衣冠地,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字迹苍劲,笔力雄厚,传说为郑成功的遗墨。后殿庭中有一古梅,传说是郑成功当年亲手所植。

最引人注目的是祠内的众多名人所撰写的对联。台湾建省时第一巡抚刘铭传写下这样的对联:“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主张抗日、反对割让台湾的台湾巡抚唐景崧也写下了如下对联:“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山河,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还有近人题的一幅对联:“孤臣秉孤忠,五马奔江,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义,七鲲拓土,莫将成败论英雄。”这些对联,不但充分表达了人们对郑成功爱国主义言行的崇敬,同时也歌颂了郑成功从其父亲到孙子共四代人在台湾开山拓土的丰功伟绩。

“亿载金城”古炮台

在台南市安平区南温有一座大炮台的遗址,名叫“亿载金城”。大概是取固若金汤、万年永存的意思。一百多年前,清朝的两江总督沈葆桢奉命到台湾督办军务,为了对付外国侵略者对台湾的觊觎和侵略,经过一番精心设计,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10月建成这座宛如城池的大炮台。

我们来到这里,走过架在护城河上的一道石桥,面前便是一座砖砌的拱形城门。城门额上刻着“亿载金城”四个约一米见方的大字,城门背面还有“中流砥柱”四个字,楷书浑厚苍劲,都是沈葆桢亲笔题写的。走进城门,我们绕着城墙漫步一周。城墙不高,但弯曲多角,形式古朴,质地坚固。城墙外有护城河,通贯海水,可通舟楫。在城墙上错落有致地装置了重炮九门,组成一个炮群。乌黑粗大的炮筒,只只挺胸昂首,傲视着安平港的海面,炮筒已被游人抚摸得油光刷亮,显得颇为威武。城墙之内则是一片空旷草地,据说当年是由一位水师副将率领三百多军士防守在这里。

如今看起来有点荒凉古旧的“亿载金城”,在当年台湾南部抵抗日、法等国的侵略中曾发挥过不小的威力。甲午战争后的第二年,亦即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马关条约》,拱手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当时驻守台湾的清总兵刘永福激于民族义愤,同唐景崧、丘逢甲等成立了抗日地方政府,进行反割让斗争。1895年6月,日本出兵台湾,派舰队进攻台南安平,其时刘永福亲自驻守在“亿载金城”内,见日舰驶来,即发炮攻击,打得敌舰逃窜而去。就这样,台南坚守了四个多月,后来由于后援不继而沦陷,日本侵略者终于占领了整个台湾,进行殖民统治达半个世纪有余,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和澎湖才摆脱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再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无论是延平郡王府、赤嵌楼、安平古堡,还是亿载金城,这些古迹都饱含着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开拓台湾,争取祖国统一的血泪交织的史实。这些可歌可泣的史实至今仍激励着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的民族豪情,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而奋斗不息。(项孔言)

《浙江工商》,1992年第6期

高雄散记

——台湾纪游之八

离开台南市。我们驱车沿着宽阔平坦的“中山高速公路”向南飞驰,一个多小时就到达台湾的南大门——高雄市。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台湾第二大城市。它位于台湾岛的西南海岸,濒临台湾海峡南口。早在四百年前的明代中叶,这里就出现居民点。旧名打狗或打鼓,1920年以后才改称高雄。今日的高雄,街道宽阔整齐,高楼大厦林立,车辆行人如流,到处花木葱翠,城市规模之大,现代化程度之高,比之台北市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上这里农渔产品丰富,重工业和高科技工业发达,海陆空交通十分便利,学校林立,旅游胜地多,使高雄成为具有雄厚发展潜力的港口城市。

佛光山和“接引大佛”

我们在高雄第一个观光目标就是佛光山。

佛光山建筑在高雄大竹乡麻竹园,是台湾最著名的佛教胜地。佛光山占地五百多亩,宛如一座大佛城。这里有东南亚最大的佛寺和号称世界第一大佛的接引大佛,有台湾佛教最高学府,还有佛学出版社和书店,也有各种施善机构和佛门长老的墓园,可说是一应俱全。这座大佛城是由国际知名的佛教大师星云法师所开拓经营,至今已有20多年。

星云法师何许人也?他1927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2岁在宜兴大觉寺当沙弥。后毕业于江苏焦山佛学院,当过佛教刊物《怒涛月刊》主编和南京华藏寺住持。1949年到台湾。1967年在高雄创办佛光山寺,自任住持,并设立佛教研究院,因从事佛学教育而闻名。其后他在美国洛杉矶创办西来寺,有“西半球第一大寺”之称。1978年获美国洛杉矶东方大学颁授的荣誉哲学博士学位。1989年曾率国际佛教促进会中国大陆探亲弘法团来大陆探亲和交流佛法。

我们在佛光山到处走马观花一番,便去佛光山的东山参观著名的接引大佛。这尊号称世界第一大佛果然与众不同。一般的大佛或是依山雕凿而成,或是塑造在大殿之内,而这尊释迦牟尼佛祖像却是用钢筋水泥塑造的,凌空屹立在一个小山岗之顶,佛身高达四十公尺,使人有高耸入云之感。而且大佛全身装作金黄色,在阳光映照下,反射出万道金光,令人一眼望去,会情不自禁地惊叹不已。接引大佛顶天立地,面向阳光,身子微微俯向人间,面目慈祥,还做着接引的手势。更妙的是,在接引大佛下面,还有480尊比成人略高的小佛像,他们和大佛一样,也是金光灿灿,也作出接引的手势,有的沿着大佛脚下的莲花座围成一圈,有的在山坡上列队蜿蜒,有的在山顶上排列成行。在这座小山上,极目所见,到处是金灿灿的佛像。佛像的背景是苍翠的树木,是佛寺的红墙黄瓦,是蓝天和白云。当浮云飘动时,这几百尊佛像仿佛在缓缓前行,正在引导众生,前往那藏在虚无缥缈之间的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