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教育史导论
21149900000039

第39章 西学东渐与传统教育的危机(2)

魏源所编《海国图志》是中国人自己编撰的最早介绍世界各国历史沿革、地理风貌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和宗教的巨著。《海国图志叙》言,此书“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四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其百卷本参考和征引的文献数量多,范围广,涉及中外古今各类书刊,除以《四洲志》为基础外,并引用了历代史志10多种,名家著述70多种,此外还有各种奏折和一些亲自了解来的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全书的主旨,即强调要学习别人的长处,了解对方的情形,最后才能战胜制服对手。所谓“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并以俄彼得大帝先赴西洋学其长技,然后致国家强大称雄的事例激励国人,豪迈地宣称,中国地广人杰,文明悠久,一旦“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

该书在多处涉及西方教育,向国人介绍了欧洲的学校教育制度、所设学科、考试方法等。如“欧罗巴诸国皆尚文学,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邑一乡有小学,小学选学行之士为师,中学大学又选学行最优之士为师,生徒多者至数万人”。小学曰文科,分四种:古贤名训、各国史书、各种诗文、文章议论。学者从七、八岁到十七、十八岁,学成后,由本学之师儒试之,优者进入中学。中学曰理科,有三家:初年为辨是非之法;二年为察性理之道;三年察性理。学成后,又试之,优者进大学。大学分四科:医科、治科、教科、道科,听人自择,学习数年后,又严考之。考试方法为:师儒群集于上,生徒北面于下,一师问难毕又轮一师,果能对答如流,然后取中。任事后,还要考察其政绩,并厚以养廉,杜绝贿赂。西国所读书籍皆为圣贤撰著,从古相传,而一以天主经典为宗,即使后贤所作,也必合于大道,有益人心,才允流传。都会大地皆有图书馆,供人读书、学习。此外,还介绍了西方的学前教育,对发明创造的鼓励,“男女皆可以为师”等等,这些描述尽管来源庞杂、零碎、肤浅,一些内容尚未超出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译介的范围和水平,但在中西隔绝多年、国门初开的当时,毕竟为世人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新教育的窗口。魏源在书中还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政体及男女平等的社会习俗表现了关注和羡慕。总之,《海国图志》把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蒙昧无知导向了一个开放的新天地,其知夷、师夷、进而制夷的思想,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东邻日本更是辗转翻刻,传播甚广,它帮助日本的开国者了解世界,认识世情,有助于明治维新运动的兴起。然而,相比之下,在其诞生地的中国,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更遑论采纳其中的改革之策了。

从整体而言,鸦片战争后的20年间,尽管封建传统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危机,战争的失败及随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呈现了中西两大文明之间的差异和距离,挟军舰大炮而来的异质新教育机构的出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冲击,使传统教育已再难发挥其维护中国社会生存运作的作用,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革新,提出应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已开始萌芽。但对整个封建统治阶层来说,对西方军事、物质层面的直接感受,尚未转变为主动、积极地走向世界、认识世界的意识和行动,也没有把西方科技的进步与人才培养、教育改革联系起来,在对待外来文化的价值判断上,顽固守旧的礼义至上、夷夏大防观念仍占据着绝对的主流话语。由于清政府对外部世界的错误认识和对自身境地的幻觉,使之对挑战的严重性仍未产生清醒和深切的感知,在对整个社会变革无动于衷的态势下,对传统教育的触动也是可想而知的。所采取的一些应变措施,诸如整顿官学书院、扩大官学学额;扩大取士名额、严禁科考舞弊;重振和巩固儒家学说、纲常伦理的权威性等等,从本质上均未脱离历代封建王朝祖宗成法的窠臼,而且这些举措主要是针对被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搅乱了的封建教育秩序,并没有对西方的资产阶级新教育引起应有的关注和警醒。正是由于鸦片战争后的整整20年中,清政府对传统教育的改革未作实质性的突破,导致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行程被滞后,直到洋务运动中洋务教育的启动。

◆学习重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和把握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蹒跚起步的历史背景和世界大势,认识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追求教育现代化的国家,在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面前所遭遇的危机和挑战,分析在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被迫向资产阶级新教育转型的艰难历程的初始阶段,各种因素的交杂缠绕、错综复杂。鸦片战争后,挟西方列强炮舰而来的教会教育的挑战,席卷大半个中国、历时10多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冲击,传统教育的千疮百孔、日薄西山,清朝统治者的顽固守旧和应对无方,这种种因素使得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面前,未能及时跟上世界发展大势,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历程也未能及时起步。学习本章内容应深入思考西方与中国、传统与现代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被延误中的矛盾和冲突,认识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过程中,教育改革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相关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中华书局1993年版。

3.章开沅、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5.刘永佶:《中国现代化导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林庆元:《林则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熊焰:《魏源研究成果集成(1852-2003)》,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8.王平:《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变向》,《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9.赵炎才:《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刍议》,《安徽史学》2003年第2期。

10.唐爱芳、杨晓慧:《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1.郑师渠:《鸦片战争前后士大夫西学观念的演进》,《中国文化》2001年第17.18合刊。

12.李志茗:《鸦片战争前后的“研究西方热”评析》,《福建论坛》2000年第5期。

13.王玉华:《中国传统价值在近代的转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4.张淑珍:《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延误及其历史分析》,《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6期。

15.刘国华:《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正面推动作用》,《安徽史学》2003年第4期。

16.尹正萍:《中国现代化延误的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7.程美东:《论近代中国现代化的缓慢发展》,《江淮论坛》2004年第3期。

18.周谷平:《中西文化冲突与中国近代教育取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0年第1期。

19.冀满红:《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军事历史》2000年第6期。

20.聂资鲁:《百余年来美国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

21.丁柏传、郑瑞君:《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述论》,《****中央党校学报》2000年第2期。

22.温钦虎:《从近代教案看基督教和中国社会习俗的冲突》,《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23.杨齐福:《近代来华传教士对科举制度的反思与批判》,《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4.顾卫星:《马礼逊学校的英语教学》,《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5.夏春涛:《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福建论坛》2001年第6期。

26.邵雍:《洪仁玕与西方传教士》,《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7.郭豫明:《略析洪秀全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28.李锦全:《洪秀全的宗教思想与中西文化的关系》,《学术研究》2001年第11期。

29.王开玺:《中西文化的扭结、冲突与疏离: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河北学刊》2003年第3期。

30.苏苑:《太平天国对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暨南学报》2003年第3期。

31.王德泰:《林则徐——跨入近代中国第一人》,《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思考题:

1.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析封建统治者“药方只贩古时丹”这一应对思路和举措的内涵及其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启动的影响。

3.概述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和影响。

4.评述早期教会学校的特点及其影响。

5.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间是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延误期。

经典选读

《海国图志叙》(节选)

魏源

(1842年)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

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

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易》曰:“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故同一御敌,而知其形与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同一款敌,而知其情与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古之驭外夷者,诹以敌形,形同几席;诹以敌情,情同寝馈。

然则执此书即可驭外夷乎?曰:唯唯,否否!此兵机也,非兵本也;有形之兵也,非无形之兵也。明臣有言:“欲平海上之倭患,先平人心之积患。”人心之积患如之何?非水,非火,非量,非金,非沿海之奸民,非吸烟贩烟之莠民。故君子读《云汉》、《车攻》,先于《常武》、《江汉》,而知《二雅》诗人之所发愤;玩卦爻内外消息,而知大《易》作者之所忧患。愤与忧,天道所以倾否而之泰也,人心所以违寐而之觉也,人才所以革虚而之实也。

昔準噶尔跳踉于康熙、雍正之两朝,而电扫于乾隆之中叶。夷烟流毒,罪万準夷。吾皇仁勒,上符列祖,天时人事,倚伏相乘。何患攘剔之无期?何患奋武之无会?此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也。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则人心之寐患祛,其一。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艾三年而蓄之,网临渊而结之,毋冯河,毋画饼,则人材之虚患祛,其二。寐患去而天日昌,虚患去而风雷行。传曰:“孰荒于门,孰治于田?四海既均,越裳是臣。”叙海国图志。

(选自《魏源集》上册,中华书局1976年版)

天朝天亩制度(节选)

洪秀全

(1853年)

凡二十五家中设国库一,礼拜堂一,两司马居之。……其二十五家中童子俱日至礼拜堂,两司马教读《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及《真命诏旨书》焉。凡礼拜日,伍长各率男妇至礼拜堂,分别男行女行,讲听道理,颂赞祭奠天父上主皇上帝焉。……凡内外诸官及民,每礼拜日听讲圣书,虔诚祭奠,礼拜颂赞天父上主皇上帝焉。每七七四十九礼拜日,师帅、旅帅、卒长更番至其所统属两司马礼拜堂讲圣书教化民,兼察其尊条命与违条命及勤惰。如第一七七四十九礼拜日,师帅至某两司马礼拜堂,第二七七四十九礼拜日,师帅又别至某两司马礼拜堂,以次第轮,周而复始。旅帅、卒长亦然。……凡天下诸官,每礼拜依职份虔诚设牲馔奠祭礼拜,颂赞天父上主皇上帝,讲圣书。有敢怠慢者黜为农。

(选自璩鑫圭等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