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21148900000037

第37章 中国网络实名制管理:由来、实践与反思(2)

直到当年12月13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还只提到“加强校园BBS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仍然没有要求用户实名登记。然而半个月之后,也许是发现几次清理活动仍然无法清除不良信息,教育部认为根本原因是网络中的后台匿名,因此采取实名注册认证的方式约束言论。

下面分析一下这个实名制的运作机制。首先,这项制度依赖于通过网管对校外IP地址的排除,即校外IP地址不能访问校内论坛(包括本校人员),即使能访问,也只能浏览,不能注册发言,这就极大地减少了不良信息的发布。其次,对于剩下的校内用户,基本上是教师和学生,再进行实名注册和重新登记,认证的信息包括学号、专业、宿舍、工资号、校内邮箱等个人专有信息。由于学校已经拥有全体师生的个人信息,一旦发现不良信息,便可以找到相关责任人解决。重要的是,这形成了对言论事前规制,担心被追究的人就不会在网上发帖灌水。学生关心的话题也逐渐从时政和社会事件转向生活娱乐。由于人数和信息数量骤减,也给网站管理减轻了负担。其认证机制的本质在于,只能对可控的有限数量的对象进行认证,校外用户即使可以认证,但需要同各地公安部门合作,成本高昂;事后追究就更加不可能,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必然是将大学BBS同公共网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随着网络舆论的逐渐发展,这一政策也有所松动。一年半以后,“水木清华”和中山大学“逸仙时空”等BBS都悄然解禁,允许校外人员注册访问(谭人玮,2006)。但总体来说,绝大多数省份的校园BBS仍然没有开放,国家的这一政策取得了成效,政府也没有继续就此问题发布新的规定。

(三)公共论坛

如果按照上述方式对公共论坛采取实名认证的方式,可以想见,那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国外访问)的用户众多,凭地方网站之力没有能力对所有用户一一登记认证。如上所述,按照高校BBS的经验,要实现完美的实名制,就必须做到对可控的有限数量的对象进行规制,就全国而言,首先需要排除国外IP地址访问;其次需要有全国统一的个人信息数据库进行认证;第三是各地政府部门需要协调配合,在事前约束的前提下做好事后追查工作。全国个人信息数据库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收费查询。但对拥有数以万计用户的论坛来讲,操作费用仍然是最大的障碍,不可能全面进行身份验证。如果退而求其次,到地方层面,我们就会发现地方政府仍然是按照上述思路试图实行实名制的。

第一个例子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的各大门户网站版主进行实名登记,包括搜狐、网易、Chinaren社区等有全国性影响的论坛(李震林,2006)。实际上,其他稍有规模的地方性论坛,无论京内京外,也开始陆续接到主管部门的命令,要求进行版主登记。与之相类似,从2008年1月起,在十三部委联合打击网络****色情的大背景下,甘肃、宁夏两省区宣布将推行版主、吧主、聊天室主持人等的实名和备案制度(张东锋,2008)。中央计划当年在全国推行这一制度(王莉莉,2008),其他各省也由此纷纷推出了这一管理机制。这一机制的好处在于落实责任,由版主连带为发帖者负责,从而加大自我审查力度,事前预防不良信息的传播。

第二个例子是直接来自地方政府的行政命令。2005年7月5日,深圳市公安局发布《关于开展网络公共信息服务场所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为打击不良信息,规定全市申请网络公共信息服务场所(网络聊天室、即时通讯群组、论坛、BBS、互联网短信等)时需要进行实名身份认证。腾讯公司也发布通告,要求QQ群创建者和管理员进行登记。因为腾讯公司总部在深圳,遵守地方政府命令也理所当然。但问题是深圳市公安局无法通过腾讯公司把触手伸向全国,一遇到外地的用户就很难认证。尽管《通知》规定“境外IP用户不允许创建网络公共信息服务场所”,但还是无法对国外(实际上也包括外省市)用户身份进行核对。因为有太多的信息可以伪造,核查成本极高。这项工作采取了运动突击的方式,为期三个月,至今不知效果。

这个例子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把虚拟世界中的论坛认定为公共信息服务场所加以管制;第二,其中的原理和第一个例子一样,是经由直接约束有限数量的版主或管理员,从而间接约束数量众多的普通用户,前者无形中承担了某种连带责任,不得不加强某种自我审查;第三,另一个功能则是一旦发现有违法犯罪现象,可以事后直接找到版主进行进一步追查。无论如何,这在深圳市也许还会有效,但是由于互联网在国内没有边界,除非人为设立藩篱(比如限制所有外省市IP,像校园BBS那样限制所有校外IP,这对腾讯公司来说无异于自杀),否则凭一个地方行政区之力无法完成这项工作。

实际上,广东省在互联网地方性立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5—2007年间,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互联网聊天室安全保护办法》、《广东省互联网个人主页及博客服务安全保护办法》、《广东省互联网搜索引擎服务安全保护办法》、《广东省互联网游戏安全保护办法》,均要求进行实名制管理,但影响不大,也没有出现异地认证之类的报道,但这至少反映了地方政府管理互联网内容的一个趋势(胡凌,2010)。

第三个例子尽管还没有出台就因为官员口风不紧而搁浅,但是遭到的声讨并不亚于第二个例子。2007年7月4日(正是深圳公安局《通知》发布两年后),厦门市工商局副局长田锋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表示,厦门市正在酝酿一项地方性法规,可能要求网站实行严格意义上的网络实名制——后台实名注册,前台实名发表。正在讨论中的处置办法要求,今后在厦门的网站上发帖,必须用身份证上的名字。该副局长确定地说:“发帖全部实行实名制。”后来在舆论的抗议下该草案已经低调取消。

这个文件的预备出台不知道和之前遭到市民普遍反对的******项目有何种关联,但是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从信息管制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一部 “恶法”。首先,一旦实行这样绝对的实名制,可以想见,所有的论坛都将萎缩,像实名制之后的校园BBS一样。正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保证了人们可以发表对社会和政府的看法,成为一个良性出气孔道,否则如果可以轻易找到说话人,就没有人敢于对所谓敏感话题进行发言了,他们会纷纷转向外地论坛。其次,这也就大大增强了地方政府控制本地言论的能力,使得地方信息更难于向外透露(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使得互联网这样的新的下情上达的技术无法发挥作用。第三,全部论坛实行实名制还要花费巨大成本进行认证(如果由网站进行操作会使一大批经营者倒闭)。这个措施的极端做法和第二个例子一样:只有限制外地IP在本地论坛发言,才能收到最优的效果,才能保证用户实名制落到实处。这个逻辑实际上就是校园BBS的翻版。

最后,据报道,2009年7月******新闻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内地新闻网站实施实名注册登陆制度,主要是“取消现行的新闻稿件匿名跟帖或发帖功能,转而实施实名注册登录制度,即网民在新闻网站注册时必须填写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通过验证后方可登录跟帖或发帖,对新闻事件发表言论。网民在跟帖或发帖上传信息时,各新闻网站必须提示网民需经审核方可发表,而网民亦需对自己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各新闻网站不能再针对新闻事件设置网民投票或民意调查等”(贺鹏飞、赵璐,2009)。由于该消息尚未得到明文确认,当时并没有引起网民反对,但在第二年这种实践得到了国新办的确认。该措施意在限制网民对热点新闻的评论,但其最大的后果之一是将新闻网站倒退为无法和网民互动的Web1.0媒体,这样更多的网民将涌入博客和论坛发表意见,新闻网站用户数量将会减少。而且,如何确认实名信息也是一个问题,将会给网站发展施加巨大成本。

(四)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中的实名制是目前设计实施最为详细的一个,其目的主要是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成瘾。最早是在2005年7月12日,信产部和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第十二点明确规定“PK类练级游戏(依靠PK来提高级别)应当通过身份证登陆,实行实名游戏制度,拒绝未成年人登录进入”,但没有具体措施。随后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七家主要的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发出《关于开发网络游戏枙防沉迷系统枛的通知》,相关部门进行了研发,终于在次年推出了全国性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

这套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认证”,即验证玩家是否是未成年人,这又包括注册、认证和反馈三个子系统,其中核心的认证过程如下图。

其次是“防沉迷”,玩家一旦验证为未成年人,就会被纳入防沉迷系统,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根据在线时间的不同对未成年人的收益进行限制,超过健康游戏时间后持续在线时间越长则收益越少,直至降为零”,这是基于如下假定:“如果未成年人无法靠长时间在线获得收益,则会失去持续在线的乐趣。”

且不论该项措施是否应由新闻出版总署还是文化部推出,至少新闻出版总署是凭借其最终的审批权把关,强制未来网络游戏开发要按照此防沉迷系统进行设计推广。至于该系统实施的具体效果,在操作层面,反对实名认证者的主要理由集中在无法确保注册信息真实性、存量用户的梳理、查询系统和反查询权限的构建和设定、泄露个人隐私等方面;而在实效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于网游产业可能的重大影响(阿拉木斯,2008):

网游实名系统让网游用户的游戏体验大打折扣,造成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流失、网游整体市场缩水。有的玩家认为,在游戏中使用真实的姓名会让游戏索然无味,他们认为玩网络游戏就是为了体验虚拟,匿名让玩家感到刺激和乐趣,这是虚拟的网络游戏不可缺少的亮点,而实名系统下的网络游戏中将不再有此种乐趣。实名系统会让一些用户放弃网络游戏。而当实名系统配合防沉迷系统发挥作用后,一些未成年用户的上线时间大大减少,网络游戏的市场会缩减。……我国目前网络游戏市场尚不规范,私人架设的服务器众多,由于私架服务器本就违法,因此是不可能遵循网游实名制的,这就会导致更多玩家舍正规网络游戏而选择私服。另外,如果实名制规定一张身份证只能注册一次,那游戏的乐趣会减少。因为对许多玩家而言,在同一个游戏里注册多个用户是很普遍的现象,许多玩家都习惯了用几种不同身份分别闯关。实行实名制后,身份的单一性也可能会迫使玩家放弃官方服务器转而选择私服。

(五)博客

博客在中国发展迅速,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由于人人都可以成为出版商和记者,博客服务提供商不再扮演传统媒体的把关角色,仅仅是信息聚合的平台,大量不经审查的信息在网络空间中传播,对公共舆论产生重要影响。在国家看来,不仅博客空间中存在着不良信息,容易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威胁,更多的是侵犯他人隐私和名誉的言论,由于传播快、受众广,将给受害人带来极大伤害。因为大多数博客服务都采取匿名注册制,一旦发生纠纷,很难事后找到相关责任人。2006年国家开始就博客实名制立法展开研究,一度在网民中引起恐慌和非议。理由主要集中在不利于公众舆论监督、威胁个人自由表达、技术和成本上代价高昂,以及最终会导致网民流失,危害博客服务业乃至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方兴东,2006)。

最终国家没有采取强制实名制管理的措施,而是代之以加强行业自律,鼓励自行采用实名注册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博客空间中已经处于失序状态,事实上,决定采取何种管制类型首先需要弄清管制对象的特性。对于众多博客作者而言,一个好的博客已经成为他们在虚拟世界中的家,用户黏度要远远超过一般的公共论坛,其信用度也远远高于后者。(顺风、吴祐昕,2006)其次,作为同外界沟通的平台,网民会主动公布自己的个人信息,其真实程度超出了想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7)。

同一份报告总结道:……博客作者对待自己博客的认真度很高,80%的博客作者表示在博客上留下了真实的个人信息。仅有20%的博客作者表示没有在博客上留下任何个人信息。留下真实的个人信息的背后就代表着博客作者愿意为自己在博客中发表的观点或者见解负责,这样就极大地促进了博客内容的可信性,有益于中国博客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