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智能移动终端支撑下的非现场经济
21149100000002

第2章 引言(2)

这种隐患在信息经济的初级阶段,在“资本主导”、“社会工作偏离”和“被放大的数字鸿沟”这新三座大山的共同作用下,不仅不被减弱地继续客观存在,且开始呈现出了相反的急剧恶化的不良趋势。

这种反向趋势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保障体系匮乏下的中国,就显得尤为危险了。因此,在社会经济持续地繁荣的同时,我们也更应关注国民心理和创业教育观的转变,特别警惕“仇富心理”的加剧,防止进而转向社会化的仇视。

于是,中国现实的国情迫切需要我们警惕数字鸿沟的再扩大,并着手搭建众多的“自动扶梯”和采取弱化“发热的资本主导”的相应措施,多通道地帮助一批又一批的广大平民上一个新台阶。(关于“发热的资本主导”在后续章节我们再讨论)

今天,在“发热的资本主导”下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出现了严重的失衡,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个现实问题,中国经济的未来还能持续地主要依靠投资来拉动?我们在的内需市场是靠一小部分富豪来支撑,还是靠广大的脱贫的大众?答案也是肯定的:就是“水涨船高”。

我们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源和力量不停地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搬运尚未致富的平民们,使多数的脱贫人群具有消费能力,这样的结果必定是:我们的社会经济是一个可持续发展轨迹,必定是一个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

也许,这就是“自动扶梯”与“运载火箭”在社会学中的区别。

我的曲折经历和丰富的联想告诉我:假设我们普通的平民,能搭载“自动扶梯”,并借助于一种个人力量以外的“外力加速器”,充分发挥个体行动效能的一致性,其效果是领人吃惊的。

“自动扶梯”和加速器,终将会把一批一批的小部分平民,不断地被送往致富之路。总有一天,我们的广大平民能真正地实现共同的脱贫致富,真正培育出了占中国总人口多数的中产阶级,真正诞生了的我国内需市场的支撑力量。

只有到此时,扩大内需也就不再是口号,而是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我们的整个社会经济也将真正的可持续地繁荣。

笔者认为平民不仅能脱贫,“平民也能产生富豪”。

平民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单靠资本积累而脱贫,这是否是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呢?

我的回答:不,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因为新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平民劳动者的智慧劳动效能发生了根本转变,且这个新智慧劳动的“能量加速器”也已经出现,这就是智慧经济里即将完善的“智慧共享体系”。

伴随着智慧经济的脚步,一个能快速产生平民富豪,具生命现象特征的新经济形态正在到来。

这一新经济形态的到来,使得资本不再是唯一的市场主导者,“智慧劳动”正借助于智慧的共享体系,逐步与资本一起分享着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这种经济主导因素的变革,势必会引起我们的社会经济重大革命。它将促使我们的社会财富创造和再分配规则的修正,也会推动我们社会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们的功能,由“运载火箭式”逐步转向“自动扶梯式”,使得正在逐步熄灭的平民希望,再一次地被点燃。

正是由于随着智慧经济时代的到来,“智慧共享体系”这个“能量加速器”把我们平民的智慧劳动效能成倍成倍地放大,并促使了智慧劳动开始成为经济的新主导者,使得我们的平民再次燃起了“不靠资本而创业致富”的新希望。别抹杀了平民的希望,一旦这种希望被泯灭,昔日崇拜的创业成功者,将被演变成大众仇富的对象,社会仇恨和社会动荡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我们平民要的不多,要的仅仅是稳定的生活和希望值。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生活保障+希望=和谐经济的终极目标这个经济主导地位的演变和重新燃起的希望,使得我们的创业思想和教育观再次得到转变,从原始的拜金主义开始转向了可持续的对“智慧创造力”的崇敬。

《智能移动终端下的非现场经济》研究,就是希望通过观察和分析智慧经济及其特有的社会表现形式——非现场活动所带来的非现场经济现象,尝试性地去找到、并开启这扇“天方夜谭”的新窗户。

第三节 这是一本“非现场经济”平民化分析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智慧经济时代的“非现场经济”现象的探讨性书籍。

是对转型期中国在智慧经济时代里所展现出来的特有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它是对当今智慧经济起始时代的特定环境里的非现场活动的“起步、发展和渗透”等所作的经济观察、经济分析以及发展方向的预测性尝试。

分析的是由各种非现场活动带来的非现场经济现象,尝试的是“非现场经济学”及“非现场经济指数”的设想,实验的是非现场经济及其相关领域的交互组合,进而实现的是对智慧劳动的崇拜。

工业革命把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信息经济则启动了把劳动者从固定劳动时间和固定场所的逐步解放工程;而智慧经济则是深入地把劳动者从固定劳动时间和固定场所中真实地解放出来,并逐步实现了从固定PC向智能移动终端的过度,又把劳动者从定点的电脑索缚中再度解放出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非现场经济行为。

智慧经济的非现场经济现象真正实现了劳动者的固定劳动时间和固定场所的再解放,实现的是劳动者更大的自由生活。

它是一本关于“劳动者自由”和“劳动者再解放”的分析专著,揭示了劳动者再解放的轨迹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经济的变革趋势。

有人问我:我们越来越受环境的制约,越来越“身不由己”;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扬,全球汇率战又硝烟四起,该怎样去面对这样恶劣的经济环境,自我主张的自由业务会在哪里?

我想:这是因为很多人一直未分清“时代”与“自由”、“时代”与“竞争性商机”的关联问题。

我以为:“身不由己”是我们未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是我们还没能有效地利用“智慧共享体系”这个轻松便捷的工具;“在智慧共享体系里,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仍然存在着竞争性商机”。

由于我们已经开始迈进智慧经济的时代,智慧技术和智慧共享体系改变了劳动的形态。新劳动形态下的“智慧劳动”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的自由度和劳动的综合效能,导致了“智慧劳动”逐步开始起到主导经济的作用,使得“资本”不再是唯一的经济主导者。

信息经济发展到了智能化这个高级阶段,智慧劳动将运用智慧共享平台,逐步开始主导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这种新经济的主导作用,不仅带来了智慧经济时代的“非现场经济”现象的新繁荣。还将给我们整个社会经济的形态、社会经济的结构,以及社会财富分配及再分配的规则等,带来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性影响。

这是一本新经济思维下平民化经济研究的书籍(以平民视角看待经济学术理论,意图改变学术论文与平民阅读脱节的现象),是对转型期中国在智慧经济时代所展现出来的特有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是关于“智慧劳动与新社会经济关系”以及“智慧经济时代的非现场经济现象”探讨的专门书籍。

观察的是:智慧时代里“智慧劳动”的新地位和新作用,借助于“移动互联”和“智慧共享体系”的智能移动终端支撑下的“非现场经济现象”,以及随之产生的局部“无人化经济”现象。

它不是ICT技术研究的书籍,而是社会经济学研究的延伸,尝试的是新经济现象研究的平民化之路,期盼的是能再次燃起平民的希望之火。

笔者希望回归到哲学层面的道,从“东方之道”的再认识开始,进而再分析信息经济的高级阶段(智慧经济时代)所产生的新社会现象和新经济现象。

采用的是:经济学研究与智慧技术应用性研究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方式。

实践的是:哲学的“道”与科学的“术”相结合的非现场经济学的思维路线。

意图推动非现场经济环境下就业理论的讨论和倡导“有形网络”与“无形网络”的快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