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探索与实践:浙江工业大学干部理论学习文选
21149400000038

第38章 析大众化教育阶段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背景(1)

王兴杰、庞鑫培、蓝汉林

1999年,我国政府调整了高等学校发展的政策,高等教育由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经过数年的努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早在1973年,马丁·特罗就曾指出,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不仅包括受教育者数量的增加,而且包括教育质量观的变化、教育功能的变化等特征,这些观点已经成为当下众多学者引用论究的话题。在我国高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青年学生党建工作具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背景同样面临变化,瞄准与把握这种变化是推进大众化教育阶段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郑重写入党章,指出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途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党多年实践的必然结果,体现了我党与时俱进的精神,为新的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三个代表”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文明进步标准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对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对党员个体的具体要求。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了“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而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有机组织部分。因此,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也是指导党的建设的理论;既是对我们各级党组织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政绩观等提出的要求,也同样是对党员个体素质提出的要求。

要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经济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问题解决的出路之一就是要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高校党建工作要以人才培养为己任,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将优秀青年学生凝聚到党的队伍中。二是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是优化组织结构,增强组织活力的需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政党建设也是如此,必须不断吸收那些以党的事业为终身追求目标的优秀青年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改善党组织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永葆党组织的活力。在大众化阶段,全国适龄青年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有了较大的提高。据统计,2006年的毛入学率为18%,高校大学生党员占青年学生的比例为13%。应该说,党员的发展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面向未来,始终将目光关注高校青年学生这一群体,使高校成为向党组织源源不断输送优秀青年党员是高校的重要任务。

要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管理等具体过程中。一是要高举党建育人的旗帜,推进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党建育人就是遵照党的性质与任务,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通过大学生的党建工作,促进青年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所开展的活动。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中人才培养的作用。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党建工作是实现大学生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把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与学生素质拓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确立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的素质要求、发展标准。我们培养的党员不仅要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还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但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还要有掌握科学理论和技能、为社会服务的本领等,将发展党员的标准、党员作用体现的标准具体化。三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以新的理念指导学生党建工作实践。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对党员个体个性尊重的环境,充分保护青年学生党员的权利。党的各级组织要关心党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增加党员的向心力。

二、多渠道投入机制、多类型的办学模式及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背景呈现新特点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其关键就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理念得到认同并在实践中得到落实。短短数年,全国许多省份都完成了一些以高校为主体并带动城区发展的大学城、高教园区的建设。许多高校占地面积翻了数番,近五年的校园建设面积超过了以往几十年建设的总和,教学科研设备的投入也有较大的增长。

在其背后,是实行了多渠道的办学投入和高校格局的调整,这也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背景有了新的特点。

1.除了各级政府投入举办的高等学校以外,以个人资金、单位资金和吸引外资等社会力量兴办的高校出现在高校格局中。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投入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投入这单一的渠道。由于投入有限,高校的办学条件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改善,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出台以后,各种形式的民办高校的数量有了一定的增加。区别于公办学校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办高校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于办学理念、目的、手段、方法的不同,对青年学生党建工作的认识也是不尽一致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民办高校由于经费管理、人员聘用机制不同,加之一定比例的教师采用聘用人员,使得从事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队伍得不到保证,无法满足学生建党工作的需要。

2.随着高校结构性的调整,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形式使高校党建工作的分类指导要求进一步提高。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比较明确地提出高等教育要分类发展:“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主要参照苏联的经验,把高等学校分成两大类:综合性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这种方法目前已不能正确反映改革和调整合并后大学和学院的特色及内涵。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为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国家先后启动了“211工程”、“985工程”,其背后是学校综合实力包括党建的工作基础。高等学校的类型结构是由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水平等因素决定的。目前,高校从总体上可分为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两种类型。本科院校还可以细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等。由于培养人才的目标、条件、手段等不一,不同类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坚持分类指导。

3.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发展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凸现。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必须要有一支基本队伍作保证。但随着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两对固有的矛盾日益突现:一是申请入党学生的比例和发展入党学生的比例差距大,两者之间有矛盾;二是发展数量的绝对增加与发展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