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教育史导论
21149900000019

第19章 传统学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4)

(2)通过日常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由“事”入“理”是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朱熹曾提出小学以“教事”为主的思想,希望儿童通过“学其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圣贤坯璞”。他编写的《童蒙须知》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字及杂细事宜诸项,使儿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清代李毓秀所编的《弟子规》采用三言韵语,把孔子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加以具体化,被称为“开蒙养正之最上乘”,曾列为私塾、义学的必读书,风行于一时。

◆学习重点:

官学教育是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主干部分,也是封建统治者推行“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主要实施场所。学习本章内容,在基本了解各个朝代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设置的同时,应着重关注汉代太学、明代国子监的办理情况以及唐代官学的特点,因为汉代太学是封建社会官学初创时期的代表,唐代官学最具封建社会官学的典型性,而封建社会官学制度之完备则以明代国子监为最。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历史的角度,认真总结封建社会官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汲取可资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以宏观的角度,归纳封建社会官学教育的特点,并结合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因素,分析其历史的必然性。

蒙学教育虽不是封建社会政府所重点投资的领域,但却是一个人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蒙学教育的意义至唐宋以后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他们纷纷发表见解,编写各种童蒙教材,加以大力倡导。学习这部分内容,应结合颜之推、朱熹、王守仁等教育家的儿童教育观和诸多代表性的蒙学教材,对封建社会的蒙学教育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关文献:

1.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年版。

2.王志民、黄新宪:《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考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熊承涤:《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郭齐家:《中国古代学校》,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5.宋大川:《唐代教育体制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王建军:《元代国子监研究》,澳亚周刊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

7.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陈汉才:《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浦卫忠:《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版。

10.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吴洪成:《历史的轨迹——中国小学教育发展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江铭:《两汉地方官学考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86年第1期。

13.史锡平:《汉代的太学制度》,《史学月刊》1988年第3期。

14.陈蔚松:《汉代太学考选制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4期。

15.程方平:《谈谈唐代的科技教育制度与教材教法》,《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

16.夏风:《唐代学校教育述略》,《教育评论》1987年第6期。

17.孙培青:《论唐代文馆的兴废》,《教育评论》1987年第5期。

18.赵刚:《隋唐时代的医学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5期。

19.黄书光:《宋代地方官学考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86年第4期。

20.郭宝林:《北宋州县学生》,《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4期。

21.袁征:《宋代学校教学内容的变化与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教育评论》1991年第5期。

22.林正秋:《南宋太学的重建与管理制度初探》,《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5期。

23.李清凌:《学田制度:庆历改革的一项创举》,《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6期。

24.谈运泽:《元代国子学、国子监辨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3期。

25.程斯辉、明庆华:《古代教育与科学技术关系浅谈》,《教育评论》1993年第3期。

26.别必亮:《论我国古代分斋教学制度》,《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

27.吴云鹏:《论宋元明清积分制的演变》,《高教研究》(长春)2001年第6期。

28.张学强:《清代官学教师捐纳制度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

29.宁欣、张天虹:《汉唐时期中央官学的演变与社会流动》,《河北学刊》2003年第4期。

30.李馥明:《东汉魏晋时期的洛阳太学》,《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

31.唐克军:《明代政府与监生》,《学术月刊》2003年第6期。

32.盛险峰:《五代官学考论》,《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1期。

33.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

34.张小西:《颜之推的幼儿教育观》,《教育评论》1985年第3期。

35.刘一聪:《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朱熹的儿童道德教育方法评析》,《教育评论》1985年第3期。

36.苏华:《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史学月刊》1988年第4期。

37.熊承涤:《古代的蒙学教材》,《课程教材教法》1991年第11期。

38.李国钧:《明清蒙学教育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2年第1期。

39.赵国权:《浅析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1期。

40.高谦民:《明清时期小学德育原则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5年第3期。

◆思考题:

1.分析封建社会“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对学校教育产生的影响。

2.阐述封建社会官学在教学、管理制度上的发展和创新。

3.试析封建社会官学教育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4.封建社会蒙学的教育、教学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

5.试述封建社会蒙学教材的种类和代表作,并说明在编写上有什么特点。

经典选读

勉学(节选)

颜之推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矣;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