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世纪之初少先队工作新探索
21149800000036

第36章 别让我们的孩子再遭遇“心理虐待”(1)

临安市石镜小学 周小萍

一、“心理虐待”现象及其危害性分析

少先队工作中存在着对队员“心理虐待”的现象。近几年来,虽然教鞭作为旧教育的象征已经被扔进历史垃圾堆,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形形色色的心理伤害,即“心理虐待”行为却仍在校园中滋生蔓延,成为少先队工作中一股令人忧虑的浊流。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分辅导员确实存在师德行为的缺陷,如偏见、冷漠、放任、挖苦、偏爱等现象,或者不经意地忽视队员的自尊,这些做法严重挫伤队员的学习热情,影响队员健康心理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不可否认,“心理虐待”像无形的杀手,给队员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少先队工作者深思与探究。

心理虐待给队员造成的危害往往是比较隐性的,从而更具危害性。队员的心理状态,以广泛的、内隐的内容,深刻地影响和制约队员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渗透到队员一切活动中,如果队员没有健康的心理,那么他的各方面素质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这种伤害有时甚至会影响队员的一生。由于辅导员对不同层次队员造成“心理虐待”的方式不同,因此心理虐待对各层次队员造成的危害也有所不同:容易使后进队员与辅导员之间形成紧张对立的人际关系,进一步产生交往障碍,使后进队员厌倦学习、逃避学校,甚至形成人格缺陷。辅导员对优秀队员要求、期望太高,会使优秀队员对自己估计太高,当他们达不到这些目标时就会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状态,久而久之,队员的心胸会变得非常狭隘。辅导员对中等队员的低期望与无期望冷落了他们的心,这极大地抑制了中等队员的进取心,久而久之,使他们丧失对进步的追求,对失败过错漠然置之,缺乏竞争意识,形成“疲软”性格。

二、心理虐待形成的原因分析

在学校少先队工作中存在“心理虐待”隐患,原因在于辅导员头脑中存在着不正确的队员观、教育观,没有民主的教育思想,不能平等地对待队员,不能视队员为人格平等、独具个性的人,而是把队员当作随意操纵的教育对象。除此之外,有些辅导员缺乏健康的心理,赏罚无度、喜怒无常、冷酷无情、过于严厉,也是引起队员情绪困扰,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导致学校少先队工作中产生“心理虐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有专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许多辅导员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尤其是缺乏队员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发展的知识。如对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许多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概念模糊,对队员表现出来的问题哪些是属于心理问题难以鉴别,常常把队员的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的问题混为一谈。辅导员在对队员的行为进行鉴别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视打架、偷盗等为主的品行问题,忽视焦虑、孤独、沮丧、抑郁等异常的心理行为。二是重视行为问题而忽视人格问题。对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的缺乏:用成人的行为标准去衡量、要求队员的行为;从成人的角度主观地推测队员的行为动机等,辅导员对队员心理的认识存在着偏颇,就会导致他们在处理队员心理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不恰当的措施,“心病”没用“心药”医,对心理问题处理简单粗暴,或操之过急,无意中对队员造成“心理虐待”,从而影响了队员的健康发展。知识的缺乏会造成辅导员的能力不足,从而导致辅导员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法,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不利于少先队工作正常的开展。

辅导员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如辅导员以惩罚为教育手段的现象在当前还是较为普遍。辅导员批评或惩罚队员,尽管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其结果却是伤害队员的心理健康。以批评为主或惩罚的教育带给队员的是消极的评价,经常性的消极评价必然导致队员也会消极地看待自己,从而产生自卑。而自卑不仅会降低队员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厌学,同时也会使队员在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变得退缩、不合群、孤僻,甚至敌意,造成社会适应不良。以批评为主或惩罚的教育方法,使队员在学习过程中较少体验到成功感、喜悦感,而且批评、惩罚虽然能一时抑制队员的不良行为,但往往会导致辅导员与队员之间关系紧张或对立,使队员害怕辅导员或对辅导员反感,还容易使队员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动力。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不恰当的,是隐性的“心理虐待”,会损害队员的心理健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队员的人格发展。

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几年来有专家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其他职业人群。辅导员是队员的榜样,辅导员的行为方式、情绪状态、性格特征都会成为队员模仿的对象。有些心理不健康的辅导员平时常常表现得烦躁不安、喜怒无常,队员在与辅导员的长期接触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也会产生较多的消极情绪。长此以往,有的队员会产生情绪问题,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有的辅导员往往不善协调与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状态下的言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队员成了泄愤的“替罪羊”。这是一种直接的心理虐待,往往使队员感到紧张、恐惧、焦虑,有的队员情绪变得压抑。有些心理不健康的辅导员缺乏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心胸狭窄,在交往中表现较多的不是同情、友爱,而是对立、对抗,甚至打击报复,与队员之间形成紧张的对立人际关系,从而给队员的心理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三、避免产生“心理虐待”的策略分析

(一)策略一:努力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还队员一片明朗、灿烂的“心”空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要想根除心理虐待,辅导员必须实现由经验型向专家型、创造型转变;由强求队员成“龙”,向先让队员成人转变。在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对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反思与探索,进而树立“教育教学要促进队员的全面发展”等新理念。为此我校每学期通过布置自学书目并组织抽查的方法来促使辅导员重视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辅导员教育教学能力不足也是导致心理虐待的重要根源。同时心理虐待还违背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因此,要避免心理虐待,就必须同时抓好辅导员的职业技能、专业知识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

2.重视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素质的提高,改善辅导员的心理状态。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不高是导致心理虐待的最直接的原因。学校平时应该经常引导辅导员善待自己,正确认识社会消极现象、挫折情境和环境压力,既不因他人的评价影响自己的情绪,也不为取悦他人而过分自责或违心行事。通过邀请学者讲课,传授一些心理保健与预防的知识,掌握调节情绪的科学方法,提高辅导员自己的转换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善于从工作和生活中不断体验成功,注意把握生活节奏,拓宽生活空间和交往范围,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3.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的民主机制,防止辅导员滥用权威。辅导员指导帮助队员,队员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辅导员和队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发展。辅导员滥用权威是辅导员****的表现,它是指辅导员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年龄优势和职权压制队员,使队员整天敢怒而不敢言,结果惟一受到伤害的就是队员。在大力弘扬个性自由的今天,我们要求广大辅导员,应谨慎地运用批评、惩罚等教育手段,以不伤害队员的自尊心、自信心为原则,大力提倡愉快教育,鼓励教育,指导教育,协助教育,以抑制****教育,还队员一片明朗、灿烂的“心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