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验方大全
21151500000031

第31章 外科(4)

〔用法〕将上述药物共研细末,混合成丹,疮面在常规消毒下,外涂“王氏化腐生肌丹”,然后外用敷料覆盖包扎,隔日换药一次。

〔方解〕祖国医学认为,慢性下肢溃疡是由于湿热下注,气血淤滞,或脉道不通,肌肤失养,继而热腐内烂所致。根据临床观察所见,大多数患者其疮下陷,脓汁稀而多,或腐肉覆满疮面,肉芽组织暗淡或灰白,疮周皮肤增厚,色素沉着。

王氏认为此乃气血淤滞,脉道不通所致,淤、腐、脓的存在是溃疡经久不愈的障碍。含有“化腐生肌”之圣药红升丹,能刺激病灶肉芽组织,促使结缔组织增生,而利于溃疡的愈合;松香、乳没乃本方之精品,能生肌长肉敛皮,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加速上皮的形成。王氏认为,脓可能是疮面在药物作用下,局部组织代谢旺盛的表现,是“煨脓”的结果,并非创面感染恶化所造成的,是病症由阴转阳的一个标志。红升丹、轻粉、银珠、乳没等皆为辛温或辛热之品,不但能提毒拔脓,化腐生肌,而且可以活血消肿止痛。本方具有提毒化腐,生肌敛皮之效,能改善疮面局部的微循环,激活慢性溃疡由僵化状态向急性无菌性炎症方向软化,刺激结缔组织增生。临床使用安全可靠,是治疗慢性溃疡较为理想的药物。

慢性下肢溃疡,因其多生于小腿中下1/3的内前外侧部位,相当于内臁或外臁部的一种慢性溃疡。中医学谓之臁疮,常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或慢性复发性丹毒等。一般内侧多于外侧,溃疡周围皮肤变薄。溃疡日久不愈,刨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创面肉色灰白,流溢灰黑或带绿色秽臭脓水。本病可以反复发作,在发作前先痒后痛,掀红漫肿,继则破烂蔓延很快。本方组合适宜此症。

〔按语〕下肢溃疡,是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无论急性溃疡或慢性溃疡,均不易愈合。治疗时,除给以外敷药物外,并应配合缠缚疗法和热烘疗法,可有助于患肢肌肉收缩,避免患肢发生水肿,使血液流动通畅,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对提高疗效,缩短溃疡愈合的时间有一定之效。

〔典型病例〕于某,女,5岁,门诊号:78478。

初诊:1989年8月13日,3年前,左足背部生疮,初起有粟米样脓头,继则溃烂扩大,起病后即至某医院治疗,溃疡日渐缩小,但至直径2厘米大小时,则不再愈合,时流脓水,玩耍劳累及站立长久后则局部肿胀疼痛,休息后可减轻。后至某医院治疗,但至今未愈。

检查:左足背有1×1.5厘米大小的溃疡,边缘不整齐,创面肉芽新鲜,四周有肥厚性疮痕。足背轻度肿胀,压之有明显凹陷。

诊断:臁疮(下肢慢性溃疡)。

治疗:局部先用电吹风吹一刻钟,然后在溃疡面涂以“王氏化腐生肌丹”,最后用绷带自足背近趾端缠缚至踝关节上方。每天换药1次。治疗7天,溃疡全部愈合,足背肿胀消失。

10.骨髓炎

10.1骨髓炎方

〔组成〕熟地15克当归12克破故纸10克黄芪15克茯苓15克骨碎补12克太子参15克川芎15克威灵仙10克牛膝12克防风10克木瓜10克

〔功效〕补脾益肾,强筋健骨。

〔主治〕骨髓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以熟地、故纸、川芎补肾养血;参芪茯苓健脾益气,并辅之以防风、牛膝、灵仙、木瓜、骨碎补等祛风湿、通经络、坚骨强筋:共有补脾肾、益气血、通经络、祛邪毒,促其愈合之效。

〔加减〕骨髓炎现代医学有急慢之分,中医论治当分其阴阳寒热,邪正虚实。本方通常适宜于慢性者,常有瘘管形成,或中有死骨致伤口经久不愈,并兼体倦乏力,面白虚赢,纳食减少,舌质偏淡,脉细无力。因脾主肉,肾主骨,骨烂肉腐是脾肾两虚,气血大衰,其症纯属阴寒。当以扶正为主,温养脾肾,大补气血以托毒外出,促其生肌长肉。

若疼痛明显,多加入祛淤止痛之乳香、没药各10克;脓液较多则合清热解毒之公英、地丁等;寒甚者炮附子亦可加入。

疮口破溃,则应配合外治之法:通常在早期感染明显时,清创可用四黄膏换药,以消炎解毒;慢性期时则以红粉纱条换药,以促其生肌长肉收口。

〔按语〕骨髓炎相当于中医附骨疽、附骨流注等范畴。可发生于全身,但尤以四肢之长:管状骨为多。其发病原因,古人多认为是阴寒毒邪流注筋骨;或由体虚之人元气素亏,风寒之邪乘虚入里,以致气血凝滞,荣卫失和而成;或由骨肉受掼,寒毒之邪内侵,凝滞筋骨而致。本证虽属阴寒入骨之症,但可郁久化热,而致热盛肉腐化脓,蚀伤骨质,经久不愈,成为顽症。此时也绝不可一味寒凉,以防伤其气血,更致缠绵难愈。

〔典型病例〕孟某,女,28岁。

左拇趾肿痛已两年,创口长期不愈,并从伤口取出死骨多块。经X线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骨髓炎,局部脓液较少。症属气血虚衰,余毒内恋,故疮口不敛。经用上方加减十付,并以红粉纱条换药,很快愈合。经x线拍片报告,骨质完全恢复正常。

11.脉管炎

11.1脱疽温阳汤(金起凤)

〔组成〕肉桂10克熟地15克麻黄9克炮附子15~30克(先煎半小时)细辛4克当归丹参各30克白芥子10克鹿角霜10克川牛膝15克络石藤30克生黄芪30~60克

〔功效〕温阳通经、散寒止痛、活血宣络。

〔主治〕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虚寒型者。

〔用法〕水煎三次,首煎一小时,2~3煎各煎半小时,每天上、下午、晚各服一次,同时取脱疽洗药:苏木、红花、官桂、川乌、细辛、乳香、没药各15克,透骨草、生艾叶、酒桑枝各30克,樟脑15克(后入)放瓷盆内,加水半盆煎半小时后,趁热先熏(熏时脚上先盖好棉布)后泡洗,每次半小时,每天二次。

〔方解〕本症病机源由暴受严寒侵袭筋骨,使脉道闭塞、寒凝血淤,阳气衰微,不能下达肢末而致。症见肢趾冰凉,趾肿痛甚。故方用肉桂、炮附、麻黄、细辛、鹿角霜温阳散寒;熟地、当归、丹参养血和阴、活淤止痛;白芥子利气消痰,散寒退肿:川牛膝、络石藤祛除风湿,通络宣痹:重用黄芪者,取其益气温阳,鼓舞阳气下达肢端,又可增强当归、丹参活血化淤、促进脉道血循之效。

〔加减〕症见:面暗淡无华,喜暧怕冷,患肢沉重、酸痛、麻木,足趾刺痛,小腿肌肉有抽搐痛,局部皮肤苍白,触之冰凉、干燥,常伴有间歇性跛行,手足受冷后疼痛加剧者,趺阳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迟等属于虚寒型脱疽者可投以本方。运用时如下肢阴寒较甚,少气,脉沉细无力者,加党参20克、干姜9克;如趾痛较剧,加炙蜈蚣三条、马钱子粉0.6克(冲服)以平肝定痉、解毒止痛:如痛如针刺,舌质淡紫,脉细涩者,加土鳖虫10克、水蛭6~9克,取吮血虫类深入痛所,搜络逐淤以止痛。

服药期间,忌烟、酒和鱼虾等海味以及生冷食物。必须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按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系外科血管病中之重候,若不及时治疗,常可造成截肢或致残。脱疽温阳汤是由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阳和汤加减而成,因证属虚寒型,故用大剂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之品,冀其寒除阳回,络通肿消,血运畅通而向愈。

12.雷诺氏病

12.1温经通脉汤

〔组成〕川桂枝10克炙黄芪15克当归10克炒白芍10克北细辛5克红花10克炙甘草5克木通5克川芎6克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雷诺氏病(肢端血管痉挛症)。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桂枝味辛甘性温,功能温经散寒活血;细辛味辛性温,专司温经散寒而止痛:当归味甘辛性温,可补可散,是治血痛之要药;白芍专入肝脾,功专柔肝止痛,养血滋阴;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行血中之气;上药合伍,养血通脉而缓肢端之痉挛;红花破淤生新,且能活血止痛;川芎为血证又一要药,功专活血理气,搜风止痛;木通、红花、川芎以加强通脉活血;细辛配甘草等药有镇痛之效。

〔加减〕诸药相伍,君、臣、佐、使,共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本方症以手指遇寒麻木甚至苍白,进而紫黑疼痛,甚则经久不愈为特点,此乃中医血痹阴寒之症,脉沉细者可加附子10克,本方连服1月有效。连进3个月可控制3个月。

〔按语〕雷诺氏病,在历代中医典籍申根据本病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类似中医的“血痹”、“螺疮”证范畴。多困寒凝血淤,脉络阻滞所致。血流不畅,淤血阻滞脉络,肢体供血不足,致其发凉、发麻、疼痛、发绀、发黑,甚则坏死。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一种肢端小动脉阵发性痉挛性疾病,主要侵犯上肢。其病因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肢端小动脉本身缺陷,血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内分泌功能障碍以及遗传因素有关。寒冷、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为主要诱发因索。

中医对本病的辨证治疗原则,离不开温经活血,通络止痛。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初期(局部缺血期),中期(局部缺氧期)和晚期(对称性坏死期)。传统的治法以当归四逆汤合四逆散加减治之,具一定的疗效。

曹氏自拟“温经通脉汤”治疗本病,积数十年经验之结晶,在温经散寒,养血活血通脉之剂中伍入益气之黄芪和消炎之木通,使之配伍更臻完善,可谓之“衡今酌古,慎思以处”也。

〔典型病例〕魏某,男,16岁,1981年8月18日初诊。