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探索与实践:浙江工业大学干部理论学习文选
21149400000004

第4章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省部共建”为平台努力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1)

张立彬

2009年6月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浙江工业大学,这是我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作为东部发达省份第一所加入“省部共建”行列的大学,我们围绕“有特色、高水平、区域示范性”这一办学要求,认真思考了在“省部共建”平台上我校新的发展定位即“要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一所大学”的问题。经过全校范围一年多的深入讨论,通过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通过对国家与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高等教育发展态势、科技发展趋势和学校自身发展走势的深入分析,学校的定位已经清晰——这就是:努力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一、浙江工业大学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和可能性,是一个关涉价值分析和判断的命题,也是大学正确定位必须要思考和回答的首要问题。必要性是基于战略层面的判断,可能性则是基于现实层面的考量。没有必要性而来谈论可能性,表现出的是一种盲目性;光有必要性,没有可能性,表现出的则是一种空想性。我们认为,浙江工业大学定位于“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既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办学规律使然,也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和浙江人民对我校的期望与重托,更是我校“追求卓越”办学理念的体现。

进入21世纪,国家加快实施科教兴国、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高等教育强国等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赋予了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特殊而重大的使命,对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同时也为地方研究型大学的兴起创造了难得的氛围和条件。首先,研究型大学要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其次,研究型大学要成为知识(技术)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再次,研究型大学还要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表明,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金字塔顶端部分;作为一个群体,研究型大学有自己的本质规定性,但研究型大学也有类型和梯度之分;不同类型和不同梯度的研究型大学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综合效益。现今美国有近4000所大学,排名前200位左右的基本上都是研究型大学,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地方研究型大学,在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步伐一定会加速。我们认为,地方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步伐应当会、也一定会加速。近年来,不少地方大学打出了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旗帜,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借改革开放春风,浙江经济总量已位居全国前列,处于人均生产总值从6000美元向10000美元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尽管浙江的发展正朝着科学发展的方向推进,但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特征依然明显,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为此,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要求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实现重大突破,需要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与经济、文化发展相比,高等教育还是浙江的凹地。2010年5月24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正式得到国家获批,2011年2月25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又获批,一系列区域重大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和浙江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形成,区域之间发展联动效益必将大为深化,目前,上海有“211工程高校”9所,“985高校”4所,明确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的有7所;江苏有“211工程高校”11所,“985高校”2所,明确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的有10所。反观浙江,尽管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3%,但除浙江大学外,没有第二所研究型大学,也没有一所省属院校进入“211工程”行列;现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分布,1个在中国美院、1个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其他都集中在浙江大学;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分别只有7所、20所,总量低于全国省市平均水平,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全国也处于较低水平。总之,浙江在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格局中明显处于劣势,这与浙江作为经济文化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联性来看,(区域)研究型大学是创新性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的中心,新技术的及时转化有利于新产业的形成,推动新旧产业结构的转换及升级换代,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为增强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功能,浙江需要调整高等教育格局,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国家高水平大学的作用,还需要建设一批省属高水平大学,尤其需要重点支持、推进1~3所有较好办学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大学提升办学层次,建设研究型大学,促进浙江从高等教育大省迈向高等教育强省,以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省属研究型大学的共识已经达成,《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00-2020年)》指出:加快浙江工业大学等一批省属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跻身全国同类高校的前列,成为我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浙江工业大学等若干省属高校按照“211工程”目标建设,跻身全国高校先进行列;加快全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省属高校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2010年《浙江省“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指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重点推动浙江工业大学等若干所高校跻身全国前列。把浙江工业大学建成高水平大学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对我校寄予的厚望和激励。

从我校自身办学历程来看,在不断追求卓越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几代工大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经历三次重要转折,大力争取和整合办学资源,使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办学水平稳步提升。2009年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更为我校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条件和机遇。可以说,经过近60年的积淀,特别是近10年的跨越式发展,我校已初步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研究型大学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顺应浙江人民的期望,结合我校综合实力进入中国高校百强行列且排名逐年靠前及位列省属高校排头兵的实际,将中长期发展目标定位为“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有充分依据的。

二、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校本内涵

办学定位是水平定位与特色定位的统一。综合性和研究型体现的是我校的水平定位,区域特色鲜明体现的则是我校的特色定位。水平定位是基础,体现学校办学实力;特色定位是在水平定位基础上的深化——特色只有在高水平基础上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才能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按照这样的理解,我们对“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内涵的校本诠释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研究型

1.“研究型”是大学的一个独立层次,其本身有类型、梯度之分

研究型大学概念最早由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于1973年提出,最初被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旨在支持相关的政策研究,该委员会需要一个能够全面反映美国高等教育的多样性、比现有的分类方法更有意义的同质分类”。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只有“教学型”和“研究型”,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大层次。研究型大学有自己的本质规定性,即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但研究型大学也有类型、梯度之分,不同类型和不同梯度的研究型大学在自主创新上当有适度分工。我校所追求的是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主动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主攻方向的研究型大学。

2.研究型大学赋予“研究”以优先地位,应用研究是“研究”的一个层次和内容

教学是早期大学的唯一功能;到柏林大学诞生,大学功能分化为教学与研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为州服务”办学理念后,大学功能再一次分化为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当大学的职能和功能精细化后,就会出现偏向教学和研究的问题。我校的工作重心当以研究,特别是应用研究为侧重,鼓励在重大现实问题中提炼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课题,不断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和研究水平。

3.研究型大学是大师云集的大学

大师云集是研究型大学的象征和标志。“大学者,大师之谓也”,揭示的是大学与大师之间的关系:有大师,才有大学;能称之为大学,必定有大师。大学因大师存在而存在,大师因大学声誉而声名远扬。目前,大师不足成为影响和制约我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环节和关键因素,学校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培养和引进大师。

(二)区域特色鲜明

作为一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职能的地方高校,鲜明的区域特色是我校在找寻自身办学目标定位时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1.当以“区域战略”为主要研究方向

部属重点大学与地方大学在研究方向上应当有明显差别:部属高校拥有众多国内顶尖学者和得天独厚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办学资源,以“国家战略”为研究方向,承担国家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研究,以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为己任;作为区域或地方高校,国家级办学资源很少,主要拥有一些区域或地方的知名学者及办学资源,因此当以“地方战略”为研究方向,承担区域或地方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重大科技攻关和外来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研究,以技术创新为己任。“区域战略”与“国家战略”不只是一种地理、空间区分,确实还是(研究)水平的区分。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需要辩证认识、动态理解——“区域战略”可以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战略”也会以“区域战略”为表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