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智能移动终端支撑下的非现场经济
21149100000001

第1章 引言(1)

第一节 “水滴石穿”的启示

中国有句古老的成语:“水滴石穿”。

柔软的水,只要不停地滴在坚硬的岩石板上,经过几年、十年或许上百年、上千年,终有滴穿石板的那一天。

这句成语,也让我想起了我的飞行教练,曾对我说的一句话:“高速飞行的飞机,非常害怕迎面飞来的小鸟。一旦撞上飞机,不亚于一颗炸弹,往往造成机毁人亡的惨剧。”

这就是“冲量定律”的一个具体表现。

根据这一定律,同样是水,只要使其高速运动,增加其内在的动能,当水的运动形成了具有足够速度时(也就是其动能增加值到一定程度),我们用这样的水束去冲击石板,石板很快就会被穿透。

也就是这束柔软的水,当运动速度达到一定的高速标准时,我们再用这样的原本看似柔性的水束来切割岩石板,也许就像切豆腐一般了。

同样是柔软的水,效能却是大相径庭的。

人的效能何尝又不是这样呢?

现今旨在激发人们潜能的各类成功学书籍十分畅销,目的都是想通过单一的自我激发潜能来提高人的效能,可我本人却并不以为然。

因为我以为人的潜能终究是有限的,就像水要切割石板一样,单靠水本身的潜能开发是不够的,还必须是依靠外力补充,不断地增加其实质的动能。也就是说我们光靠开发人的潜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于我们劳动者单体本身以外的外界加速器。

这里,我并不排斥现有的各类成功学书籍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只是看问题的目标和角度的不同罢了。

如果依据这样的“冲量定律”原理,而设计的一个拟人化“能量加速器”,一旦被广泛地运用到经济行为中,使我们普通平民仅有的一点劳动力资本(或少量的原始资本)趋于一致,并得到了倍增的加速效果,这就可使普通平民产生无比的财富创造力,继而奔向新富豪的殿堂。

如今,这个拟人化的“能量加速器”已经出现,那就是:“智慧共享体系”。

随着信息经济高级阶段智慧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的潜能以“智慧劳动”的表现形式而出现,且正在被日益成熟的“智慧共享体系”这个社会化的“能量加速器”所增速。

这个日益完善的智慧共享体系,导致了我们的劳动效益和劳动形态发生了重大变革,一个高效的新“智慧劳动”形态已经诞生了,且开始展现出了无比的新时代特性。

这个新时代特征就是:资本不再是经济的单一主导者,“智慧劳动”正借助于“智慧共享体系”,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的第二个主导者。

社会经济第二个主导者的出现,不仅促进了智慧经济里非现场经济现象的快速普及,还将对整个社会经济现象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第二节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再认识

******先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激发了中国平民空前的致富热情,中国社会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短短的30年里,“北京共识”、“世界工厂”、“中国模式”等绚丽的名词相继地加在了中国人的头上,更有些中国平民还直接奔向了全球性的“财富榜”,在全球性财富竞争行列里,大有异军突起之势。

今天,我们不仅看到中国经济在高速运转;也看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已成为了振奋人心的画面:中国人确实富裕起来了!

可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少数“先富起来的”的那小部分人,不但先富起来了,而且还越来越富了,以至于独自走进了世界级富豪榜的行列。

我们也切实地看到了另个社会现实景象:一部分人是先富起来了,但是没有带动大多数人也富起来,社会贫富的差距被一再地拉大了。

景象一:世界排名的福布斯2010年富豪榜中国内地上榜富豪名单

宗庆后大陆64岁70亿美元

张近东大陆47岁45亿美元

王传福大陆44岁44亿美元

******大陆51岁40亿美元

梁文根大陆53岁36亿美元

马化腾大陆38岁36亿美元

李彦宏大陆41岁35亿美元

刘忠田大陆46岁32亿美元

吕向阳大陆48岁31亿美元

周成建大陆44岁31亿美元

王建林大陆56岁30亿美元

景象二:2元女子宿舍——背景资料

吉林省吉林市电视台记者戚小光偶然中走进了一个一天2元住宿费的女子宿舍,20多个女人挤在一间屋子里。

2元女子宿舍的绝大部分女人是没有出路的,她们被亲人抛弃、无房无地、年老色衰、没有技能、没有社会保障,有的出现精神问题,她们仅剩的是,日渐稀薄的力气。

她们在劳动力市场找工作,她们每天不足2美元的生活费,她们的病、残,甚至动刀打架……

我们的社会却漠视着她们,没有给她们应有的回报和关爱,甚至连起码的生存保障都没有给予,只有任其年老体弱的她们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悄悄地消亡。

……

“先富起来的”那小部分人与“后富起来”和“未富起来”的多数中国平民之间的差距变化值,也让世人感到震惊了。(注:据有关部门统计:收入4元人民币/天以上的人数,全国约在1亿人左右)

于是,有人会问:是不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存在问题?

笔者以为:******先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共同富裕”的思想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实情的,是解决中国问题的“良药”。

问题是在于我们的社会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们的实际工作,却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演变成了“让一部分人的富上加富”。

这让我联想到了“火箭”和“自动扶梯”的区别。

我们希望社会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们去想一个基本的问题,在实际的执行情况里你们是充当服务于少数人的“运载火箭”角色,还是帮助多数人上一个台阶的“自动扶梯”角色?!

******先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思想原本意图是递进式的,他老人家最终是想带动多数人的共同富裕。

可是,我们的某些社会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们“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接着更是为了出政绩或树榜样,锦上添花地加大力度地对“先富起来”那部分人,继续加大力度地一直扶持下去,使得这部分人富上加富,直达“世界之巅”不罢休。

我想其实依照******先生的本意是:我们的社会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们的工作形态,应该是“过程式”、“搬运式”,而不是单一的“垂直提升式”。

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满园春色。应该放弃对已经富裕起来的那些特定的少部分人的再扶持,转而扶持另一小部分平民再富起来!

我们不是“仇富心理”的支持者,我也希望更多的中国人登上世界级富豪的宝座,可我更期盼的是多数人的共同致富。

由于我们的社会力量有限,且其基本职能是“为人民服务”的谋取大众利益。同时,也因为那些先富起来的部分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和自身的再发展能力,而还有更广大的这部分人却还处在贫困线的边缘。

在改革开放的头30年,被长期禁锢的创富热情,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精神释放下,少数的平民创业的成功实绩,让我们的广大平民看到了富裕的希望。那些靠自我奋斗积聚财富的最早成功者们,成为了广大平民学习的楷模,他们的成功经验,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当作成人激励以及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可是30年后,当多数平民通过各种学习和尝试,逐步发现成为富裕阶层的事与自己越来越不相关,这种致富期望热情逐渐地被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所灭杀时,众多的国人心理也开始发生重大的转变。

昔日的崇拜对象和学习楷模,逐渐演变成了今日的泄愤和仇恨的对象,国人的“仇富心理”现象开始蔓延。

这种被快速拉大的贫富差距和“仇富心理”的加剧,使得中国的社会仇视心理得以再次抬头,逐步演变成为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定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